黄疸的中医研究、病理病机及治疗

发布时间:2012-08-07 08:12:37 论文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黄疸的中医研究、病理病机及治疗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医学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黄疸,系由感受湿热疫毒,肝胆疏泄失常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症。黄疸的相关研究源远流长。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是肝内外各种疾病引起的胆红素代谢障碍的综合性病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一个重要症状和体征,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其中,最常见的为肝细胞性黄疸,主要见于肝胆系统疾病。本文所研究的黄疸,主要为肝细胞性黄疸。肝代写医学论文细胞性黄疸的病机复杂,证候多样,严重者出现臌胀、血证等变证。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近十年有关文献报道,发现对于肝细胞性黄疸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的认识因方法和研究途径的不同而众说纷纭,致使其成为肝病防治领域较为薄弱的环节。尤其对生活及饮食习惯、情志劳倦等因素与肝细胞性黄疸发生发展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和康复。基于此,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了肝细胞性黄疸发病的性别、年龄、季节等一般资料的特点,饮食习惯、情志劳倦等影响因素与肝细胞性黄疸发生代写医学职称论文发展的关系,并归纳总结出该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对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病机及其防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2传统中医研究一、黄疸的概念及沿革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中医对该病的认识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特别强调了“目黄”是黄疸的重代写医学硕士论文要特征。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专篇讨论黄疸,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不同类型,并总结出各自的辨证要点,如谷疸之“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酒疸之“心中懊恼而热,不能食,时欲吐”。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称黄疸为黄病,记载了二十八黄候,详细阐述了诸黄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并首次提出了“急黄”、“胎疸”、“肝代写医学发表论文疸”等病名,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黄病诸候·九疸候》云:“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这与现代医学中肝炎病毒、药物或毒物引发的肝细胞性黄疸的见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根据黄疸的症状,将黄疸分为阴黄与阳黄两大类,为黄疸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辨证方法。《景岳全书》把黄疸分为阳黄、阴黄、表邪发黄、胆黄四种类型,此后,《临证指南医案》、《辨证奇闻》等皆有关于黄疸的发生与肝胆相关的论述,对后世影响至深。《证因脉治》提纲挈领地将黄疸分为外感黄疸、内伤黄疸两大类。此外,明·楼英在《医学纲目·辨诸黄疸》中明确指出了黄胖与黄疸的不同。二、黄疸的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因(1)外感湿热或寒湿外湿为六淫之邪,若由表及里,内蕴中焦,不得泄越则致黄。《金匮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内侵,久郁化热,则湿热胶结郁蒸脾胃而发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载“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可见湿热内蕴在黄疸病因中的重要地位。外感寒湿亦能导致黄疸,林珮琴《类证治裁·黄疸》云:“伤寒汗已,身目为黄,以寒湿在里,不解,非但湿热发黄,寒湿亦发黄也。”3此外,外感湿邪若从寒化则寒湿困脾,脾阳不振,亦可致黄。(2)时邪疫毒疫疠之邪伤人最急,发作黄疸者,中医称为“急黄”、“瘟黄”。如《诸病源候论·急黄候》指出:“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说:“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可见,若时邪疫毒夹带热邪,或毒盛化火,热毒内攻,炽蒸脾胃肝胆,内及营血,常暴发致黄,具有起势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危重的特点。(3)风邪外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如张景岳所言:“凡邪伤卫气,如……寒、暑、湿、气、风者,莫不缘风气以入。”对于风邪引发黄疸的机理,《素问·风论篇》曰:“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金匮要略·黄疸病》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从不同方面描述了风邪致黄的病机。(4)饮酒过度《内经》云“酒性苦热”。《新修本草》指出:“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酒属湿热有毒之品,长期嗜酒无度,湿热毒邪内蕴,肝脾损伤,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阻气机,气血不调,酒毒、气滞、血瘀、痰浊互结发为黄疸。《诸病源候论》提出“黄疸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瘀结不散、热气郁蒸。”(5)饮食不节(洁)平素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食馊腐不洁之物,或夏月贪饮生冷,易致脾胃受伤,中阳困阻,湿热或寒湿内蕴,熏蒸肝胆脾胃而发为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圣济总录·黄疸门》说:“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黄疸。”2.内因(1)情志失调4七情刺激常致脏腑功能失调,郁怒伤肝,忧虑伤脾,肝胆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或气机郁滞;惊恐损伤胆肾,胆气郁结或精气衰败皆可导致黄疸的发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疸叙论》云:“黑疸,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忧惊,酒食房劳。”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说:“胆黄证,凡大惊大恐,及斗殴伤者皆有之。……凡此数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2)脾胃亏虚,劳倦内伤脾胃禀赋不足,或劳倦太过、病后可损伤脾阳,致寒湿内生或血气衰败而导致黄疸。《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云:“阴黄之病,何以致然?盖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恣情纵欲,房劳过度可造成精气虚损而致黄。《症因脉治·内伤黄疸》中提出“其人必数醉入房,热气聚于脾中,不得散,肾气日衰,夫醉饱入内,脾肾交伤,阴精耗而阳火亢,则女劳疸之症作矣。”(二)病机1.湿邪困阻黄疸的病机关键在湿。湿热、寒湿之邪入侵,或酒食不节,酿成湿热,劳倦内伤,脾阳受遏,寒湿内生,皆可阻滞中焦。湿邪缠绵不去,进而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气机升降失调,致肝脾同病。肝失疏泄,条达失常,则反乘于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气益虚,二者互为因果,促进病变的发展,最终导致肝胆失疏,胆汁外溢而发黄。尤在泾云:“胃热与脾湿,乃黄病之源也”。湿热论从北宋中叶至明末都居于辨证论治黄疸的主导地位[3]。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发黄》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者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也。伤寒至于发黄,为疾之甚也。湿也热也,甚者则发黄。”《脉因证治·疸》亦云:“内热入水,湿热内郁,冲发胃气。病虽有五,皆湿热也。”寒湿致黄,如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云:“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其色晦如烟熏,治在脾。”湿邪致黄,一是受生活、环境等因素所累,湿邪作为六淫之一,有其特殊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二是七情、劳逸、饮食失节,伤及脏腑,湿邪亦可作为病理产物导致黄疸的发生。朱科伦等人通过10年气象因素与黄疸型肝炎发病的回归分析结果指出,中医学的黄疸因感受湿热外邪所致的理论具有一定价值。申咏秋、孙燕提出,黄疸的形成,既有外感因素,又有食积内伤,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最终酿成黄5疸。《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二十二条原文中论及酒疸者达五条之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湿热内蕴与黄疸的相关性。彭飞、闫肃[6]通过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关于黄疸一病的描述,提出黄疸病因与湿热、饮食伤脾密切相关。寒湿亦可致黄,赵治友、何永生[7]提出,脾胃外感受湿,从寒化、热化皆生黄疸。2.瘀阻血分《灵枢·论疾诊尺》提出黄疸“脉小而涩”,而涩脉为瘀血的表现之一。《伤寒论》明确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要略》亦提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进一步强调了瘀热深达血分而发黄是黄疸的重要病机,诚如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所云:“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为黄。”七情所伤,酒食不节,脏腑失和,湿热疫毒留滞,皆可致气血受阻,瘀结胁下,肝胆失于疏泄而发为黄疸。再者黄疸病程缠绵,起伏难彻,肝藏血,日久受湿热浸淫致瘀,瘀血与湿热结合,势必阻碍气血运行,胆汁疏泄不偱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当代著名肝病专家关幼波亦云:“如果湿热瘀阻留在气分,并不一定出现黄疸,只有湿热瘀阻入于血分,才能产生黄疸。”胡亮明等通过对《伤寒论》的研习,认为仲景将黄疸的病因虽划分为湿热发黄、瘀血发黄、火逆发黄和寒湿发黄4种,然无论从发病机理还是从组成药物的功效分析,四种黄疸无一不是波及血分而诱发。邬小萍等的研究亦表明,黄疸的发展转归与血瘀呈正相关。至于瘀血致黄的病机,杨福盛提出,湿热邪毒、饮食不节、疫疠之邪、寒湿凝阻皆可致瘀,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利,湿热交于(或寒湿凝滞)血分,瘀阻痹着,阻塞胆道,迫使胆汁外溢肌肤而为黄疸。3.邪毒为患时毒内侵,或湿热久蕴成毒,则湿热毒三者多结合致黄。湿热胶结愈盛,邪毒愈烈;邪毒愈烈,则湿热之势愈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曰:“发汗不解,湿毒气瘀结在胃,小便为之不利,故变成黄,身如橘色。”吴又可《瘟疫论·发黄》曰:“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其传为疸,身面如金。”自秦汉以来,古人已有关于外感热毒之邪导致黄疸的论述。随着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对外感温热病邪包括疠气、瘟毒所引起的黄疸则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今人更是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对这一理论加以验证,唐瑜之[12]通过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6床观察指出,疫毒深伏肝脏日久,暗伤肝脏,气血为之瘀滞,瘀久则化热,进而毒瘀互结,肝失疏泄,胆汁郁滞,入于血脉,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重症。4.痰邪蕴结“百病多由痰作祟”。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疫疠均可导致痰邪的形成,如《景岳全书》云:“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侵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至生痰。”痰饮随气升降,致病范围广泛。一可阻滞气机,影响肝胆脾胃之升降,二可阻碍气血运行,气滞血瘀,三可困阻中焦脾胃,碍其运化,多途径致黄。孔庆辉[13]认为,寒热之痰均可阻于肝胆,而使肝脏血流受阻,胆失疏泄,胆液溢于肌肤而为黄疸。热痰所致发为阳黄,寒痰所致发为阴黄。秦智中、秦铭[14]认为慢性肝炎黄疸由于湿热久羁化生痰浊,痰浊阻络或久病入络,经络不通,血行不畅,或是“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三者互为因果,相互转化,遂成痰瘀胶结证。古今对于痰邪致黄的认识,为后世黄疸的中医辨证提供了证据,如焦克德就通过观察白睛法确定黄疸病痰的存在[15],从而为合理使用化痰药提供依据。5.肝肾阴亏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遏阻气机。寒湿发黄日久不愈,郁而化热,必然耗伤阴液;湿热发黄缠绵不解,亦可灼伤阴精,使肝肾精血亏虚表现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等证。喻平瀛[16]指出,黄疸病湿热之邪留恋肝胆脾胃,湿邪缠绵不化,使病程延长,而且湿邪留滞,郁久化火,容易灼伤阴精;热为阳邪,久羁肝胆,必然耗灼津液;如果感染热毒、疫毒成疸,则热毒之邪迅猛异常,更易直接伤阴,而成阴虚之证。此外,肝为刚脏,得阴则化,遂其条达之性。肝病患者久治未愈,心情多焦虑或暴躁,或忧郁,肝气易于郁结化火伤阴,若患者房室不节,更易损伤肾精。6.脾胃虚弱“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功能正常是人体正气旺盛之本。脾气健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疸的形成与否,和人体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一是脾土素来虚弱,正气不足,则抗邪无力。外邪易犯,七情易伤,实邪困阻中州,内外相召,成为发病的根本;二是肝病日久,邪正消长,或过用、误用苦寒,致脾胃受损,无力鼓邪外出,致邪阻血络,发为黄疸。《伤寒微旨论》认为“伤寒病发黄本自脾弱,水来凌犯,又胃中空虚,而变为黄。”秦景明《症因脉治》有言:“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证成矣。”通过对黄疸病因病机的探讨提出,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胆汁排泄不利可致黄疸;脾气亏虚不生血,血败不华色也可以引发黄疸。认为,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思虑,外感伤脾,致脾运不健而生湿,湿邪蕴阻于血分而发黄,故“脾色必黄”。7三、肝细胞性黄疸的辨证与治疗(一)辨证分型治疗由于黄疸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此辨证有虚实之分,证型之别。以凉血活血为主,结合临床证候及胆红素代谢障碍的程度分型论治,形成了系列治法,退黄显效率高达90%以上,其中包括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温化水湿法、行气破血法、宣畅三焦法、温补肾阳法。将慢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分为痰瘀胶结型,用瓜蒌、白芥子、丹参、赤芍等;寒痰聚结型,用干姜、苍术、苡仁等;肝肾阴亏型,一贯煎加减;湿滞三焦型,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卢卫强[20]对于慢性肝炎残余黄疸之阳虚者予仙茅、仙灵脾、菟丝子、冬虫夏草、紫河车、肉苁蓉温肾补脾,鼓舞阳气;阴虚者选女贞子、墨旱莲、黄精、沙参、生地黄、麦门冬、怀山药滋阴健脾;气虚者予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山药、大枣等益气补脾;血虚者予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枸杞子、龙眼肉、川断等补血生血。予治疗组(肝胆湿热型)赤芍、泽兰、金钱草、黄连、大黄、茵陈(后下)、葛根、丹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18例各型病毒性肝炎高黄疸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17例患者出院时查血清总胆红素<1.0mg/dL,临床症状亦明显改善,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纳猛在237例黄疸患者中,辨为阴黄22例,采用温阳化湿法(茵陈、白术、陈皮、木香、法夏、砂仁、附子、党参、干姜、厚朴、滑石、神曲、鸡内金),总有效率95%。李宏明认为,治黄要化痰,痰化黄易去,治疗上应加用化痰理气之品,或燥湿化痰,或行气化痰,观其脉证,随证加减。郭秀平、杨拉弟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阴伤见证时,应用养阴法,选用补而不腻的北沙参、麦冬、桑叶、生地、山萸肉、黄精、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对黄疸的消退,肝功能的恢复取得明显疗效。(二)分期辨证治疗黄鹂提出,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发病过程中有一定的阶段性。根据其不同发展阶8段的临床特征,确立相应的治则,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借鉴各医家对黄疸治疗的经验,结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病过程的认识,制定了三期疗法,表证期以解表清热利湿祛毒为法,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黄疸期以清热和湿解毒化瘀为法,方选茵陈蒿汤加减。恢复期以养肝健脾清除余毒为法,方选逍遥散加减。根据急黄肝病因病机和本病发生发展的临床过程,采用三步九法进行辨治。第一步:驱邪退黄,包括清热利湿解毒、通腑降浊、凉血活血三法;第二步:退余黄、调肝脾,包括疏肝利胆、健脾和胃、调整气机三法;第三步:扶正固本,包括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温肾健脾三法。将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黄疸期、黄疸消退期、巩固期。通过临床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到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其热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在黄疸期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主,辅以健脾养胃、活血化瘀;在黄疸消退期益气健脾、解毒活血以利肝功能恢复;巩固期则以柔肝、健脾养胃或滋补肝肾之法治之。(三)复方治疗随着中医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前贤取得了大量的临床治黄经验,如仲景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至今用之不衰。今人结合现代医学,在深入探究治黄古方的基础上,明确辨证,灵活加减、组方,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特色。运用凉血活血、化痰通络法,于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以自拟降疸汤(赤芍、葛根、丹参、红花、瓜蒌、茵陈、白术、党参、金钱草、海金沙、柴胡、僵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残留黄疸,疗效显著。在一般保肝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痰热清注射液(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结果治疗组患者显效2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1.9%,且治疗组患者在用药期间、用药后未发现血、尿常规及肾功能等的异常变化及临床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皮疹,经抗过敏治疗好转。对200例成人患者进行了中西药分组对照治疗观察,中药组用解毒活血汤治疗,基本方药为茵陈,泽兰,大黄,桃仁,山桅子,红花,柴胡,生白术。治疗8周后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P<0.01,中药组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采用活血利胆汤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随证加减,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51例,无效4例,疗效显著。予治疗组采用解毒化瘀汤,对照组采用茵桅黄口服液。经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TBil、TBA明显降低,TP、Alb明显升高,同时内毒素水平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采用清肝化淤汤(柴胡、贯众、赤芍、9川芎、泽兰、郁金、白术、茯苓、茵陈、白花蛇舌草、丹参、虎杖、生甘草)治疗黄疸型肝炎54例,总有效率91%。通过临床观察,清肝化淤汤不但能治疗急慢性黄疸型肝炎,对阻塞性黄疸、肝硬化早期亦有退黄和有效阻遏肝纤维化的作用。采用自拟清肝汤(茵陈、白花蛇舌草、丹参、猪苓、栀子、楂曲、大黄、甘草)随证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满意。将42例病毒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加服抗毒退黄煎(茵陈、半枝莲、茯苓、板蓝根、泽泻、白术、赤芍、枳壳、丹参、虎杖、柴胡)加减方,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开展了温阳祛瘀化痰法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温阳祛瘀化痰方:桂枝、茴香、白芥子、田基黄、茯苓、丹参、莱菔子等,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3.6%,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以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钾镁、VitC、VitB6、肌苷作为对照药,观察了黄芪复肝汤治疗25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结果显示黄芪复肝汤治疗后绝大多数症状消失,治愈率60.00%,有效率96.40%,与对照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四)其他方法黄疸的中医治法可谓是丰富多彩,除辨证中药施治外,还有针灸、灌肠、药浴等治法,各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经验。采用针刺与药物强力宁结合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35例,取足三里、阳陵泉、内庭、太冲、胆俞等穴,临床总有效率为80%,高于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酶、退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针灸有明显的降酶退黄作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高黄疸型肝炎患者36例,药物组成:赤芍60 g、茵陈30 g、金钱草30 g、白茅根30 g、丹参15 g、泽兰15 g、郁金15 g、生大黄12g(后下),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早晚各1次高位保留灌肠,疗效满意。邹逸天自拟黄疸药浴方,药用谷精草、茵陈、石决明、桑枝、野菊花、宣木瓜、桑叶、青皮,用现代科学方法,提取成黄疸药浴液以治疗各种黄疸病人,有明显的利胆退黄止痒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在药浴治疗过程中存在药物的吸收和水温的刺激,药物有效成分可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或通过经脉络脉发挥全身治疗作用,有利于慢性肝胆病的康复。李董男、方晓阳通过收集整理黄疸病证中医外治的相关文献史料,指出黄疸中医外治法可分为中药外治法和物理疗法两大类:中药外治法包括吹鼻法、扑粉法、熏洗法、擦药法、脐疗法、敷药法和膏药法等;物理疗法有洗浴法、烙法、放血法、取黄法、按摩法等,并对黄疸中医外治的局限性和启发性做了初步分析。若您对医学论文有所需求,请到医学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dxyxlw/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论文

热词

代写医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