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本研究结果表示,AMI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FOP心理,有2.24%~28.65%的患者存在FOP心理功能失调。从出院前到出院后三个月,AMI患者的FOP水平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FOP心理功能失调的患者也逐渐减少。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1]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现患病人数达3.3亿,冠心病有1139万。随着患病率的增加,CVD的住院总费用也逐年上升。截止2019年,中国CVD的住院总费用达1773.38亿元,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达321.18亿元。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是CVD中的一种严重类型。AMI具有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2]显示,截止2019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AMI死亡率分别为60.20/10万和78.24/10万。自2005年以来,AMI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治疗AMI的主要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PCI能够迅速缓解心肌梗死患者血管梗阻的症状且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AMI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我国PCI例数达到50万,并以10%~20%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位居世界第二[3]。PCI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但术后患者仍存在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4],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仍然很高[5]。其术后恢复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大多数患者出院后仍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研究显示,即便是接受系统的介入治疗,AMI患者出院30天内的再入院率仍有6.3%,接近50%的患者在出院5天内因病情变化而再次入院[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1年内的死亡率达28.0%~32.1%[7]。一项以中国AMI患者为中心的心脏不良事件评估的前瞻性研究[8]结果显示,我国AMI患者出院后早期复发率较高,1年内的梗死复发率为2.5%,其中35.7%发生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在早期复发的患者中,其1年的死亡率高达53.5%。高艳丽[27]的研究结果显示,83.33%的AMI患者存在疾病进展恐惧心理,16.67%的患者面临FOP心理功能失调问题。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采用质性访谈和纵向随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AMI患者的疾病进展恐惧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1.2.1.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进展恐惧的心理体验及影响因素。
1.2.2.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进展恐惧的发展趋势。
1.2.3.分析相关变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进展恐惧的影响,为临床医护人员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和制定前瞻性照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疾病进展恐惧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FOP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人群多集中在癌症患者[33-35]与其配偶[36]中。在肿瘤心理学领域,FOP被列入癌症复发恐惧(FCR)的范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认为FOP不仅仅存在于癌症患者中,在其他慢性疾病患者中,也存在FOP心理,如糖尿病患者与类风湿行关节炎患者[28]。患者担心疾病的恶化与复发,甚至在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负性心理仍存在[37]。现有的研究对象多为风湿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37]、糖尿病[38-40]、多发性硬化症 [41-43]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44-45];研究类型多为横断面调查和质性访谈,纵向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以现状和影响因素、患病后的心理体验及对生活、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为主。
在心血管方面,国外学者[46]报道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Kottmaier等[46]对行生物和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在术后5年,行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明显存在较高程度的恐惧心理,可能与瓣膜声音以及行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口服抗凝治疗有关。该研究显示,在术后的前3~6个月,22%的患者表示自己有被瓣膜声音所干扰,这种干扰不仅对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伴侣的睡眠障碍,加剧患者的恐惧心理,影响其术后生活质量。质性研究[47-49]也显示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及预后表现出一定的恐惧和焦虑。Martha[47]等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心衰患者进行了质性访谈,受访人员描述了对死亡的担忧与恐惧,量性研究同样显示,53%的心衰患者存在FOP;Burström[48]等也对心衰患者就安全感进行了质性访谈,研究对象报道了因疾病和丧失行动能力而不得不依赖他人的不安全感和内疚心理、对日益依赖他人感到焦虑、对孤独和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护理和治疗缺乏信心,导致研究对象的情绪问题日益显著;Hellem等 [49]对经历心脏事件后的女性患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女性报道了对未来生活和疾病变化的恐惧,害怕疾病的复发和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相关研究[22]显示,不仅患者存在FOP心理,患者的配偶或伴侣也存在相应FOP心理。
2.2 疾病进展恐惧的影响因素
2.2.1 社会人口学因素
2.2.1.1 年龄
大量研究证实[54-55],年龄是FOP的最强预测因素。年龄越小的患者FOP水平越高,可能与年龄小的患者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相对不足,对所患疾病的不可预测性有更多的担忧和恐惧有关,从而心理负担更重;而年长的患者社会阅历相对较为丰富,面对于疾病的进展和变化,能够冷静对待和处理,抗压能力较强,且年长的患者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处于次要地位,家庭负担较中青年轻。
2.2.1.2 性别
关于性别对患者FOP的影响,相关研究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国内学者吴奇云[56]对1031名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及其配偶的FOP水平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和男性比起来有更高的FOP水平,与国外学者Zimmermann[36]和国内学者黄家莲[54]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女性患者在患病时更加敏感、且缺乏安全感,加上已婚女性对家庭和生活各方面考虑更多,患病所造成的影响更大有关;但部分研究[57-58]也显示,患者的FOP水平与性别没有相关性,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的差异以及研究对象的地域文化差异有关。
第3章 研究设计 ......................... 12
3.1 研究内容 ................................. 12
3.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2
第4章 研究结果 ............................... 19
4.1 质性研究结果 .................................... 19
4.1.1 受访者基本信息 .................................... 19
4.1.2 访谈结果 ............................. 20
第5章 讨论 ............................................ 39
5.1 AMI患者FOP的质性研究 ........................................ 39
5.2 AMI患者FOP的纵向研究 .................................... 41
第5章 讨论
5.1 AMI患者FOP的质性研究
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AMI患者的FOP问题应受到高度关注,尤其是存在FOP心理功能失调的患者。所有访谈者均表示在患病后较长一段时间深受FOP心理的困扰和影响,部分患者甚至表示出轻度抑郁倾向。访谈结果显示影响AMI患者FOP水平的因素包括疾病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影响患者心理的不同影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前瞻性干预措施,针对性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障碍,以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目的。
5.1.1 加强健康教育,提升患者认知,是降低FOP的重要手段
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是导致患者担忧恐惧的原因之一。本次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够,缺乏疾病早期预防和患病后健康管理的相关认知,疾病认知程度低下,导致疾病早期发生时,大部分患者选择忽视症状而不及时就医,造成症状的持续加重。因此,建议针对大众定期开展疾病相关知识科普工作,在公众号定期给患者进行推送,开展义诊活动时向患者发放疾病相关知识小卡片,增强大众认知;住院患者由临床医护人员定期开展疾病相关知识讲座和健康宣教课,邀请住院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其中;并在患者出院前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护理注意事项和心脏康复计划,嘱咐患者在出现胸闷胸痛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按时服药,并将每次的宣教课做成小视频或公众号的形式,方便患者出院后继续学习。吕展杨[90]的研究表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与文化水平相关,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比文化程度低的患者FOP水平更低。因此,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特点给与更易接受的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如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宣教形式,以提高患者对健康宣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示,AMI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FOP心理,有2.24%~28.65%的患者存在FOP心理功能失调。从出院前到出院后三个月,AMI患者的FOP水平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FOP心理功能失调的患者也逐渐减少。AMI患者的心脏不适症状得分和FOP得分的变化趋势一致,而AMI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心脏不适症状、焦虑抑郁症状、经济情况、工作情况和住院环境均是AMI患者FOP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的结果和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基本拟合,验证了FOP和焦虑抑郁程度及心脏不适症状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AMI患者的经济情况和工作状态等家庭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进展恐惧的水平,可考虑作为完善和补充认知行为理论模型的依据。
据此,应当结合FOP的变化趋势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AMI患者全流程前瞻性干预措施,以降低FOP导致的心理失调比率,改善患者结局: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重点人群的心理功能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家庭成员应学会识别患者心理功能是否存在失调,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医疗相关部门应加大相关科普教育力度,推动医疗保险政策改革,提高社区健康服务能力,为患者建立良性综合性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