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IBS的病机病理以及中医对IBS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2-08-01 15:38:29 论文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一、概况(一)历史IBS的开始,可追溯于150年前。那时就有人发现部分患者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的情况,有的患者腹部疼痛、腹胀和消代写医学论文化不良同时发生,但当时对这类疾病缺乏认识,事实上即使是对IBS己有较多了解的今天,对上述症状发生的很多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其后的100年里,除注意到心理因素和神经过敏等可影响对IBS患者的症状外,对IBs的认识并没有大的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Chaudhary和Truelove两位学者对临床中所谓的结肠易激患者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将痉挛性结肠炎从无痛性腹泻中区分出来,并阐明了许多临床上有关特征和诊断的主要观点。应该说这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首次区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IBS的研究开始升温,研究发现IBS患者结肠和小肠的食物通代写医学职称论文过时间与正常人有别,结肠的收缩也有异常改变,即IBS患者存在胃肠运动异常,此对IBS的发病机制起了重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以症状为基础的IBS的诊断方法问世,使IBS的诊断也同其他疾病一样有了可以遵循的标准,是IBs诊断史的一个里程碑。1978年Manningll]等对109例门诊患者进行了17一26个月追踪调查,并对15项症状进行分析,重点在于IBS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结果发现有四个症状对鉴别IBS和器质性疾病最有意义,即:①腹泻便后缓解;②腹痛伴排便次数增多;③腹痛伴稀便;④腹胀。其他具参考意义的两个症状为薪液便及排便不尽感。若患者有2个或2个以上症状,应考虑IBS,这些症状见于91%的IBS患者,而器质性肠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者仅占30%。在这一时期,内脏敏感性增加作为IBS发病机制被提出,其后渐渐增多的研究证实直肠膨胀能诱发胃肠道的感觉异常,促使排便或疼痛的气体量在IBS患者比健康人少,为以后IBS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Manning标代写医学硕士论文准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后发现,由于IBS症状的异常和多样性,单纯依靠以上提及的症状把IBS与器质性病变,特别是炎症性肠病鉴别开来仍有一定的困难,暴露出Manning诊断方法的局限性。为此,不少学者又进行了探索,比较重要的是1984年的E沈uis标准。在对300余名有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进行分肠易激综合征(lBS)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析比较的基础上l’】,Kru代写医学发表论文is创立了一个分值评价体系,以鉴别IBs与器质性疾病,但由于该评分方法过于繁琐,同时有些指标不确定因素较多,这个标准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在总结分析以往IBS诊断标准的基础上,罗马工作小组于1988年提出了IBS的罗马标准,这一诊断标准的最大贡献是引入了对病史长短的时间限制,要求病程中症状出现时间至少应为3个月。用罗马标准诊断IBS的敏感性增至65%,特异性提高到100%。经过临床实践应用的检验,结合IBS发病机制的突破,10年后,罗马n标准问世。再8年后,即2006年,罗马工作小组公布了罗马m标准。(二)定义由于IBS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诊断十分混淆,因此命名也非常混乱。最早认识IBS的应当是Pare,基于这类病人常表现为腹胀和腹部痉挛性疼痛,Pare将其称为“腹胀性绞痛”。随后又有不少学者对其命名,如“神经性肠绞痛”、“结肠痉挛”、“易激性结肠”、“脾曲综合症”、“薪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等。其实许多IBS患者还常有胃肠外的一些表现,如头痛、非心源性胸痛、腰背疼和排尿困难等,使IBS的命名更加混乱。直到20世纪40年代,Dolhart提出IBS这一概念,并沿用至今。由以上的命名可以看出,要真正给IBS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因为IBS没有一个明确的生物标志,没有一个被大家公认的金标准,况且现在仍不明确肠道的那一部分受到激惹,引起激惹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综合征应该包括哪些症状。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普遍接受IBS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缺乏可寻的病理基础,因此目前IBS的定义主要是从症状出发,凭经验诊断。无论是最早用于IBS诊断的Manning标准,到后来E淦uis标准,还是罗马I标准及广泛应用的罗马n标准和最新的罗马m标准,都强调腹部不适和腹痛的症状存在,这些症状在IBS中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强调腹部不适和腹痛的症状与排便的关系,单纯腹部不适或腹痛,或者仅有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的改变都不能说明这类病人患了IBS。同时必须是这类患者无形态和生化学的异常,亦无其他可以解释的原因存在。在比较新的诊断标准中特别指出了病程时间的问题,其目的也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存在。(三)流行病学目前,IBS已经成为人群中最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世界各国均有发生。国外学者估计将有10一20%的成年人催患此病日。在美国,成人患病率是10一20%15,41,英国Thompson等对医院普通门诊3111例患者进行调查,IBS患者占所有就诊病人的比例为2.46%,占消化专科门诊比例达30%ls]。中国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北京地区调查显示,城区IBS的患病理论研究率为10.5%,郊区为6.r4%[6]。IBs患者占中国消化门诊患者的25一50%。新加坡国立大学在1998一2000年对2276新加坡人做了调查,发现新加坡患病率约n%。在全世界范围内,IBS的患病率相差较大,发达国家患病率较高,多在巧%左右,发展中国家患病率多在5%左右。各国间患病率如此大的原因,与各国的社会、文化、地理和环境因素不同有关,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诊断标准和用于调查的问卷质量不同。同一研究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IBS症状人群总体患病率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相同国家的人口样本,不同的研究获得的患病率也有明显差异。Manning标准源于流行病学研究,相对宽松,罗马标准是对Malming标准的完善和补充,加了时间的条件,因此用Manning标准估计的患病率比罗马标准估计的要高。年龄对IBs患病率的影响有不同的观点。Lule[gl等对肯尼亚黑人研究发现30岁为IBs患病率的高峰。美国Taneyl‘0]等研究发现中青年人患病率较高。中国浙江省调查显示高峰年龄段为25一50岁,占68.5%。同时也有研究认为IBS的患病率与年龄无关。satiollz]等对北美地区IBs的流行病学进行综述,认为患病率与年龄无关。Masud[l3]等对孟加拉国农民及家庭主妇进行调查,也认为患病率与年龄无关。因此年龄与IBS患病率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从世界各国的分析资料来看,IBS的患病率大多是为女性大于男性,男女性别比在1:1.15一2.85,绝大多数在1:2左右。sait0llz】等对北美地区扭S的流行病学进行综述,认为男女性别为i:2。加拿大的研究同样得出女性患病率较高的结论。香港的KWanl周等调查发现IBs男女性别比例为1:1.3。新加坡的chenllel等在2000年发表的研究报道了新加坡的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但2004年发表的另一篇调查却显示了其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lsl。在印度的调查资料l‘7]则显示男性IBs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一4.2:1,这差异可能来自文化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种族方面,新加坡的两个调查I8,‘6】的结论是一致的,IBs患病率在三大种族中并无差异。目前较多的研究认为IBS患病率与受教育程度、职业与收入无关。英国Kennedy[‘8]、德国Ieksl’”]研究表明IBs患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无关。新加坡在这方面还未有任何研究发表。二、病因病机(一)现代医学的认识黄氏等人总结IBs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知异常以及精神因素等。它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心理、情绪、社会及环境因素在致病肠易激综合征(lBs)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受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制约。因此IBS是在特殊的个体素质基础上,以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为中介,以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为契机而引发的心身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压力IBS被认为是与个体心理状态有关的一种慢性心身疾病,不少IBS患者都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表现,症状发作和加重常与情绪因素有关。国外研究发现在精神病患者中其发病率在19一46%之间,其中以恐慌最为明显l’l。焦虑、抑郁、恐慌和神经质等精神状态,以及精神刺激因子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进而影响机体器官功能lzl】。回盲部肥大细胞在IB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它们可能是肠道和神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种中间媒介1221。目前,有关精神因素在IBs发病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认为精神因素并非直接原因,但可诱发和加重病情[22]。2.胃肠动力学障碍IBs患者肠道动力改变以结肠动力紊乱为主要表现[23,川,可伴有食管、胃、小肠以及直肠肛门功能紊乱,可在全胃肠道出现症状甚至引起胆囊、膀肤动力异常【到。肠道动力异常主要表现在病人腹痛的症状,而且有明显的胀气感侧]。有报道指出胀气感很可能是由于结肠动力异常,无法排出肠内发酵产生的气体所至必例。因此,IBs可以看作是一种全消化道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脚】。3.肠道感染和抗生素的滥用weston叩等Iz8]分析了20例IBs患者和巧名健康者的回肠组织标本后,发现IBS患者回肠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在腹泻型的IBS患者中,这种差别更为明显。Balsari等卿]报告IBs患者的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均见减少。潘国宗教授[0]在北京地区对IBs的流行病学中发现,痢疾史阳性会导致本病。NealKR等130】报道感染型腹泻患者大多伴有IBs的症状,其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82%出现IBS症状,其百分率比不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高出14%。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人菌群厌氧菌占99%以上,以拟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而需氧菌占约1%,以大肠杆菌、肠球菌为主。如果这一平衡遭受破坏,则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保持共生或拮抗关系,维持宿主微生态平衡。一般认为有生物化学性抑制或促进、营养竞争、调节宿主免疫和保护肠勃膜屏障等作用。生物化学抑制作用表现在一种细菌可通过分泌细菌素(bacteriocin)抑制另外的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理论研究的终末代谢产物是断链脂肪酸,可降低肠腔pH值和氧化还原电势,而对其他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还可通过与其他细菌竞争有限的特殊营养物而直接抑制有害和病原菌的生长。益生菌还具有免疫刺激因子的作用,通过刺激免疫器官发育、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作为免疫佐剂提高薪膜免疫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另外,益生菌具有拮抗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在宿主豁膜定植的重要生理作用,并通过自身细胞壁上多糖结构豁附与宿主勃膜上皮细胞,形成肠薪膜第一道生物屏障。有报道lsl】对34例IBS腹泻型患者大便进行培养,发现粪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明显低于正常人。食物种类的改变可影响肠道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过量食麦类食物后,肠道厌氧菌明显减少;长期口服抗菌药物者,粪便检查见革兰阴性细菌减少。IBS患者粪便需氧菌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胃酸缺乏、外科手术、化疗、放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均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5.内脏感觉异常学者whitehead等试验结果显示IBs患者的痛闭明显低于正常人,原因是IBS患者的内脏感觉过敏。这很可能是外周神经的伤害感受器对管腔内缺血、牵拉等的反射增强所至侧l;也可能是由于脊椎的背丛神经触角兴奋性增强泌]。目前认为,内脏感觉过敏为IBS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特别是以腹痛为主的IBS患者,其直肠感觉过敏的程度与患者症状的严重性密切相关,但其身体感觉则正常。6.胃肠道激素与神经肤韩氏脚】研究IBs患者发病的内分泌机制,结果发现IBs患者的胆囊收缩素(CC均、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T)、血管活性肠肤(Vlp)、p物质(Sp)、酪神经肤(NPY)、酪酪肤(PYY)、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o)、5一经色胺(5一H劝、阿片肤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玛及其他的神经降压素(NT)、胰泌素等多种激素活性异常且存在微循环障碍,这都可能与IBS发病有关系。也有学者尝试找出肠道激素如CCK、PYY、胰腺多肤酶与IBS之间的关系,但结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胃肠激素和其他化学信使与与全胃肠动力都有关系,而且对胃肠道不同部位的作用尚有差别,故有关胃肠激素与IBS患者胃肠运动生理及病理的相关研究,有待探讨。7.脑一肠轴的改变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IBS发病机制的一种可能解释是脑一肠互动理论,即胃肠道活动的信息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并由中枢神经系统调控。有学者们进行的一系列对IBs的研究显示肠道对刺激产生异常反应138洲。一般认为,大部分IBS患者对生理事件有不良的反应,同时也有可能是这种不良反应传向作用于肠139]。在这些研究的对照组中,IBS患者在睡眠中快速动眼(REM)这一过程的持续时间明显增加,对肠肠易激综合征(IBS)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道的刺激出现异常的脑部活动模式,并在对直肠进行牵拉出现疼痛的同时,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痛觉中枢包括额叶前部的皮质在内比正常人有更大的反应【40,41,42l。这些发现揭示!43llBs可以被认为是对脑一肠系统这一说法的超敏反应,也包括对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超敏反应。在这个研究中,最主要的发现是神经生理系统可能形成一个链接,这个链接发生在精神病神经生理学和IBS的症候学之间。病态焦虑症可能干涉了肠道信息在大脑前部区域的传导过程,这一过程并因此影响了肠道的敏感性和IBS的症候学研究。这个链接也可能更加普遍地解释了精神病学的共同发病率对肠道活动混乱作用的严重性和持久性。然而,因为其他的精神病错乱可能影响不同的大脑处理过程的组成成分,这个链接也可以依据特殊的精神病学的诊断而变化。关于这个假设的证实研究还将需要进一步加强。8.饮食结构不当及饮食习惯改变相当一部分IBS患者因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如对牛奶、麦类、油腻食物、某些水果或冷冻食物。这方面的报道不少,主要研究IBS患者对食物不能耐受的危险因素。simren等l州报道330例IBs患者中有63%的人因食物而诱发IBs症状。助cke等脚】研究报告总结在该社区中的IBs患者有大约50%的人存在对食物不能耐受的情况。9.遗传因素IBS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中国与其他的一些国家都报道了有大约33%的患者有家族史,而且同一家族中IBs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伺。10.其他因素IBs的发病还与患疾病、服用药物、理化因素、季节等因素有关tz0]。三、中医的认识IBS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郁证、瘾、聚等范畴。其发病多由于情志失调,肝失疏泄,其气横逆,克脾犯胃,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致腹痛与泄泻并作;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化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或痛或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或脾胃虚弱,复感外邪致使脾胃不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逐成泄泻,同时由于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去温阳,气血运行无力而成虚痛。总之,IBS病位在胃肠,与脾胃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肝、肾功能失调在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肠腑传导失司导致了各种症状的出现,其中气机郁滞是最基本的病机团!。张氏叙述了脾胃虚弱,土虚木乘,致肝郁脾虚,气机失调,日久者肠络癖阻,病程缠绵难愈。理论研究IBS的病因可归纳成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能使人发生泄泻,其中风、寒、湿、热是痛泻常见的原因,尤其是风邪,其“善行而数变”,与痛泻发病的时发时止、时痛时休等症状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过食生冷,或误食不洁之物,致脾胃损伤而泄泻。如《景岳全书》所言:“泄泻……或为饮食所伤……”3.情志失调忧郁恼怒,或过度紧张,肝气郁结,横逆乘脾;或思虑过度,暗耗脾气,土虚木贼,而致肝脾不调,脾运失司,发为泄泻。4.劳损体衰久病缠绵,或伤寒之证误用泻下之剂而致脾胃损伤,以及察赋不足,脾胃素虚等,皆是导致泄泻的重要原因。5.真赋因素肝气太过或不及的体质者可导致IBS易于发生。如怒郁之人,大多缺乏耐心,不冷静,多见于男性。思郁之人,大多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心,多见于女性。抑郁之人,大多忧心忡忡,为人处事小心翼翼,胆怯怕事,性情软弱,忍耐性强,不易发怒,缺乏自信心,男女均可见。IBS的主要病机则有以下几个理论:1.肝失条达,肝脾失和肝失条达是IBS发病的主要病机。中医理论中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肝与情绪恼怒关系最为密切,因肝为将军之官,不受遏郁,主疏泄气机,易为情志所伤。忧思气结、愤慈郁怒、谋虑不遂、郁怒不解等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是形成本病的基础。因此“善怒多思之体,情志每不畅达,怒则气结于肝,思则气并于脾,一染杂症,则气之升降失度,必加于呕恶,胸痞、烦怨”。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脾土,脾失健运,升降失调,则可出现排便异常;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过度紧张,亦可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或不及,从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肝木疏泄太过,往往导致腹泻的发生,如叶桂所云:“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塘或不爽”;肝气郁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医学求是》所言:“腹中之痛,称为肝气……木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故常见腹痛的发生;而肝气郁结,不能疏泄气机,大肠传导失常,则大便乃结,出现便秘。2.思虑过劳,脾气受损肠易激综合征(IBs)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脾气虚弱是导致IBS发生的另一个主要病机。正气的强弱是决定机体是否发病的一个决定性内因,因此,尽管肝郁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脾之强弱也是本病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脾强则不受木侮。IBS脾胃虚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因素:a.大多数IBS患者有胃肠损伤史,如曾患过痢疾或急性泄泻,致使脾胃受损;b.在生活紧张、过度劳累情况,“形体劳役则脾病”(《脾胃论·脾胃胜衰论》);c.思虑过度,耗伤脾土;在脾胃损伤的情况下,一旦为外环境所扰,情志所伤,肝失条达,则肝脾同病,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因过度劳累或曾催患泄、痢之病,致使脾胃受损,中气亏耗,运化乏力,升降失其常度,易于发生清气不升,则见泄泻发生;传导无力,亦可发生便秘之症;而一旦脾胃虚弱发生,则易为己所不胜所乘,从而导致或加重本病的发生。3.劳损久病,累及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命门肾火温助脾阳,又赖后天精气滋养。脾虚久泻则下元失滋,可致命门之火衰惫;肾虚则火不暖土,可导致脾运不健,中阳亏虚,病久则脾肾阳虚。故《明医杂著》云:“元气虚弱,饮食难化,食多则腹内不合,疼痛,泄泻……”。因此,IBS虽以情志失调为发病原因,但初起发病多伤于脾,而脾与肾有着密切的联系。病久及肾,因为“火能生土,土之不旺即火之衰也”,故重视脾肾之间的关系是治疗IBS的关键之一。4.肠腑失司,传化失常大便习惯改变伴排便异常是IBS的主要特征,大、小肠的功能失调在本病发病中占重要地位。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其病变多由饮食不节,或因感受湿热、寒湿而引起。若受盛失司,小肠排出食糜加快,则为泄泻;化物无权,则粪便中常见不消化食物,甚至完谷不化;泌别清浊失职,则大便塘泻,小便减少,日久则消瘦、面色不华等。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主津”。传化和主津的关系十分密切,若传导太快,津液来不及吸收,粪便必稀薄而引起腹泻;若传导太慢,使津液吸收过多,则粪便燥结难出。腹泻多由于饮食所伤、食滞不化,或因湿热、寒湿下注,亦可因中气下陷或肾气不固而致。食滞为病,腹胀痛,泻下秽浊;寒湿为患,粪稀如水,腹中冷痛;湿热下注,下利赤白,里急后重;中气下陷或肾气不固者,多为久泻脱肛、大便不禁。便秘多由于津亏与气滞,多由于情志抑郁、气滞不畅及湿热奎结、灼伤阴液所致,这是便秘型IBS常见因素。5.痰浊痕血,疾病缠绵痰浊癖血是IBS继发的病理因素,往往在IBS病程较长后发生。痰浊的发生,多由于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滞,聚湿成痰,痰饮流注肠腑,则泄泻迁延不愈。癖血的发生则由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能行血,可致疲血;湿为阴邪,其性勃滞重浊,理论研究影响血液畅行,血行不畅,或湿滞伤络,可滞而成疲;或腹泻日久而涉及脾肾,脾虚不能推动血运,’肾虚则寒从中生,阳虚不能行血,血因寒凝;或病久正气不足,因寒、热、湿、积留连肠中,邪客脉络,络伤血溢,出现疲血留滞症状,而癖血又可影响水液运化,导致因癖致湿生痰,两者互为因果,形成不良循环,造成疾病缠绵不愈,这也是IBS难于取得速效的病理基础。总之,肝郁脾虚是IBS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病变最终影响到大小肠的传化功能。在IBS发病过程中,肝郁和脾虚总是先后发生,相互影响;或肝郁导致脾虚,为肝木克土的过程;或脾胃虚弱,则肝木侮之,为土虚木贼,最终形成肝郁脾虚共存的表现,正如吴鹤桌所言:“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肝气横逆者腹痛,脾虚生湿则泄泻,当患者机体处于脾虚肝郁、肝脾不和的情况下,肠道运化失司,则易导致IBS“痛泻”的发生;若患者肝脾气滞为主,肠腑气机滞而不通,则患者又可见便秘的发生。气滞脾虚日久则生湿、食、痰、癖诸邪,或病变累及它脏,导致脾肾阳虚、寒热错杂等发生,致使疾病辗转难愈。周福生教授脚]从较多的报道分析总结:IBs主要病因有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素体阴虚或阳虚,这些因素致使脏腑气血失调,而出现气滞、血癖、寒、湿、热等内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胃及大肠,与心肾有关。病症虽与脾胃为主,但其本多在肝,由于肝失疏泄,致使肝木乘脾,导致脾失健运而泄泻;或因气机失调而致腹痛,而气机不畅或疏泄不畅,致使粪便内停,久之则形成便秘。因此,肝郁脾虚是IBS的主要病机,同时脾虚、寒凝、湿热、气滞等虚实夹杂症候也是本病的病理特点。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论文

热词

代写医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