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论文代写|教育创新的一种推动力量-教育批评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回应

发布时间:2012-05-08 11:30:07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Abstract: As a kind of interactive form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ety, educational criticism has a lot ofpositive functions which make it the motive for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and it has http://www.1daixie.com/ some negative functionsas well. Educational criticism should be responded both in practice and in theory.

Key words: educational criticism; educational innovation 

摘要:教育批评作为教育和社会的一种具体互动形态,对教育创新具有诸多积极功能,这一点使其成为教育创新的一种推动力量;同时教育批评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对当前盛行的教育批评要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作出积极的回应。  

关键词:教育批评;教育创新;推动力量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华诞庆祝大会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并首次把教育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提,明确指出了教育创新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这一重要思想必将对加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产生深刻影响,应该成为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基于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我认为,教育批评是教育创新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

所谓“教育批评”,系指现代社会①中日渐兴盛起来的,以对教育的不满、议论、闲话、指责、批判等为表现形式和特征的一种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准确言之,本文对教育批评作更为狭义的理解,特指在充分认识与肯定教育发展成绩的前提下,以教育发展为目标和准绳,对现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走向所提出的批评性观点和看法,它不是对教育的无端指责和否定,而是旨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至于作为一个教育范畴的教育批评,其来源和基本涵义我曾先后在《教育批评的功能与回应》(《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年第6期)和《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两文中分别作了些描述和界定。我深信,随着人们对教育批评现象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教育批评”必将作为一个崭新的范畴加入到教育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学)范畴体系中去。这也正是我对教育批评现象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所在。
世纪之交,教育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话题之一。一时间,褒贬毁誉,纷至沓来。根据我不久前进行的部分统计,仅1995年以来,见诸《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和《读书》、《方法》等杂志的教育批评类文章就多达数百篇。同时,仅1998-2002年的四五年间,国内教育批评类专著或集子就出版了十几部①。此外,尚有大量的教育批评类观点、言论和文章见诸互联网及其他非教育批评类文本中。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批评已成为世纪之交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于是乎,“危机”、“弊端”、“沉疴”、“陷阱”、“悲哀”、“无奈”、“忧思”、“隐忧”、“批判”、“炮轰”、“革命”、“解放”……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批判倾向的词汇和话语与教育连在了一起。同样地,“希望”、“基础”、“战略”、“保障”、“全局”、“先导”、“核心”、“大计”、“兴国”、“关键”、“通行证”、“推动器”……这些同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价值倾向性的词汇与话语也和教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甚至有人惊呼,我们进入了“教育批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其间,教育批评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应该说,这种作为教育创新②的体现形式的教育改革是和教育批评的不断增多乃至兴盛紧密相随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批评作为教育创新的前提和动力的社会功能充分释放出来。
1.“显示器”功能。所谓“显示器”功能,亦可称为反馈功能,系指教育批评这种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具体互动形态,可以作为教育运行状态与教育和社会关系状态的“显示器”,成为认识和反思教育问题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教育运行的真实过程和实际状态,使我们对教育的发展有比较明晰和清醒的意识。具体言之,教育批评作为教育发展的“显示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回答“教育的现实社会处境如何?”“教育自身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何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一系列关乎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首先要暴露和发现问题,然后才能谈得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也才谈得上变革与创新。认识到教育“有”问题及教育问题之所在,无疑是教育创新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教育批评的出现及其对教育问题的暴露,教育创新便失去了认识论前提,从而成为难以想象之事。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批评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逻辑起点。作为教育运行状态的“显示器”,当前教育批评的增多乃至盛行,正反映了随着国民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攀升,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张力”愈来愈大,也反映了教育在与社会的关系,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自身的观念、制度、技术等方面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审思。无疑,这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正是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突破口所在。
2.“压力泵”功能。所谓“压力泵”功能,系指教育批评作为社会参与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表达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教育的看法与不满,无形中给教育提供和施加了压力,从而使教育创新的顺利推进获得了必要的动力。
教育批评作为社会对教育活动的“说三道四”和“指手划脚”,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与“支持”。教育批评的涌现乃至盛行无形中营造了一种批评的“氛围”,向教育施加一种压力,使人们特别是教育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形成一种教育问题意识,切实感受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产生一种非改不行的心理压力。没有这种压力,任何新的教育改革举措都是不容易出台的,即便出台,也不易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正是从这个角度,我认为,教育批评对教育创新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压力泵”功能。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变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教育改革的范围全面铺开,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创新均已取得明显的效果。迄今,市场的观念、产业经营的观念、综合发展的观念、效益的观念等已经在教育发展中生根;教育领域已明显地呈现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移,管理体制、主办体制及办学体制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更是进展迅速、成绩可圈可点。应该说,上述诸多变化正是这些领域对汹涌而至的教育批评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采取的积极回应举措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3.“智囊团”功能。毫无疑问,人们在评价和批评教育的时候,所扮演的正是“参谋”和“智囊”的角色。批评者特别是训练有素的严肃的批评者,在批评教育之时,往往不仅要指出教育“弊病”之所在,通常还要开出治病的“药方”,提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思路,甚至展示具体的改革举措。无疑,这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决策者、管理人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创新,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领域,不管以何种内涵和形式出现①,都不大可能是少数人所能完成的。相反,欲获实效常常离不开多数人的参与,离不开科学论证和集体决策,因此往往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理论研究人员和广大实践工作者的通力协作,尤其对于教育决策者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智囊团”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或缺的。近几年我国教育法规政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纷纷问世、对教育决策和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强等,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教育批评在教育创新和改革中的“智囊团”功能不应忽视和低估。
4.“助推器”功能。所谓“助推器”功能,本文是从教育批评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民主化进程,从而推动教育创新的真正落实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角度说的。应该说,教育公平和民主化是教育改革与创新所孜孜以求的重要社会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批评所具有的“助推器”功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教育批评是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关注方式和公民参与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这种参与实质上是公众在教育这种社会资源上的意见表达,是对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一种私人谋划。批评者通过提出教育批评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的见解和期望,审视、反思教育与自己的关系状态,提醒或敦促教育决策者和管理部门注意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存在与利益。这必然会促使教育发展规划愈来愈多地考虑到更多人的教育要求,使教育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照顾到越来越多的个体的利益。这样,教育发展所直接涵盖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育决策更加公正、科学、全面,更加符合教育实际和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批评作为教育和社会的一种互动形态,作为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参与形式可以推动教育朝公平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教育批评也是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衡量教育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考察公民对教育的参与状况,其中包括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参与途径和参与方式。教育批评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想而知,一种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教育不可能是民主化的教育,更不是公平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广泛得到真正的社会认同和支持,教育创新必然因此而缺乏坚实的动力基础。相反,当大多数乃至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关注教育、都能对教育的发展“指手划脚”的时候,教育创新必将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在今天教育改革与创新已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归根结底,是亿万公民自己的事,只有人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发展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人们对教育的发展积极关注和参与,教育科学知识才谈得上广泛普及,教育的社会功能才能被广泛认同,新的教育观念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只有这样,教育改革与创新才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持久动力,才能考虑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取得预期社会效果。

当然,也应该看到,教育批评对教育创新的影响除积极的、显露的一面外,还可能存在消极的、隐匿的一面。例如,不合理、欠严肃的教育批评有可能误导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动摇人们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导致人们对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其社会合法性产生不应有的怀疑。又如,我国教育目前正处在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各项教育改革举措的提出与贯彻实施唯有得到公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才能顺利推进,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然而,任何一项教育制度(如招生制度、收费制度等)的改革无疑都会触及某些社会群体或机构的切身利益, 必然受到来自这些利益群体的批评、非议乃至抵制。如果此类并非从教育发展而是仅仅从维护局部既得教育利益出发的批评太多太盛,将会形成一定的冲突性社会心理和紧张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干扰教育创新的进程和力度,对教育发展产生不利作用。再如,过多的有失客观、公允的教育批评也可能会给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有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大讨论中,就出现过一种众口一词地批评我国基础教育为“应试教育”的不良倾向,这种偏颇性的教育批评已经导致不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考试”产生误识,错误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甚至取消考试,致使考试这种教育教学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被扭曲,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这一点上尤其应该注意到当前所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和做法。一种是漠视教育批评现象之存在,看不到教育批评的社会影响,尤其看不到教育批评对教育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对其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另一种是基于对“批评”的恐惧,只看到教育批评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忽视乃至无视其积极功能,对教育批评以及提出教育批评者采取排斥和无端指责,乃至打击的做法。应该说,这两种倾向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是:洞悉教育批评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而非视而不见;准确把握教育批评的负面影响的限度和边界,对教育批评采取一种理性而宽容的态度。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上述两种倾向的存在表明,我们当前的教育领域需要进一步的开放。

发挥教育批评对教育创新的积极功能,避免其消极影响,需要对教育批评作出积极的回应。所谓“回应”,此处至少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关注、研究教育批评,对其形成深入、系统的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知识)层面上的回应;更重要的是要以教育批评为契机,加大教育改革与创新力度,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这是实践(行动)层面上的回应。
首先,要分析教育批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把握其“由来”。当今教育批评之盛行决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直接反应。认识教育批评首先应该看到教育批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依托。就时代背景来看,知识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了教育的地位,使教育在国家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甚至可以说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强弱和国际竞争力之大小有了基础性和决定性影响。正因此,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本国教育的发展放在突出的甚至是战略的位置上。就社会依托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处于改革、重组的进程中,教育和其他社会领域一样,成为一个重要的改革地带。时至今日,在我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教育的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地位已成为不争之事实。因此,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愈益分化并呈多样化特征,客观上要求教育在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与分化,以及运行机制的优化。
无庸置疑,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及其特征是认识教育批评的正确出发点,也是把握教育批评现象的复杂影响和对教育批评进行分析的前提和意义所在。
其次,要分析教育批评盛行本身所反映的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特征。教育批评是一个关系性范畴。作为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形态,教育批评的出现和盛行反映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两极—— “教育”和“社会”(狭义)——都发生了变化。具体言之,教育批评的兴盛反映了教育在社会中的位置正在发生一种显著的变化,其重心正在发生着从“宏观社会”(国家、政府等)向“微观社会”(家庭、个人等)的转移:由国家和政府的事情越来越转变成公民自己的事情。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在前一种“境界”中,发展、规划教育首先是国家的权利和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通常国家和政府已就教育作好了一切“安排”,公民只需去服从或适应“安排”即可。公民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所扮演的是一种被动的角色。而在后一种“境界”中,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的权利和责任,更是公民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更是公民自己的行为。公民对教育的发展、规划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看法,积极参与教育变革与创新,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是主动性角色。当前教育批评的盛行正是公民在教育中的地位和角色开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表征。这种变化标识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前者主要是一种国家本位的集权式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首先被考虑的是国家和整个社会的教育利益,社会个体的教育需求和利益往往被放在其次甚至遭到忽视的位置;后者主要是一种个体本位的分权式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有差异的公民个体的教育需求和利益往往占据优先位置。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反映了教育国家化过程在一定的意义和程度上开始终结,教育社会化的帷幕随之开启。
因此,关注教育批评不能把视点仅仅滞留在教育批评现象本身,还应进一步看到教育批评背后所潜藏的教育和社会关系的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走向(应该说,关于当前的时代特征,以及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状态应是教育理论界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这也是当前教育研究所依托的一个前提性命题)。要透过教育批评现象找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教育在社会中的“位置”。准确定位既是解释教育批评的重要基础,也是考察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标尺,无论对认识教育批评还是对教育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再次,要看到教育批评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以及关注、研究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批评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现象。作为社会对教育的积极参与过程,教育批评表达了一定时期内各个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社会个体对教育的“看法”、“要求”和“期望”。因此,教育批评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而言,通过教育批评对教育作出的评价和提出的要求,重新明确和界定了教育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实然”角色和“应然”角色,无疑可以把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放在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适当的位置(历史经验表明,社会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的“安排”),从而有利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及教育和社会其他子系统的“磨合”。这对保证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和协调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对教育而言,教育可以通过批评现象反思自身运行的现状,明白社会对教育的当下要求,从而适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自觉加大创新力度,达到在更高水平和更新层次上适应社会的要求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教育批评既是社会认识教育、发展教育也是教育认识自身、调整发展策略的重要契机和途径,一定意义上能够促进教育和社会的整合。这一点决定了教育批评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教育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决定了关注、研究教育批评的重要意义。
最后,实践纬度上对教育批评的回应,有两层含义和两种方式:一是微观层面上的回应,即针对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批评提出种种具体回应措施。这是一种就事论事式的个体化回应方式;二是宏观层面上的回应,即在整体上探讨如何对待教育批评现象。这是一种整体式的回应方式。应该说这两种回应方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但相对而言,后一种回应方式在当前应被优先考虑,因为当前无论是教育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还是其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均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育面临一系列的内外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当然,这种创新首先应是整体性、全方位的,应从教育的社会基础和面临的主要压力入手,抓住一些核心问题来创作文章。如,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小康社会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前小康社会应有何不同?又如,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连续四五年的大幅扩招进入大众化阶段,这对我们今后高教发展模式、教师地位、学生角色,以及师生关系,乃至基础教育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现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这些基本问题能否继续保持足够的解释力?再如,加入WTO后,中国的事情变成了世界的,世界的事情也成了中国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始突破过去封闭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限制,建立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平台之上。我们的互动对象和交往平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取向和策略应随之作出什么调整?等等。总之,我们应把握当前盛行的教育批评所揭示的根本性和全局性教育问题之所在,优先考虑,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当然,对具体的教育批评的回应只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的原则。
积极回应教育批评要求我们既不能在态度和认识上漠然视之,更不能在教育创新的实际行动方面无所作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批评所具有的教育创新意义最终要通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来承载和实现。如上所言,当前各式各样教育批评之涌现反映了在新的形势下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大大提高并出现了分化,教育在适应社会、满足公民骤增的教育需求方面面临不小压力,教育的发展客观上正面临着一种整体性转型。我们不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意识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和超前眼光,对当前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变革,对日益丰富和分化的教育需求进行新的整合,加快创新步伐,从而使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国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然,尤其应该看到这种转型在实践层面也是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上的: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和保障教育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另一方面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经营,如此方能保证教育创新具有一个坚实的物质平台。
总之,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力度要加大,范围要拓展,质量要提高。如此,才算是积极地回应了当前盛行的教育批评,才能把教育批评这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对教育创新的促进功能充分释放出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