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关于睡眠生理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2-07-27 17:21:26 论文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中医睡眠医学理论体系的根基是由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所奠定的,而这一睡眠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基础上的,与阴阳、营卫、脏腑、情志密切相关。(一)阴阳变化与睡眠天人相应是古代中医学家认识和解释生命现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素问·阴代写医学论文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医有关睡眠的理论,离不开阴阳学说的指导。《内经》认为,睡眠的发生,是自然界昼夜节律在人体的体现。昼夜晨昏,是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界同步的阴阳变化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体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直接受到自然界昼夜节律的影响,代写医学职称论文进而决定着人体的寤寐周期。所以,睡眠和醒觉的生理活动,是自然及人体的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内经》对自然界昼夜节律及其相应的阴阳变化规律有详细的论述,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4的生发由里外出,人清醒起床活动;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便抑制而就寝休息。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人即醒觉。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醒觉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出入运动来决定的。《伤寒六书》中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其《不眠》篇曰:“不得眠者,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代写医学硕士论文宁,所谓阴虚则与夜争也。”其《多眠》篇又曰:“夫卫气者,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眠,乃邪传于阴而不在阳也。”由此两篇论述可知阴阳的盛衰直接导致了睡眠障碍疾患“不得眠”或“多眠”的产生。四时也是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内经》认为人的睡眠节律还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因而睡眠时间应随之而调整。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hel代写医学发表论文lip;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意思是说在春季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传统养生学认为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大地植物就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春夏的晚睡早起是为了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的特点,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而秋季早睡早起,顺应了秋收的特点,早睡以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早睡晚起,则是顺应了冬藏的特点,有利于阴精的滋养和贮藏。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动植物多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地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阴精。所以传统养生学提出人们在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健康有益。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有益于预防疾病。(二)营卫运行与睡眠《内经》认为,睡眠的发生机制与营卫之气的循行关系密切。卫气日行于阳经,5阳经气盛而主动,神动出于舍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而主静,神静入于舍则寐。《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灵枢·营气》)。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慓悍的部分为卫气,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素问·痹论》)。一方面,卫气在外能“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邪客》),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另一方面卫气在人体的循行具有规律的昼夜节律,《灵枢·卫气行》曰:“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即平旦时,卫气出于目,循足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之外运行,再从手阳明经入掌中,足阳明经入足心,行阴分至目,为一周;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如《灵枢·卫气行》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以肾、心、肺、肝、脾五行相克的顺序周行。白天卫气行于阳,人体阳气盛于外,温煦周身,机能旺盛,卫外而为固,人寤而活动;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脏腑安和,卧寐休息。阳气出于目则目张,阳气尽则目暝。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阳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即“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营卫生会》)。只是近二十年来,人们才认识到睡眠是一种复杂的主动过程,由此可见,卫气出阳入阴的运动睡眠说是相当先进的[3]。《灵枢·寒热病》云:“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脉度》云:“蹻脉者……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蹻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阳蹻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阴蹻脉为6足少阴肾经之别,阴阳两脉相交,并行环绕于目。蹻脉经气之盛衰决定着人体的觉醒与睡眠,并通过其主目之开合的功能来体现这种寤寐的生理状态,阴蹻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阳蹻脉气盛则目张而清醒。《杂病源流犀烛·阳蹻阴蹻脉病源流》指出:“其脉之慓悍,同于卫气,而皆上出目内眦。”这些论述都指出了蹻脉主睡眠的功能与卫气的运行规律是密不可分的。卫气通过阴阳蹻脉,来司目的闭睁。由于卫气昼夜运行的规律,使人体出现寤与寐的不同生理活动。卫气的运行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规律,从而形成人的昼夜寤寐节律。由于营气与之相偕而行,脉外内之营卫不断交会,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卫气》),所以营卫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故营气的运行同样对卫气的运行产生影响,故《内经》将营卫一并而论。《灵枢·营卫生会》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言营卫气血充盈,气道通畅无滞,则营卫运行正常,昼行阳,夜行阴,气至阳而兴奋,故人寤;气至阴而抑制,故人寐。可见,保证营卫运行正常的条件有二:一为营卫充足,二为运行道路通畅。此为维持人体正常睡眠节律的必须条件。(三)五脏功能与睡眠《内经》中的五脏是一个系统整体概念,睡眠是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五脏精气神各层次,脏腑功能协调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必要条件之一。五脏各有神所藏,五脏神守舍内藏,饱满旺盛,人才能昼精夜眠,寤寐得宜。1.心与睡眠心主神明,《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类经·梦寐》云:“盖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也。”心藏神,睡眠作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神”的体现。人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分属五脏,主要由心来统摄,并称为“心神”。同时,心主血脉,神志活动必须建立在心血的基础之上,心神依赖心血的充养。正常情况下,心为神之居所,心气充,心血足则神旺。神安居其位,统摄五脏六腑,则生化有序,起卧如常。心对睡眠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为心神。心神的活动有其规律,神动于外则寤,神归其所则寐。寐本于阴,阴主夜,夜主卧,心静神安则人能入寐。《类证治裁·不寐》篇中认为不寐的原因之一就是:“惊恐伤神,心虚不安。”若阳热内扰,心阳充实而不入阴分,心火蟠灼7神明,神明为之躁动不安而不居其所,精神情志则亢奋不宁,使人烦乱,难以安静入睡,或睡而不实、梦游、多惊、畏惧不安。其二为心气。神志的活动需要靠心气的鼓动与心阳的温运。阳气充沛时,则人昼时神清气爽,夜晚神安入眠。阳气不足时,神志活动随之减弱,人则精神萎靡不振,昏沉多睡,惊悸不安,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曰:“秋刺夏分,病不己,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即秋天误刺了与夏天相应的部位,不但病不能愈,反伤心气,心气不足,使人嗜睡且多梦。《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也说:“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其三为心阴。阴血是人体活动的营养源泉之一,也是心神的物质基础。阴血生成不足或丢失过多,都会使心神失于滋养,神思衰弱,疲乏欲寐;或因血虚阴不敛阳,阳浮于外扰动心神,神明不静而产生失眠心惊、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医方辨难大成·不寐证治全篇》认为:“盖人之寐,阴象也。而所以能寐者,主乎神。神安则寐,不安则不寐也。神之名,阳象也。而顾令能寐者,主乎血。血足则寐,血亏则不寐也。夫神何以不安?必有动之者也;血何以致亏?亦必有动之者也。”心阴一方面有濡养心神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制约心阳,使阳不妄动,心神不受其扰,则人安卧。若血亏或津伤使阴液损伤,阴不制阳,阳气妄动,内生“虚火”扰乱神明,影响睡眠。《血证论·卧寐》云:“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虚火妄动,则神不安,烦而不寐。”其四为心血。血的运行虽与心、肝、脾、肺诸脏有关,但以心的作用为主导。血在脉管中流行,脉舍神,心神依附于血而活动,心气充,血脉和利,血运通畅,则神游行有序。若寒凝、气滞、血瘀、痰浊凝聚均可致血脉运行不畅,心血瘀阻,从而影响心神的潜藏,使神不守舍而影响睡眠,如《血证论·瘀血》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烦梦不宁。”《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列有“不眠”、“夜不安”、“夜寐梦多”等症,指出“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2.肝与睡眠肝主疏泄和藏血,为将军之官,魂之居。《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可见肝与睡眠关系之密切。8肝的疏泄可条畅气的活动即气机,而精神情志活动又赖气机的畅达,疏泄正常,气机通畅,肝藏魂正常,则人能寐;若肝失泄,气机不畅,肝不藏魂,人则不寐。《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魂的舍养,应以肝藏血为物质基础,须赖肝气的疏泄功能,方能随神往来,调节抑制与兴奋、睡眠与觉醒的协调平衡。《血证论·卧寐》说:“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不寐则魂反于肝。若魂不入肝,则不寐。”魂随睡眠觉醒而有动静,人动则血运于诸经,魂游于外,人卧则血归于肝,魂返于肝,当人睡眠时,神气已处于静养状态,若魂魄尚未随之宁息,仍处于游动状态,而不受神之控制而有所离散,飞扬于外,则人夜卧不安。正如《普济本事方·中风肝胆筋骨诸风》中所说:“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以离体也。”肝藏血,肝血对睡眠主要有三方作用,一是可以制约肝的阳亢,以免升发太过而上扰心神:二是神魂以阴血为用,肝血充足既可以濡养神魂,又可使魂有所依附。若肝血亏虚,魂不得藏,独自游行,可以为梦寐不宁等症。《医宗必读·恐》云:“魂藏于肝,肝藏血,衄血多,则魂失养,故交睫则魇。”同时,肝血虚神魂失养而悸动不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为心悸,噩梦所困扰。三是肝主筋,肝血可以濡润筋脉,若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以出现肢体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睡中手足拘挛不宁。故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而妄行游离;若肝血不足,则魂不随神而动,常表现为魂不守舍的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等病症。《素问·诊要经终论》云:“冬刺春分,病不己,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据王冰注:“肝气少,故令欲卧不能眠。肝主目,故眠而如见有物之形状也。”可见,这里的“眠而有见”实质上是对梦的另一种表述,是魂不守舍的表现。“随神往来”的魂无所依附,不得安宁,则神无所寄,夜卧不安。3.脾胃与睡眠《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濡养全身,在营卫的生成和运行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脾主运化,胃主腐熟,二者均为消化传导水谷的重要脏腑。脾胃属土,具有斡旋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作用,为五脏之枢纽,也是决定睡眠质量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津经过生理变化而为血。《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若9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子病及母,心血不足而失所养,则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血载营气,营运血行,周运全身而起濡养温煦作用。脾胃是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而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循环运行为人体睡眠之机枢。李皋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亦云:“脾气虚则怠惰嗜卧。”由此可知中焦脾胃运化功能不健,水谷精微生成不足,则气血营卫生化无源,后续无继,机体失养则体倦乏力,卫外失固,营卫失调则致睡眠失常。另一方面脾胃为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只有气机升降出入正常,人体生理活动才能维持正常,气化过程才能正常进行。脾主思,思则气结,气结于中则可以影响气机的升降功能,导致不寐。另外,脾胃是心肾上下相交、水火升降必经之地。《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心肾阴阳水火的升降,不仅是心肾二脏功能的协调,亦与全身气机的运动相协调。而脾胃居于中焦,升降相因,为全身气机之枢纽。若是升降失常,则心火亢盛,扰动心神,睡眠不安。故此,《证治准绳·虚劳》云:“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道家交媾心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黄婆”,《东坡集·与孙运句书》解释说:“脾能母养余脏,故养生家谓之黄婆。”4.肾与睡眠肾主藏精又主志,为先天之本,阴阳水火之宅,所以肾病可以影响到五脏。肾主藏精,一身精气皆闭藏于肾,故精能生神,关键在肾。肾中精气寓含阴阳,精生神的过程是在肾中阴阳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表现在人的昼夜节律中,肾阳主动,动则兴奋,人寤而劳作;肾阴主静,神藏之于肾而得精之助,人寐而安静。《医学衷中参西录·不寐病门》中说:“诚以人当睡时,上焦之阳气下降潜藏,与下焦之阴气会合,则阴阳自能互要,心肾自然相交。是以熟睡之时,其相火恒炽盛暗动(得心阳之助),此心有益于肾也,至睡足之时,精神自精爽异常(得肾阴之助),此肾有益于心也。由斯知人能寐者,由于阳气之潜藏,其不能寐者,即由于阳气之浮越。”心属火而藏神,肾属水而藏精。心阳能下降助肾阳以温肾水,制约肾水的泛滥。而肾阴则为五脏阴液之源泉,故肾阴又能上济心阴,以制约心阳,使其不致过亢,从而心肾两脏相互协助,相互制约,则水火互济,心肾相交而能寐。由此可见,精生神的过程动态的体现在人的昼夜节律中,表现为心神出于心和藏于肾的过程,而这种出和入正是肾藏精的功能体现,也是睡眠正常的保证。反之则如《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中所说:“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另一方面,脑为髓海,而肾生骨髓,若肾阴亏虚不仅可导致心阳、肝阳的亢越扰神,还可导致髓海不足,脑主神机的功能失常,或因长期用脑过度而出现失眠。肾为水脏,不但蕴一身之真阴真阳,并且有化气利水之功,若肾气不足、水道不利,则不仅真阴真阳不能交通,水也会成为水邪,阻碍气机运行,肾虚水泛,上凌心肺,亦可影响卫气之运行,故见喘而不得卧。《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此处的“卧”,本人认为既可以指“平卧、平躺”,亦可指“睡眠”。5.肺与睡眠肺主气,在体为皮,邪气闭肺,腠理不通,卫气不能行,至夜不入阴,故不寐。而邪气犯肺,宣降失司,造成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可使神不安于舍,也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若外邪扰肺,肺气逆则气盛,使呼吸不利,由于肺朝百脉,肺气不宣,百脉空虚,无力推动血液及水谷精微濡养五脏肌肉,则卫气一无生化之源,二无可行之道,卫气滞而不行,造成睡眠障碍疾患的发生。故《症因脉治·不得卧论》在论述“肺壅不得卧之症”的病因时,认为:“肺素有热,金被火刑,或肺家有痰,肺气闭塞,或肺燥液干,肺热焦满,或肺家有寒,肺气不利,凡此皆成肺壅不得卧之症也。”肺藏魄,魄也是神的一种。《类经·藏象类》说:“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医原·湿气论》曰:“魄强者魂乃安。”而神、魂都与睡眠密切相关,若肺魄受损,则神、魂不安,影响睡眠。10(四)情志变动与睡眠关于精神情志与睡眠的关系,《内经》虽很少直接提及,但己经认识到,精神情志是直接和脏腑气血阴阳相关的,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保持健康的根本,这一点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宇),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有防病功能。古人对心理的致病因素之重视在《内经》中也有所体现,如《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其中“喜怒”就是对各种情志的概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与五脏关系密切,精神情志因素的异常可以引起脏腑气机的失常,如《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伤肝”、“思伤脾”等论述。《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因五脏功能的异常可直接影响睡眠,故情志的变动亦对睡眠有直接的影响。《素问·病能论》云:“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五脏藏神,脏为邪淫,神无所藏,魂不守舍,则使人眠睡不安。情致因素往往是通过改变脏腑的正常气机来影响睡眠。吴昆在《医方考·虚损痨瘵门》说:“忧愁思虑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夜不能寐。”《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也有“有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之说。故后人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中曰:“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因情志因素而导致睡眠不安的患者以女子居多。女子失眠每以气为标。七情郁结,情志所伤,是女性失眠的重要病因。女子或有情志抑郁,肝气不舒,魂不守舍,或气郁化火,火热扰动,神魂不安,发为失眠。忧愁思虑,久而不解以致忧愁过度,心血耗伤;思虑日久,脾气郁结可致心脾两伤,气血亏虚,神魂失养,发为失眠。又因女子属阴,胆气固弱,惊恐卒至,决断无权,神魂不宁,遂易致失眠。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论文

热词

代写医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