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论文代写: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概念、辩证关系、实践考察以及客观根源分析

发布时间:2012-05-03 13:18:57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目录
Abstract
Key words
摘要
关键词
一、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概念及辩证关系
二、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实践考察
三、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客观根源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The dual nature of minority education is mainly indicated that in a unitary multina-tional country the minority education is not only considered in its development, requirementneeds and adaptation of its culture background of the minority itself,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requinement and the adaptation of its common mass culture background of mojor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ve two aspects is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nd supplement from each oth-er. The most profound origin of the oeffect nhich porduces the dual nature is its dual characters ofits background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minority education; dual naturep; culture background

摘 要: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主要指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论文代写共同的大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和需要。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特点的最深刻的客观根源和成因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文化背景  

一、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概念及辩证关系
(一)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概念
笔者在对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诸国,特别是中日两国朝鲜族(人)民族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各国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各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千差万别,但透过形形色色的差别,仍可以看出某些共同的因素和特质,这就是由少数民族教育背景的双重性以及各民族文化传播规律所决定,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大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和需要。在教育目标方面,既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又要教育学生热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捍卫和建设统一国家的优秀人才;在教育内容方面,既要教授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语言方面,既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又要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字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族标语言文字。简而得之,撇开国际影响因素而不论,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用语等诸方面,都有“两面适应”、“两面兼顾”、“两手准备”。笔者把少数民族教育的这种特性,称之谓“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
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是二元结构,首先,教育的各个方面首先考虑和适应本民族文化环境和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体现本民族特色。笔者把少数民族教育的这种特点,简称为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第一重性。其次,在教育的各个方面还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大文化背景影响,笔者把少数民族教育的这一特点,简称为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第二重性,第一重性与第二重性,合起来构成了双重性。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语言、师资队伍、教育体系、学生毕业流向等方面。其中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方面的双重性是最基本的。教育目的方面的双重性,贯穿和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各个方面,是整个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灵魂。教育内容方面的双重性,是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核心。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结构、存在形式、表现范围是不同的。
(二)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辩证关系探讨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1•对立性的表现。
(1) 二者产生的根源的客观依据不同。第一重性是由少数民族自身的内部关系所决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客观存在,少数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必然联系,是第一重性产生的根源和客观依据;第二重性是由外部影响所引起的,是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统一的大文化背景的客观存在,以及这一统一的大文化背景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背景和少数民族教育本身的必然联系,是第二重性产生的根源和客观依据。
第一重性源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第二重性源于国家统一的大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把第一重性称为“内我自主性”,把第二重性称为“外他影响性”。
(2)二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第一重性反映的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自身因素,即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体育、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等各方面的要素,或者说是被筛选进入和纳入少数民族教育内部的少数民族文化要素;第二重性反映的是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讲授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要素,或是说经筛选而被纳入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统一国家的大文化的部分要素。
(3)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一般来讲,在二者之间,第一重性是主要的、主导的、决定性的方面,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少数民族教育民族性的体现和本民族特色的标志;第二重性是次要的、非主导性的、非决定性的方面,是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
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第一重性,各少数民族教育的第一重性的深度和广度可有所不同,但必须具有一定的第一重性,这是少数民族教育之所以称之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前提条件。失去第一重性,或第一重性的比例过低,少数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就要发生变化。第一重性体现了少数民族教育对本民族文化的依赖、传承和发展关系,是少数民族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第二重性体现了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关系,体现了少数民族教育对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文化的协调、借鉴关系,是少数民族借鉴、吸收主体民族以及各民族文化积极因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第二重性在不同的少数民族教育中可占有不同的比重,但决不能以第二重性冲击或取代第一重性,否则,少数民族教育就失去民族特点,名存实亡了。
(4)时间以及各种资源分配方面的矛盾。在时间和各种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先后或同时学习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和困难,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关部门统计,朝鲜族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由于进行朝汉双语教学,在语言学习上比一般汉族学生多花费2000多个学时。引入教育领域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内容,在一定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引起少数民族学生心灵深处的“文化冲突”,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相互干扰,还可能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之间的矛盾性,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困难、艰巨、复杂之所在。这是国家和主体民族应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扶持和照顾的重要理论依据。
2•统一性的表现。
(1)者处于统一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之中。双重性虽然体现和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因素,二者存在的依据、根源、地位、作用、内容形式不同,具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先后之序,但在促进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这一特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联系,共同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之中,共同成为构成少数民族教育的组成部分。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作用,共同影响和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第一重性主要是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直接推动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第二重性通过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借鉴、学习,吸收主体民族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对第一重性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有利于民族教育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双重性的正确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力和适应性的新型人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时需要“两面适应”、“两面兼顾”、“两手准备”,虽然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初始或前期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文化冲突”,但一旦很好地掌握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成为“双文化人”、“多文化人”,就会在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方面产生重要的质变,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是民族教育的长处和优点之所在。
3•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其文化教育繁荣、推动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等方面,二者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由对立转化为统一,需要一定条件。其根本条件就是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处理本民族与主体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克服更多的干扰和困难;其次主体民族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问题;最后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在资金、办法条件等诸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二、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实践考察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实践研究
双重性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体现得较为广泛和充分,二者关系和谐。1•培养目标方面,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又培养他们成为国家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2•教育内容方面,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例如:在苗族地区为苗族女学生增设苗族传统刺绣课等;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些朝鲜族中小学开设了朝鲜族伦理道德、朝鲜族历史、朝鲜族文学、朝鲜族音乐舞蹈等课程。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又要学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历史; 3•在教学用语方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4•在教材方面,既有全国统用教材又有民族教材,具有鲜明的双重性;5•在教学体制方面,从宏观看也具有双重性:其一,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到汉族为主的各级普通学校学习其二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校学习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校,是我国民族教育体系的中坚和骨干,是保持民族教育特色的基础和条件。在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内部,有些民族和地区又形成了以汉语为主的授课体系和以本民族语言为主的授课体系,我国民族教育体制和体系体现出一定的双重性; 6•在管理体系方面,我国国民教育形成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中的民族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级民族事务部门中的民族教育管理机构相结合的民族教育管理体系; 7•在师资建设方面,形成了少数民族教师和汉族教师相结合的民族教育教师队伍; 8•在毕业分配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学成毕业,大都回本民族地区,为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到以汉族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或中心城市,加入到汉族社区中去。学生毕业的流向具有双重性; 9•在教育政策方面,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既要遵循国家统一教育大政方针,又要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实际,制定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方针政策。这是在教育方针政策方面的双重性。
(二)国外部分国家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实践研究。
1•在日朝鲜人民族教育双重性。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教育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日本朝鲜总联”(以下简称“总联”)系统有大学1所、高级中学12所、初级中学52所、小学76所、幼儿园61所。在日本,承认朝鲜人学校毕业生入学资格的公立大学有17所、私立大学162所。在“日本韩国民团”(以下简称“民团”)系统也有一定数量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专科学校。
这些在日朝鲜人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既讲授朝鲜历史、地理、文学,也讲授日本国的历史和文学;在教学用语方面,也实行日、朝两种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学;在确立教育培养目标方面,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本主流社会,为日本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思想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通晓两种语言(日语、朝鲜语)、适应两种文化(朝鲜族文化、日本国文化)、具备两种参与能力(参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生活的能力及参与日本社会竞争的能力)的现代人办学宗旨。以大阪府府住吉区“建国幼小、中、高等学校”为例。该校的教育目标有四条。其中,第一条为“培养在日朝鲜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条为“通过自主的生活实践,培育服务于社会的人才”。该校的教育方针为两条:其一,以日本国有教育宪法的理念为基础,充分考虑私立学校的自主性和民族学校的特殊性,实现智、德、体全面发展;其二,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能适应国际社会的多种需要的并为民族社会做出贡献的有能力的人才。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看,朝鲜人的民族教育的双重性非常鲜明,结构十分完整。
2•马来西亚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1900万人口中,马来族占60%以上,华人占31%。当地华人已将马来西亚当作自己的家园,但同时也极力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马来西亚人不仅要学习马来语、英语、还要学汉语以及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等方言,他们积极争取中文教育的地位。目前,马来西亚约有1300所中文小学、60多所中文独立中学。大部分华裔都将其子女送入中文小学,仅目前在校的学生就有60万名;而近年来每升入中文独立不的学生就有5800多人。以传授和发扬中国语言文字及文化为宗旨的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成立30多年来,已培养出1000多名各族毕业生。
3•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要求所有澳大利亚人把澳大利亚的利益和前途放在首位,接受澳大利亚的基本原则———法律、宽容和平等,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儿有的文化及信仰,在指定范围内表述和分享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包括他们的语言和宗教。澳大利亚的上述多元文化政策,是解决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中第一重性与第二重性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尊重各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倡导把统一国家利益、原则放在首位,可以说是澳大利来少数民族双重性的一大特点。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集中地体现在双语教学方面。关于双语教学,澳大利亚“开始只在少数地区进行。现在已有许多小学实行有限的双语教学过渡计划,这些学生在他们熟练地讲英语之前,教师用社区语言进行教学。南澳大利亚已有两所政府小学从1975年就用英语和意大利语进行教学。在维多利亚州的一些小学里,有的用英语和希腊语,有的用英语和意大利语同时进行教学。在西澳大利亚的一些天主教学校里,对华人、意大利人和越南人进行双语教学”。
4•加拿大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在加拿大的2500多万人口中,聚居着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种族和民族,是当今世界上种族和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加拿大的所有民族和各种文化中,英裔和法裔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文化和法国文化被看成是主流文化。近年来,加拿大政府把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既帮助各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也帮助他们学习主流文化和官方语言。第一重性得到国家的认可、鼓励和支持,这是加拿大各民族教育双重性的重要特点。以印第安人为例,印第安人儿童入学有三种形式: (1)印第安人村落社区办的小学、中学; (2)省办的小学、中学; (3)联邦政府办学的学校。现在约有49%的印第安人学生已进入省办的学校学习,省办学校除开设公共课程外,还要为印第安人学生增加专门课程,如印第安人历史课、文化课和语言课。
5•美国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长期以来,美国对各少数实行同化政策。在教育方面,强迫黑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学习英语,学习主流文化。同化政策失败后,美国改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承认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权利,一些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特点得以正常体现。以旅居美国的瑶族教育为例,美国的瑶族,从一个处于半原始状态的山地民族发展为在美国众多民族中独具特色并较有实力的现代民族,其成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其以积极进取的开放精神较好地坚持了民族教育双重性关系极大。他们办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瑶族集中居住的社区自己办学校。如在西雅图、旧金山、沃特兰等地都开办了中小学校。结合瑶族学生的需要教授英语及科学知识;开设本民族文化教育课时,让学生学习瑶语文、历史,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中文课;在瑶族散居的地方,学校开设瑶语文作为瑶族学生必修课,同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这类学校瑶族学生不多,瑶族就争取增加课时,专门开设瑶语文,每天1—2课时,并请一些懂英语和瑶族的人士做双语教师,帮助刚到美国的瑶族儿童学习英语和美国历史、地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利用自己的瑶胞联合会和政府办的亚洲人辅导服务中心等组织,为瑶族中的成年人开办语言学习班学习英语,并开办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班;加强与中国的交流。美国瑶族虽然是从老挝迁移美国的,但他们都深信自己的故乡、祖先在中国,所以他们写信托人,寻求中国政府的帮助,与家乡建立联系,同时把大量的中国文化和瑶族语言吸收到其各类教育中去。前几年我国创制了瑶族文字并开始试行,传到美国后,瑶族立即在全美推广,使其成为全美瑶族通用文字,瑶族学校已正式使用。美国瑶族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用语等方面较好地坚持了双重性。  
三、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客观根源分析
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各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受到主体民族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民族文化固有的特点和生命力,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主体民族文化共同存在并共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国家统一的文化大背景。
文化背景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环境”。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的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存在和进行的。立足宏观,放眼全局,撇开国际因素、局部和次要因素而不论。从总体上,讲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主要由两个系统构成:其一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系统,简称“第一文化背景”,也有人称之为“底色文化背景”,它是少数民族教育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决定因素;其二是在更大文化空间上都以主体民族(或主要民族、人数较多的民族、统治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大文化背景系统,简称“第二文化背景”,它是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外在因素。一般讲,“第一文化背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在某一特定时期,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第二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是很强烈的。笔者把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称之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是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特点的最深刻的客观根源和成因。
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保持和发展。就我国而言,从少数民族教育所存在和进行的社区空间看,少数民族教育首先是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少数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是少数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进行的先决条件和环境。
少数民族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从总体影响和决定民族教育的特色和发展,而且少数民族文化的各个子系统也分别对民族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和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对少数民族学校的布局、校址条件也有重要影响。少数民族经济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以及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需求。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更是给少数民族教育以强烈的影响。少数民族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具有直接的影响。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不仅受到整个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决定,而且还取决于民族教育自身结构的内部矛盾关系。
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视线再向宏观扩展,就会看到在少数民族教育自身文化背景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统一国家的文化大背景(或许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文化大背景通过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对其的影响,间接地对少数民族教育发生影响。例如,主体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再由受到某种影响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因素对少数民族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统一国家的文化大背景的某些方面或因素,还可能直接对少数民族教育产生影响。例如,主体民族的哲学思想理论、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对少数民族教育思想、理论、体制和内容的直接影响等。
将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决定性影响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统一国家的大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
如果仅看到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决定和影响,而看不到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大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在理论上就会陷入“单一文化背景决定论”的错误;在研究方法上,则混淆了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背景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背景问题差别。“单一文化背景决定论”不能从多种文化背景的联系中,从国家的全盘中,把握民族教育的特点和本质,往往会成为民族教育领域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地方主义的理论工具,成为封闭、保守思想的护身符。
如果仅看到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统一国家的文化大背景的影响,而否定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背景的决定性影响,在理论上,就会陷入“主体民族文化背景决定论”的错误,往往会成为民族教育领域中大民族主义的理论武器,成为“在一统、一刀切”做法的理论依据。
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两种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是一致的,就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问题,割裂了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局部”与“全部”的空间联系、“内部”与“外部”的辩证联系。  

参考文献:
[1]朴三石•日本中的朝鲜学校[M]•朝鲜青年社, 1997•
[2]赵 健•不知何处是他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掠影[J]•侨园, 1998, (4)•
[3]王铁志•吴金光•关于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考察报告[J]•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研究, 1995, (2)•
[4]阮西湖,王丽芝•加拿大与加拿大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5]林仕梁•美国瑶族教育发展简论[J]•中国民族教育, 1994, (2)•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