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次研究有一定的创新点,即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调查结果从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对小学校园欺凌出现的原因进行探究,由此提出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策略。期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班级管理策略,从而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
第一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行为
何为“校园欺凌”?它的英文全称为“school bullying”,很多人也将其称之为“校园霸凌”。部分国家及地区将“校园欺凌”定性为“学校欺凌”、“校园欺负”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于2016年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下文简称为《通知》)对校园欺凌进行了合理定义。文中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做了合理界定,并认为校园欺凌的产生地点为校园内部或者其辐射区域,可以是小学校园、学校周边区域,还可以是学生上下学的道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在同学之间,是欺凌者通过恶意的手段意图直接或间接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的行为。
到目前为止,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仍然缺少统一的界定,借鉴既往相关研究,本研究确定校园欺凌行为指的是出现在校园范围内,参与的学生双方力量悬殊,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采取的欺负及侮辱,表现出失衡性、故意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可让被欺凌者身体及心理产生不同程度伤害的行为,也是学生力量悬殊导致的伤害或带有一定攻击性的行为。依据行为表现形式,可将校园欺凌行为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欺凌,另一种为间接欺凌。本次研究的校园欺凌行为依据上海市颁布的《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指导手册(修订版)》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是言语欺凌、肢体欺凌、财物欺凌、网络欺凌、社交欺凌。其中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因为产生的伤害具有隐蔽性而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二、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本研究借鉴了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来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理论包含五个重要组成部分:(1)个体,(2)微系统,(3)中系统,(4)外系统,(5)宏观系统[1]。其中,与当前研究相关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个体、微系统和中系统。根据该理论儿童被视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性实体。这种对个体的看法表明,个人特质保持着对行为的影响,并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微系统是指个体经历的一种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个体在面对面互动中的经验在微系统中是最关键的。中系统是指“发展中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对儿童来说,家庭、学校和邻里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则是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中系统在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根据该理论,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并在不同层次上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这表明,不同层次的所有系统不仅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独立的影响,而日对个体产生联合的影响。关于校园欺凌,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两个实际的好处:第一,该理论允许将父母的参与视为一个中观系统,它将家庭经历与学校经历连接起来;第二,学校气候被视为另一个微系统,儿童在其中与其他微系统(如家庭环境)相互作用。
第二章胶州市L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胶州市L小学坚持“专业、尊重、协作、卓越”的发展理念,其办学特色为“办不一样的教育,教育就是服务”,追求“真爱”精神,并长期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每日无缝管理”等一些特色活动。2022年,L小学荣获“胶州市文明单位”的奖项。为响应国家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号召,L小学不断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效果,并结合胶州市教体局的管理要求,在校园内部围绕校园欺凌问题制定了多种预防及应对措施,同时,还开展了一项重要的安全教育活动,其活动的主题是“反校园欺凌”。
笔者在胶州市L小学展开实际调查,此次调查开展期间,填写学生问卷的学生主要为3-6年级的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小学生语文素养相对高,可以理解问卷中所涉及的选项及问题内容,可以单独填写问卷。共发出400份学生问卷,实际回收389份,共获得36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到93.6%。其中男生占52.7%,女生占47.3%;独生子女占9.9%,非独生子女占90.1%。具体情况如下表: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欺凌行为总体情况
根据问卷中第五题“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过”和第十六题“是否欺负过或参与欺负过别的小朋友”可以准确判断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从表2.4中可以看出,共回收364份问卷,欺凌者141人,占总数的38.7%;被欺凌者54人,占总数的14.8%;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120人,占总数的33%;未卷入者49人,占总数的13.5%,参与过或者受到过校园欺凌的占到86.5%。由此可见,在该小学校园欺凌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进一步了解胶州市L小学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程度,笔者选取以下访谈内容:
“校园欺凌现象在各个学校都存在,且程度不一。学生之间平时小打小闹很正常,天天在一起,偶尔有点小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啦。只要不要太严重就不算校园欺凌的。”(刘校长,男性)
“有些学生经常因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谁碰了谁一下,就是谁骂了谁一句,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意的或无心的,一般也不会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个人认为这些不是校园欺凌。”(国老师,女性)
“欺负同学不管事大事小,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对的,这就是校园欺凌。但我们有时候就是闹着玩,可能会闹过了点,但是没过多久就好啦,这就不是欺凌。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也都有微信,当时我们上网课的时候,就有的同学不听课在群里说别人坏话,还骂人,这样肯定是不对的,但也算不上欺凌吧”(四年级郭同学,男生)
第三章导致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19
一、学生自身原因...............................................19
(一)对于自我认同存在过度焦虑................................19
(二)欺凌者存在个人攻击性心理...............................20
第四章基于班级管理的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应对策略...................28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欺凌,预防或消除欺凌行为...................28
(一)引导学生树立是非观.....................................28
(二)鼓励学生互动交流.......................................28
结语.........................37
第四章基于班级管理的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欺凌,预防或消除欺凌行为
(一)引导学生树立是非观
调查显示,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对是非产生正确认识,不能正确区分欺凌行为和普通打闹行为,当有校园欺凌现象出现时,不能理性对待。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首要工作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事物,根据具体的事实客观判断事物,切莫凭自己的想象去判断。道德与法制课是学校向学生普及道德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正确是非观的有效途径。譬如,教师在讲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课时,通过情景表演和讲述名人道德故事,让学生体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出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在教授《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时,通过出示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对的,通过普及法律法规,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通过道德法制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基本的道德与法律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孰是孰非,对校园欺凌行为等不良行为有初步的判断,从而自觉抵制此类行为的发生。
同时,班主任可以开展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通过回顾校园欺凌场景,让学生畅谈感受,体会被欺凌者的心理变化,知道校园欺凌行为是不良行为,然后再向学生普及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问题。
结语
从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情况来看,与初高中有着显著差异。在小学校园中,之所以会产生欺凌事件,其与外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在小学生层面,由于其身心发展并不成熟,道德品质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借助教育对其合理塑造。由此可见,教育在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方面,学校应担负主要责任,在积极配合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联合社会及家长,共同构成防治体系。
本次研究有一定的创新点,即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调查结果从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对小学校园欺凌出现的原因进行探究,由此提出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策略。期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班级管理策略,从而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
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样本选择方面,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所学校的三至六年级学生,样本规模相对较小,这可能限制了研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由于只针对特定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涵盖更多年级和学校,以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其次,在预防策略方面,校园欺凌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目前对于其预防策略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校园欺凌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此需要更全面的研究来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本研究虽然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策略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未来,需要更广泛的研究和更深入的探索,以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为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