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本研究旨在探讨胆囊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点探究炎症标志物(NLR、SII、PLR、MLR)及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为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循证依据,通过术前对接受胆囊癌根治术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并前瞻性干预,以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1.1.1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期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并行根治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
1.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癌;2.接受胆囊癌根治术治疗,达到R0切除标准;3.术前未合并其他脏器急慢性感染;4.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资料均完整可查。
排除标准:1.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2.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或其他恶性肿瘤治疗的患者;3.合并严重心脑肺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术患者;4.肝功能评分Child-Pugh分级(见表1-1)为C级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
按临床资料:收集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1)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冠心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腹部手术史、手术方式、是否意外胆囊癌、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手术时间、Child-Pugh分级;(2)实验室资料:术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清白蛋白计数、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等相关指标。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炎症因子(NLR、PLR、MLR、SII)及预后营养指数(PNI)。
2研究结果
2.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227例患者,重点观察术后30天内是否发生CD分级≥Ⅱ级以上并发症。对于提前出院的患者,我们通过随访的方式,持续追踪其在出院后至术后3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基本情况如表2-1所示:
2.2围手术期并发症类型
围手术期并发症共125例,各类型发生率分别为:恶心呕吐(4.80%)、发热(12.00%)、非感染性腹泻(1.60%)、尿潴留(1.60%)、腹胀(4.80%)、房颤(2.40%)、肺部感染(8.80%)、下肢静脉血栓(1.60%)、急性胆管炎(4.00%)、伤口感染(3.20%)、低蛋白血症(3.20%)、腹腔感染(2.40%)、血容量不足(10.40%)、肝脓肿(0.80%)、肠梗阻(3.20%)、胆瘘(10.40%)、伤口裂开(3.20%)、腹腔积液(2.40%)、吻合口瘘(4.80%)、胸腔积液(2.40%)、十二指肠残端瘘(1.60%)、消化道出血(2.40%)、肺栓塞(1.60%)、感染性休克(1.60%)、肝功能衰竭(1.60%)、死亡(3.20%)。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级34例(27.20%)、Ⅱ级47例(37.60%)、Ⅲa级31例(24.80%)、Ⅲb级3例(2.40%)、Ⅳa级4例(3.20%)Ⅳb级2例(1.60%)、Ⅴ级4例(3.20%)。在4例死亡病例中,3例由吻合口瘘导致腹腔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造成死亡,1例因胆漏及消化道出血导致患者全身炎症反应造成死亡。
3 讨论 ................................ 29
结论 ........................................ 37
3讨论
GB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患者常常在疾病进展到中晚期时才出现临床症状,此时预后通常不佳。根治性手术是唯一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可能包括肝楔形切除、肝Ⅳb+Ⅴ段切除、肝右半叶切除或肝右三叶切除等。当肿瘤侵犯到周围邻近器官时,如果患者能够承受手术,医生会考虑联合切除其他器官以实现更广泛的根治。然而,这种联合手术难度较大,尽管能够实现R0切除,却也提高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67]。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109名接受胆囊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围手术期的发病率为53%,有51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CD分级达到2级及以上的患者有39例,占发生并发症患者的77%。这些并发症包括脓肿14例,胆道瘘6例,呼吸衰竭2例,浆液积液2例,胃出口梗阻1例,以及其他心肺并发症4例[68]。
本研究影响胆囊癌根治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
1.联合胆总管切除(BDR)
有研究表明对于无胆管浸润的胆囊癌患者来说,进行肝外胆管切除并不能提高其总生存率或降低复发率,反而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69]。在本研究中,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是否联合肝外胆管切除(OR=3.449,P=0.016)为独立影响因素,这可能与手术操作中,造成创伤性损害有关。胆囊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依据患者的TNM分期来决定,不同的T分期决定了肝脏切除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要联合切除其他器官。对于是否需要联合切除肝外胆管,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由于胆囊独特的解剖结构,缺乏黏膜下层,并与肝脏及十二指肠悬韧带相邻,易发生直接浸润转移。胆囊的淋巴回流通常经过胆总管汇入十二指肠后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因此,胆总管黏膜下淋巴管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扩散途径[70]。
结论
1.扩大根治术、联合胆总管切除、手术时间>355min、CA125>11.08U/mL、预后营养指数(PNI)≤42.8是胆囊癌根治术后围手术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PNI其预测效能(AUC=0.646)优于传统炎症指标(如NLR、PLR),提示术前营养与免疫状态对术后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