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医学毕业论文范文:襄阳市院外医疗急救求助现状剖析

发布时间:2015-05-01 12:59:14 论文编辑:lgg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老龄人逐步增多,公共卫生事件、交通事故的发生也逐步增多,院前医疗急救出车、救治患者次数逐年上升,而与之对应的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分配、院前医疗急救网络覆盖发展相对迟缓。“120”院前医疗急救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涉及管理、通讯、运输、医疗等领域。
文献报道院前医疗急救中20%-30%的患者,甚至更多,需要即刻救治或医疗干预,因此院前医疗急救需求与急救能力是否适宜,关系着急救患者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及健康。
急救需求与急救保障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急救需求、急救效率、急救资源的角度,对襄阳市“120”院前医疗急救近6年供需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Epidate 3.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描述,并进行配对资料才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统计学处理
2008-01-2013-12襄阳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反应时间与电话呼入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呼入量与分类、急救派车情况、救治患者数量与病种、骚扰电话、空车信息等资料,了解急救出诊和处置、市区急救患者的疾病种类以及救治、6年间患者对“120”急救的需求情况。
 
2结果

 

2.1 2008-2013年急救派车
襄阳市急救中心2008-01-2013-12共接待电话呼入68.67万次,除2011年接近11万次外,其他年份急救电话呼入量在11.5万次左右;急救派车出诊次数累计9.68万次,出诊次数逐年上升,派车率每年都在10%以上且逐年增长;有效派车除2008年9762次外,其他年均在1.1万次以上;年度有效派车率、取消派车,也逐年增加。电话呼入与急救派车数据比较(x2-2952.78)、有效派车与电话呼入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取消派车占年度派车量的1200^'1400,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车6年共有2955次,年度次数均在500次徘徊(除2008年外),空诊率从第1年的5.65%,逐年下降,最低为2.20%。6年急救派车、救治患者、有效派车的数据相关性分析保持同步上升;取消派车与空诊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取消派车增长率逐年增加。2008-2013年年度电话呼入与骚扰电话比较情况分析。骚扰电话总量19.56万次,2008年最高,近5万次,以后逐年下降,骚扰率由42.92%、39.49%、31.36%、21.67%、22.20%,降低到最低的13.35%。骚扰率配对资料t检验,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5)。

 

2.2 2008-2013年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收集2008-2013年的急救派车单,采用抽签的方式每天随机抽取2单(抽到指令性派车和长途派车时重新抽)。根据派车单记录的时间,分年度计算急救反应时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3~20 min,但逐年增长;将数据与前1年进行均数t检验分析,前3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3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008-2013年急救病种及现场急救
2008-2013年共救治8.67万例患者,急救患者数量每年递增。现场救治患者比例在30.5%-33.5%。出诊原因以外伤、车祸、神经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急性中毒为主,占出诊总数75%以上。其中:车祸为第一(22.11%~24.77%);所有外伤占40.600~44.100;神经系统疾病逐年增多、年增幅达0.6%以上,占第二(21.14%-23.66%);心脑血管量不多、但年增幅达1.94%-5.61%。急救病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22,P=0.000)。

 

3讨论

 

根据院前医疗急救行业特点,分析急救供求矛盾要考虑几点:一是能否及时到达急救现场,二是能否有效地进行抢救,三是院前医疗急救的效率。院前医疗急救的本质是急救医疗技术应用在时间和空间的提前与延伸翔。院前医疗急救作为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及重视。日常工作主要表现在急救反应时间和呼救派车情况,急救呼救次数与急救资源关系的情况;以及患者的紧急处置,急救处置技术水平与设备配置等方面。
襄阳市急救中心采用市区各大医院抽调医务人员组建急救队伍的模式承担了全市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急救需求量很大。本调查中,我市院前医疗急救总量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派车量的递增速度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似。分析数据发现:急救电话呼入逐年增多,与之对应派车率逐年增长,2013年增长到17.30%,有效派车率2013年增长到14.38%。
有效派车率的增长明显大于电话呼入的增长,这说明急救需求明显增加,要加上从电话呼入后没有办法派车的情况以及患者等待时间长取消派车的情况,还是有很多时间没有办法派出车的,有时还一车难求。
在本组数据中院前急救需求的急救病种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院前医疗急救增多的情况。我市呼叫急救出诊的主要病种为外伤、车祸、神经、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急性中毒,特别外科急诊为最常见。
创伤第一,其中一般外伤与车祸伤患者量达到了总数的40%以上;交通车祸所引起的创伤所占比例最大,且持续上升。受伤以中青年为主,因此常常有“110”、“120”联动。内科病多见于老年人电话呼救,急救患者中神经、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内科病种,占总量的23%以上而且逐年增多。从派车记录看,需求的增多究其因素考虑可能是车辆急剧增多而城市道路发展滞后导致交通事故、车祸增多,农村逐步城市化流动人口增多及社会老龄化,生活不良方式(高脂饮食、上网)导致疾病发病率增高。
影响急救供求关系的因素除了需求增多外,还与急救人员及时到达急救现场有关。我市“120”要求电话呼救后2min内必须派出车,反应速度很快,一般到达现场约3~20 min。分析本组急救反应时间我们发现,急救反应时间逐年在增长,但前3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后3年急救反应时间明显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有很多,需求增多是一方面,服务半径也是一方面。急救中心成立后正是我市城市建设急速发展的时期,城区面积扩展,市区急救站服务半径较大达20km,远大于国际标准5~8 km,急救反应时间增加是必然的。空车率也能从侧面反应急救人员及时到达急救现场时间较长的情况,我市2.2%-5.6%的年空车率,比文献报道的2.3%空车率要高很多。回访空车患者信息,往往提示是急救人员没有及时快速到达现场,患者等待时间太长而采用了其他方法急救,放弃救护车。
急救供求关系还与能否快速有效地进行抢救、急救人员技术水平与设备配置能否满足需要有关系。我市“120”急救为英国MERIT组建模式相似的模式二的初级现场救护员队伍,具备一次出车5台的急救规模。分析每年急救病种还是以外伤、车祸、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外科的电话呼入急救主要是外伤,而内科的电话呼入急救主要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且进展迅速甚至危及生命。在出车的现场,救治比例达到30.5%~33.5%,有时还一个现场数人要救治的现象。如果现场给予患者有效的外伤处理、心肺复苏和气道管理,将大大提高其生存率。我市的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6万余人,占总人口的8.49%,比重较第5次人口普查升2.33%。提高成功率就需要很强的院前医疗急救的能力,特别是心肺复苏能力。
如果组建一支固定的专业模式的急救队伍,现场急救人员遵守急救标准与指南快速反应,减少再次伤害;并积极进行初级生命支持,与转运目标医院联动,将大大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同时再向大众包括老年人宣传医学急救常识,普及心肺复苏的基本急救知识及操作技术、创伤急救、疼痛控制等技能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W11Sh和Amano等就是成功的例子。从另一角度来说,要想现场抢救效果理想不仅要求急救车医疗急救设备配备良好,还要急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提高效率。急救资源是有限的,没有效率就是浪费。浪费会给家庭、医院和社会造成很大损失。本调查分析急救的骚扰电话呼入是一种浪费,每年几万次,虽然有逐年下降趋势,但骚扰电话还是很多,电话骚扰率仍较高,浪费还是很大;此外由于医疗技术及患者的要求,长途派车也经常存在,其实它也是变相占用本市急救资源一种情况。因此,院前医疗急救资源相对不足,也会影响急救供求,制约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市医疗急救需求是很大的,供需之间不平衡,需求所占比例大。虽然国家出台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院前医疗急救压力,我市行政管理部门还出台了院间转诊急救派车的规定,但随着城区的扩大、患者急救意识的增强、急救需求的增多、急救的进一步规范,急救供需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解决急救供需瓶颈、提高急救中心的医疗急救能力和运营效率就需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
同时,社会对急救的认知必须站在更高层次;进一步强化管理、合理调配急救资源与减少浪费、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与普及急救常识,既有利于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效率、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又有利于达到院前医疗急救供给满足患者的急救需求。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论文

热词

代写医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