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以兰州银行破净发行为切入口,从内部兰州银行自身内控存在的缺陷、外部宏观经济发展层面、银行业竞争程度等角度深入分析兰州银行IPO破净发行的成因。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一)银行业发展背景
在中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逐渐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力量之一。银行体系在国家发展蓝图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对稳定国家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增进社会福利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银行业历经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并逐渐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科学、富有活力的银行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中央银行、银行监管机构、银行自律组织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多个核心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银行业的蓬勃发展。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政策性银行专注于支持国家重点建设和对外经贸合作。全国性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则更加贴近市场,灵活创新,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则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此外,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也为中国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量。这一全面、科学的银行体系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也为全球金融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在上市银行股价大面积破净的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探究兰州银行IPO破净发行的成因及后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创新和不足,对全篇进行简要论述。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梳理IPO定价水平以及定价效率的相关研究文献;同时,这部分也归纳了关于市净率的相关研究。本部分文献研究为本文探究影响兰州银行市净率因素提供研究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案例介绍。本章详细介绍兰州银行的基本信息、经营情况、经营模式等方面;同时,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兰州银行IPO历程,为后面破净发行分析提供现实背景。
第四章为IPO破净成因分析。本文从内外部两大方面展开研究,内部研究主要从信贷管理、不良资产处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分析兰州银行存在的问题;外部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市场经济、地域环境情况以及行业监管与竞争三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了引发兰州银行IPO破净的现实外部因素。
第六章是效果分析。本文从市场反应、融资效果、经营效果以及公司治理四个角度分析兰州银行IPO破净后的经济效果。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IPO定价
2.1.1 IPO定价水平
(一)一级市场定价
1.IPO定价水平
IPO一级市场的定价标准主要是通过新股的发行价格和市盈率来评估确定的(汪昌云等,2015)。蔡春等(2013)对IPO企业的市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相对数值,市盈率能够有效衡量企业的实际真实发行价值。IPO一级市场的定价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基本面情况,包括企业最近年度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内部治理、未来经营规划等信息都会披露于招股说明书中。只有通过企业披露的内部信息,投资者才能对拟上市企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依据这些信息,给出估值报价,因此投资者非常看重IPO企业披露的信息(Roosenbooma等,2003)。在中国股票市场发行过程中,IPO一级市场定价水平中占据关键地位的主要是企业的综合财务能力,诸如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曹凤岐等,2006)。在各类财务指标中,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最受市场投资者的关注。同时,刘煜辉等(2011)也强调每股盈利这一指标在IPO一级市场定价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在偿债能力上,蔡春等(2013)在通过对比研究企业偿债能力与IPO一级市场定价水平的关系发现,偿债能力与IPO一级市场定价水平之间呈现正向关系,即企业偿债能力越好,IPO的市盈率表现越佳。然而,在国内上市规定中,企业的财务指标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准允上市,因此,国内企业的财务指标,如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并不能将拟上市企业清晰的区分开来,所以这些指标对国内IPO公司的影响被极大削弱了(刘煜辉等,2011)。郭泓等(2006)以企业规模对IPO一级市场定价水平的影响展开研究,结论发现企业规模与IPO一级定价之间存在负向关系。
2.2 市净率
市净率,一般被用于企业估值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构建估值模型来衡量企业的真实价值以及目前的股价是否真实地反应企业的价值。由于市净率和市盈率能够综合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程度,因此两个指标在各种估值研究中常被一并运用,来判断股价水平的合理性。
一般而言,市净率的提高,意味着目前企业股价处于高水平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投资者从股票中所获得投资回报率越大。相反,市净率越低,股价位于低位,投资者获得高投资回报的概率大大降低。
学者对于影响市净率的因素发现,企业规模、成长性以及盈利性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市净率产生影响。
陈信元等(2001)以企业规模为研究内容,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与市净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鲁桂华(2011)构建了市净率模型分析A股市场的坐庄行为与A股估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比国外资本市场数据,A股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耿建新等(2013)以市盈率和市净率作为分析对象,的研究内容为市盈率、市净率和新股首日表现的相关性关系,根据实证分析方法,结果为发行市净率比市盈率能明显的影响新股首日表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市净率越好,企业的估值将会更高,投资者更加看好该企业,因此IPO首日的表现就更好。董东铭(2015)以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与企业市净率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并且这些因素对企业市净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黄志典(2016)将除息日股价异常事件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息事件存在着市净率效应。黄志典等(2017)市净率与除息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除息事件与市净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除息事件会导致市净率发生变化。
第三章 案例介绍 ......................... 20
3.1 兰州银行基本情况....................... 20
3.1.1 基本信息.................................. 20
3.1.2 经营情况............................. 20
第四章 IPO破净发行成因分析 ...................... 27
4.1 内部条件分析..................... 27
4.1.1 信贷管理不合理.......................... 27
4.1.2 不良资产处置不当............................ 33
第五章 IPO破净发行后效应分析 ................. 56
5.1 市场效果............................... 56
5.1.1 短期市场反应积极....................... 56
5.1.2 长期市场反应不佳.................... 60
第五章 IPO破净发行后效应分析
5.1 市场效果
市场反应直接体现了兰州银行IPO破净的市场效果。本部分从以下两大部分阐明银行破净发行的市场效果。第一,短期市场反应,包括分析股票首日表现和运用CAR模型展现兰州银行的短期收益率。第二,长期市场反应,主要包括长期的股价变动趋势和基于BHAR模型的长期收益率分析。
5.1.1 短期市场反应积极
本节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兰州银行IPO上市首日的市场表现,其次运用事件研究法。
(一)首日股票表现
本文选取两家上市城商行与兰州银行在上市首日表现方面对比分析。首先,选取齐鲁银行(股票代码:601665)进行比较,一方面齐鲁银行上市时的资产规模与兰州银行相近,都在250亿以上。另一方面,齐鲁银行是兰州银行排队上市前一家银行,两家城商行上市时间相距仅半年,所面临的A股市场情况相差不大。其次,考虑到地区差异,本文选取地理位置处于西北部的上市银行——西安银行(600928),与兰州银行进行比较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兰州银行破净发行为切入口,从内部兰州银行自身内控存在的缺陷、外部宏观经济发展层面、银行业竞争程度等角度深入分析兰州银行IPO破净发行的成因,得出以下结论:
(1)内部环境
首先,在信贷工作上,信贷流程相对冗长和复杂,贷款申请过度依赖总行;粗放式发展引发贷款审批松懈,不良贷款率升高。其次,不良资产处置不当。在逐年上升的不良贷款以及上市监管的压力下,该行将不良贷款出让给与其存在利益关联企业,降低不良资产数额。再者,内部控制存在不足。银行内部道德风险控制尚未落实到实处,因而未成功对内部高管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实施有效控制,同时,内部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对银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最后,银行信息披露不健全,利益相关企业隐瞒不披露。
(2)外部环境
经济层面,银行业作为宏观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宏观市场环境高度相关。经济变化引发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波动,进而影响到市场参与者之一的银行,主要表现在其盈收贷款业务的变动。地区层面,甘肃省经济虽然处于增长态势,但是由于甘肃省的整体经济水平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其内部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都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其为兰州银行提供的业务量有限,发展前景不广阔,不能为兰州银行提供可持续的信贷金融市场。行业层面,银行业监管越加严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贷款业务上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