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医学论文范文: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特征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5-06-26 22:33:0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本研究最终未纳入年龄、BMI等公认的对子宫内膜增生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考虑可能与样本量不足、变量过多引起,对模型的推广及应用造成了限制,未来需加大样本量、调整变量数量对该猜想进行验证;

第2章  综述 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妊娠前管理与治疗现状

2.1 子宫内膜增生的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增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围绝经期、初潮过早、绝经过晚、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他莫昔芬长期暴露史、肥胖、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分泌雌激素相关卵巢肿瘤、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3]。

2.1.1 遗传相关因素

LS是主要是由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MMR基因中的MLH1、MSH2、MSH6、PMS2中单发或多发地发生胚系突变引起的常染体显性遗传病,MMR基因突变可诱发胰腺癌、胃癌、胆管癌、皮肤癌、卵巢癌及EC等恶性肿瘤的发病[22, 23]。作为LS前哨癌的EC是LS最常见的肠外肿瘤,而作为可进展为EC的子宫内膜病变EH及EAH同样均有存在LS高危人群,检测MMR蛋白缺失与否可利于尽早识别高危人群[24, 25]。

2.1.2 排卵障碍性疾病 

子宫内膜增生易发生于不孕女性可能与排卵障碍相关,排卵障碍又与PCOS、高泌乳素血症相关[26]。这意味着子宫内膜增生患者长期暴露于高水平雌激素下,但缺乏孕激素保护[27]。PCOS患者多出现肥胖[28]、DM[29]、胰岛素抵抗,这些因素均是诱发EC及EAH的危险因素[30]。如果PCOS患者未进行治疗,有超35%的患者会出现子宫内膜增生[31]。而在年轻人群中,PCOS患者较普通人群患EC几率升高3~4倍且会对EAH及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结局产生负面影响[32]。

2.2 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改变

EH的子宫内膜腺体在结构上呈现囊状、管状、分支状改变;腺体与间质比例增加;不伴异型性[46]。EAH病理学则呈现一下改变:腺体与间质的比例大于1:1;病灶大小>1mm;排除具有浸润形态的癌及其他腺体拥挤的病变,如子宫内膜修复、子宫内膜息肉等[47]。详见表2.1。

医学论文怎么写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年01月01日-2023年12月31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宫腔镜或诊刮术获取子宫内膜并送病理检查的患者,对符合纳排标准标准入组的3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3.2 纳入标准

(1)2010年01月01日~2023年12月31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

(2)20岁≤年龄≤45岁;

(3)所有患者因异常子宫出血、彩超提示子宫内膜异常回声、反复移植失败或胚胎移植术前检查就诊,所有患者均进行宫腔镜或诊刮术对子宫内膜进行取样并送病理检查;

(4)临床资料完整。

医学论文怎么写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17

3.1 研究对象 ........................... 17

3.2 纳入标准 ........................................ 17

3.3 排除标准 ..................... 17

第4章 结果......................................... 21

4.1 基础特征对比 ............................ 21

 4.1.1 不同子宫内膜病理构成比 .......................... 21

4.1.2 年龄 .............................. 21

第5章 讨论......................... 43

5.1 临床基础特征单因素分析 ....................... 43

5.1.1 年龄、初潮年龄 ....................... 43

5.1.2 BMI ............................... 43

第5章  讨论

5.1 临床基础特征单因素分析

5.1.1 年龄、初潮年龄

目前多数研究表明,年龄与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存在EAH或EC的患者年龄大于无EAH及EC的患者(33.89±4.357岁 VS 32.30±4.379岁,P=0.008)[125]。Iram等人认为当年龄>45岁且≤50岁时,EAH发病率显著高于年龄>30且≤45岁的女性人群(OR:3.85;95%CI:1.75,8.49;P=0.01)[55]。另外,有一项纳入了123例年龄位于30岁至50岁之间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按照年龄将他们分为三组:<30岁;30~40岁;40~50岁,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例数占比逐渐增加[126]。本研究中,我们仅纳入20~45岁期间的育龄期年轻女性,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中位年龄较正常子宫内膜人群显著增高:40(32~44)岁 VS 32(29~36)岁;Z=-6.822;P<0.001。当我们将纳入的患者进行年龄分段分析,病例组中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子宫内膜增生的占比人数逐渐增加。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中≥40岁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患者占比,甚至超过五成,且在与正常子宫内膜人群≥40岁患者进行对比发现,此年龄阶段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人群(50.3% VS 15.61%,P<0.001)。本研究结果符合既往研究发现。

既往研究表明初潮年龄会影响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尤其表现在初潮过早的人群[127, 128]。本研究中,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初潮最小年龄较正常子宫内膜人群小,但是中位初潮年龄却与正常子宫内膜人群无统计学差异(Z=-1.039;P=0.299),这与既往研究结论相悖,我们考虑可能与对照组纳入的患者中部分为排卵性障碍的不孕症患者有关,因为这部分患者同样存在月经初潮年龄异常情况。

第6章  结论

1、本研究发现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血脂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家族恶性肿瘤病史、异常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增生发病相关;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各种出血模式,包括:经间期出血、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均在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与正常子宫内膜人群中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本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大小、内膜是否欠均匀、APTT、HGB、RBC、MCH、MCV、PLT、NEUT、RDW-CV、PCT、MONO与子宫内膜增生发病相关;

3、本研究未发现初潮年龄、甲状腺疾病、PCOS、高泌乳素血症与子宫内膜增生发病存在相关性;

4、本研究发现经间期出血、子宫内膜回声欠均匀、RDW-CV、APTT、子宫内膜厚度是子宫内膜增生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5、本研究建立的育龄期子宫内膜增生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为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育龄期女性进一步筛查提供有力的证据,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育龄期女性的早诊率,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