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对Z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8:34:07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结合信息化手段对政府采购进行内部控制之后,发现了信息化系统具有提高采购效率、公开采购流程、加强采购监管、扩大内部控制力度等优点,同时也存在信息化系统的局限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建立科学的政府采购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是我国推行政府采购试点的初衷。1996年,我国开始遵循国际惯例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其中《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规范并推动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的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实施确定了政府采购的内容为货物、工程、服务等三大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对招投标活动做出了详细规范。高校政府采购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范畴,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持续增加投入,大量的政府采购资金注入高校,如何将政府采购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做得更加完善成为了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已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体系。但在这种背景下,仍出现了如四川大学原副校长安小予基建事件、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扩建受贿事件等,这些事件影响十分恶劣,而我省最有代表性的案件则当属“南昌大学巨额校门案”。这些案例中涉及的项目都属于高校基建工程,直接与政府采购工作挂钩,这些问题的出现,恰好暴露出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将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和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采购工作将做到更加公开化、公正化、透明化与高效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传统采购方式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既能公开政府采购过程,又能增强采购信息透明度,便于监管,更能降低人为因素对采购效果的影响,有效节约采购成本并提高采购效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西方政府采购理论的发展
1776 年,政府采购理论开始萌芽于西方国家[1],英国政府为了给各类部门购买所需的货物和资源,从而设立了政府文具公用局,这便是世界上首个政府采购部门[2]。伴随《国富论》的出版,亚当斯密在此书中提到的自由放任、反对政府监管的理论也随之问世[3],但萨伊却指出,由于政府采购实质上是一种托付行为,所以有必要让政府采购受到法规、条例、司法或行政决定的监管和约束[4]。之后,在矛盾与对立中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摸索,以庇古为首的福利经济学家们提出,应该把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和公平原则,纳入到政府采购择优准则当中[5]。直到福布斯的著作《政府采购》一书的出版,才在政府采购理论层面第一次阐明:有效的政府采购能够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精简采购人员、降低人力成本、规范采购方式、严格掌控开支[6]。在这之后,西方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开始以由凯恩斯所提出的国家干预理论为方针,但西方社会在实施凯恩斯主义一段时间过后,由于政府过于注重支出规模,却忽略了支出的效率,导致了当时社会严重的经济失衡,以至于最终造成了欧洲经济危机[7]。在这种局面下,公共选择派学者布坎南指出,西方社会应该重拾古典预算平衡财政理论的思想,停止使用赤字采购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并视实际情况缩小政府采购范围[8]。
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政府采购的发展历程中渐渐暴露出来,普雷姆詹德在《公共管理与支出》一书中指出了当时存在的四点问题,一是政府采购范围仍不明确,二是预算编制亟待改进,三是政府招标程序不规范,四是采购过程中存在腐败[9]。美国教授李和多普勒提出,要解决政府采购的问题,必须从采购人员身上下手。他们认为政府采购人员妥善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前提是要了解市场,了解政府的政策和规章,并熟悉采购程序,掌握采购技巧,且兼备应变能力[10]。而针对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频发,美国公共管理和政策学教授麦肯尼提出,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11]。
图 1.1 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政府采购理论
政府采购是政府根据履职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购买行为[48]。政府采购,顾名思义,其采购的主体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团体组织;其主要资金来源则是政府财政性资金;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以及未纳入其中但采购金额达到或超过规定限额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都是政府采购的主要对象;而采购方式则分为两类: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其中以竞争性为主要采购方式,辅以非竞争性来保证采购充分竞争及市场公平性。
在政府采购中,主要牵涉到三种理论,分别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1)新公共管理理论
诞生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运行背景下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关注两个重点,一是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二是政府项目产出的效果。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采购理应保持高效率、高效益。这就要求政府简化采购程序并严格控制对采购资金的使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对传统政府管理体系的改革当中被提出的,它针对于政府职能做出调整,针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以此实现分权改革,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支出。其具体做法是将政府规模进行合理精简,将政府活动空间适当压缩,并对政府服务供给方法进创新行。
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非常贴合新公共管理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要将信息化系统设置地容易操作且流程简洁,要在采购平台实现数据云共享,能做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
(2)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的是参与各类市场经济活动的不同主体在交易相关情况和有关资料信息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交易中,卖方相对于买方,通常知道、了解更多和货物、市场相关的信息,因此容易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
...........................

2.2 信息化理论
此部分主要涉及到下面三个理论。
(1)信息理论
狭义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世人对未知事物的一种度量方式,既对于一件事物来说,人们对其了解的信息越多,越能消除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未知性。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广义信息论诞生。广义信息论更加关注信息的交换,既只有信息产生流动、交互和反馈,才能形成一定地系统,使得信息的使用者达到控制的目的。
对于政府采购来说,进行内部控制时,对信息的依赖性是十分强的。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个环节反馈的信息,才能知道控制工作是否到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实现政府采购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要更正这些偏差,就必须通过信息的反馈来进行调节和控制,将反馈回来的信息与原定目标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消除偏差,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控制理论
控制论认为,控制的基本特性就是信息的交换与反馈过程是控制过程中最基本的特性。控制论当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叫做“反馈原理”。反馈原理是这样的:在反馈控制过程当中,施控系统将输入进去的信息转为控制信息,而受控系统接收到施控系统发出的控制信息之后,会产生相应的某种结果,这个结果将被返回到原输入端,对信息的再输入产生一定影响,从而起到干预作用,达到系统使用者预期的控制目的。
(3)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一种将未知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系统论关注事物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关联性,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其中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各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就是系统的子系统。
图 3.1 组织构架图
............................

第三章 Z 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4
3.1 Z 高校基本情况................................ 14
3.2 Z 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14
第四章 信息化系统对 Z 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优化........................ 26
4.1 政府采购系统控制...................................26
4.1.1 操作控制......................................26
4.1.2 安全控制......................27
第五章 Z 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建议......................... 39
5.1 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层面优化..................................39
5.2 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单位层面优化................................40

第五章 Z 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建议

5.1 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层面优化
现行的《Z 高校采购与招标管理办法》和《采购与招标规定》对招标与采购工作做出了脉络较为完整、流程较为清晰地规定。但是上文提到的在极个别的几个条文中,还存在责任划分不明、规范解释不清、细节要求不明的问题。同样的,在计划财务处和审计处、资产处等其他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当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而矛盾与纠纷,往往隐藏在细枝末节之中。
为了避免这些矛盾,Z 高校应该针对这些规章制度中的空白及时出台相关《解释》和《补充条例》,尽快地将责任和标准进行细化,对空白进行填补,以指导行政人员更加清晰地进行各项内部控制工作。
比如,针对立项和可行性论证,Z 高校可以引入“校外专家论证机制”,填补目前制度上的空白,为立项和可行性论证保驾护航。针对预算编制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明确的预算编制规定,明确指出如何对项目进行调研论证,增加预算编制的准确度。财务处或其他财务部门在预算执行时也应当严格遵守规定,建立起标准化的预算调整申请与审批规范,尽量避免预算超支现象和频繁地预算调整业务,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预算考核是预算工作的收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对此也要建立考核机制,对各预算执行单位进行考核,为下一年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应该严格按照现有的规定执行,严厉杜绝以各种理由规避公开招标的情况出现。针对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规范,后勤保障与招标采购中心也应及时出台补充条例,对这一环节进行规范。针对合同履约和项目验收环节存在的问题,采购与工程管理专职办公室应及时填补《Z 高校采购与招标管理办法》中现存的漏洞,通过健全制度的手段达到严格完成政府采购工作的目的。对于无专人管理的采购档案,应明确档案管理责任人,出台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让整个政府采购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政府采购工作全面健康地发展。
..........................

第六章 启示与不足

6.1 启示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内部控制存在起步晚、发展慢、制度建设不全面、控制不到位等问题,而政府采购工作中在预算、招标、合同等多个业务层面都存在管理和控制上的问题。本文结合信息化手段对政府采购进行内部控制之后,发现了信息化系统具有提高采购效率、公开采购流程、加强采购监管、扩大内部控制力度等优点,同时也存在信息化系统的局限性。
通过对 Z 高校的案例深入研究之后发现,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体系仍需要从制度、单位和业务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健全完善的制度基础是正确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指导方针,合理的内部组织架构是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保障,而对政府采购业务的正确控制是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核心,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建立起完善、高效、公开、透明的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内部控制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本文只针对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这一模块进行了具体地优化,其他方面的内部控制建设本次研究没有考虑在内,这是本文研究的一点不足。在后续的研究中,希望可以总结本套信息化系统中的优点,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将这种优点的普遍性应用到其他内部控制工作当中,让整个学校的内部控制工作都能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