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自闭症教育研究与实践进展

发布时间:2017-04-11 19:16:19 论文编辑:jingju
目前研究表明,自闭症是无法被治愈的,只能通过教育干预,提升患儿能力。从1943年美国医生Kaner发现第一例自闭症开始,人们对自闭症的研究已有将近百年时间了。但是,自闭症发病缘由的不明以及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导致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由此掀起了自闭症学术热潮,丰富及拓展了我国自闭症的相关研究。那么,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概况是怎样的呢?其相关教育研究与实践进展如何?我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又该怎样前行呢?作者通过CNKI发现,2015年我国自闭症研究主要集中于自闭症的病理机制相关研究、教育教学理念与应用、相关政策探讨与对比、融合现状探讨等。本文则重点从教育研究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自闭症儿童教育相关研究

 

随着自闭症人数的增多,其相关研究在不断拓展与丰富,因此关于自闭症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跨学科、多角度、多种干预方法研究已成为常态,并逐渐走向生态化教学
通过CNKI搜索发现,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研究很多,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等多角度综述或实践自闭症的认知、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和方法。如,连翔就从心理学、医学、特殊教育学等方面总结研究成果;姚梅玲、王纪、李振华对50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和6个月的综合干预训练,结果表明综合干预时间越长,其效果越好。刘毅梅、张枫、章丽丽等人将120名自闭症儿童分成4组(1组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其结果表明综合训练效果最好。而孙成雯、刘玉红分别采用情景场所的再现、生态系统游戏的构建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学,从而提升了自闭症儿童相关能力的迁移,由此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上研究表明,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学将趋向生态化、系统化。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目前自闭症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有文献综述、实验法、内容分析法、调查法与访谈法等,其中成果较多是综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其中,综述性研究一般引入国外教育理念、国内外教育现状比较分析、国内教育理论与干预现状的阐述,以此思考并明确我国自闭症儿童服务保障、发展方向以及本土化教育理念和干预方法等。如刘敏、李芳、曾松添、刘艳虹、于文文分别就国外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政策、循证实践、干预方法、体感游戏、转衔教育进行了综述及探讨,其最终目的就是期望国内能够在相关法律的保障下,采用科学的、本土化的、有效的方法干预自闭症儿童,从而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质量。在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一般采用单一被试研究,其干预效果较好,但是其推广度并不大。

 

(三)注重融合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中指出我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堪忧,因此较多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对国家、学校(教师、同学)、家庭等不同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如唐美丽、李金燕、王波等对南京市自闭症儿童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借鉴英美等地区的相关政策,提出促进融合教育的建议。叶小红、高环环就分别对学校、学校教师提出改变教学策略的建议,以提高学习效率。张苗实施个案融合教育后提出学校、家庭、机构需通力合作。

 

(四)关注大龄自闭症教育,提升生活品质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对象都集中于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龄自闭症的增多已成为常态,而社区化教育能够提高大龄自闭症的生活质量,由此将引发自闭症的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研究热潮。但是目前关于此类研究较少,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仅“教-产-销”的模式;较多研究为综述国外自闭症学生的就业转衔现状,以此建议我国相关方面的工作。随着自闭症教育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自闭症的教育理论将更全面、更系统,并且走向深层次。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的实践进展

 

(一)接受教育训练与康复的规模及其结构
1.教育规模在扩大。自2006年将自闭症纳入残疾人范畴内,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规模呈稳定增长趋势。我国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数在逐渐增多,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2.教育结构断层,亟需完善。目前,我国对自闭症的教育训练和康复分为三个阶段:学前教育、学龄期义务教育以及职业教育。
学前教育—我国对自闭症儿童学前教育尤为重视,大力开展各项资助项目,如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七彩梦行动计划”“阳光助学计划”等。这些项目的开展提升了贫困自闭症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力度,使绝大多数儿童受到了普惠性教育。
义务教育—目前针对自闭症所进行的义务教育一般会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进行,较少将学龄期自闭症儿童进行大范围的班级教学。职业教育—有相关政策表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但关于自闭症儿童职业教育还未落实。
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结构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随着自闭症儿童年龄的增长,处于空白的职业教育需要快速发展。从2006年到2015年,我国残疾人事业从“十一五”的开始延续到“十二五”的结束,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教育与康复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和提高。

 

(二)教育和康复训练模式及其效果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模式颇多,根据接受教育和康复训练环境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教育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训练中心或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结合家庭和训练中心或学校的教育模式、社区教育模式。
1.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模式是以家庭为教育场地,由父母为主导所进行的教育干预,康复效果显著,但是家长对儿童的养育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康复效果,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定期指导。
目前国内此种教育模式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意识不够、执行能力不足等。
2.训练中心或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该模式拥有固定场所、专业人员及相关设施、设备,能够进行专业化教育康复训练。有研究证实集体教学有利于改善自闭症症状,同时92.76%的人认为应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专业的康复机构。而2014年统计报告表明我国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有41所,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所有的自闭症儿童。
3.综合训练模式。综合训练模式就是利用稳定的家庭环境和适合的教育计划,将集体教学与亲子互动结合。研究证实该模式比采用单一形式的教学效果好,但是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4.社区协同教育模式。此模式利用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为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的一种教育模式。国内郑晓安、柳金菊、徐睿等(2015)已用实践证明了该模式可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入。

 

(三)教育和康复训练的方法及其适应群体
2009年,美国自闭症研究中心(NAC)发布了11项干预自闭症的有效方法。它们是前因控制、行为疗法、故事干预、榜样法、自然教学、同伴介入、核心反应、计划表、自我管理、联合注意力干预、低龄儿童综合行为疗法系列。国内干预自闭症的方法颇多,但大多引自国外。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和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以发展关系为主的教育。地板时光(floortim e)和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alDevelopm entIntervention,RDI)RDI都是通过教育训练,提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地板时光较适合家庭训练,人际关系发展干预则较适用于具体情境教学。刘书芳、范琼通过对照实验发现,地板时光能够有效治疗自闭症。RDI目前推广度较大,但因实际操作难度大,其相关研究较少。
2.以技巧发展为基础的干预。图片交换交流系统(thepicture change com m unication system,PECS)、社交故事、同伴介入都是以提升其沟通能力为主的教育干预。图片交换沟通系统适用于没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绘本故事适合所有自闭症儿童,同伴介入能够提升自闭症社交技能,在随班就读中使用较多。
3.综合干预法。综合干预是指针对自闭症多种缺陷、多个领域进行的干预教学法,以应用行为分析为基础进行衍化。应用行为分析适用于2岁以上的自闭症儿童一对一教学,能有效促进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提升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生活质量。但是从自闭症儿童自身特征来看,ABA的训练有可能会固化其思维模式,不利于社会化。根据ABA衍化而来的教学法有结构化教学TEACCH、回合式操作教学DTT、PRT。
TEACCH结合了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和行为理论,运用自闭症视觉优势,合理安排训练环境和干预程序,增加自闭症对环境、训练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适应性,从而改善自闭症的社交、语言等方面的缺陷;DTT则是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所进行的高度结构化教学,学生易固化思维,泛化性差,家长无法参与;PRT是在游戏的基础,通过达成关键目标提升相关能力,此法较适用于自然情境教学。
4.辅助方法。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辅助方法很多,但目前研究较多采用的是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integration therapy,SIT)、语言训练(Speech Therapy,ST)、音乐疗法、游戏疗法、心理干预疗法、园艺疗法等。这些方法都有相关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如陈治国针对56名学前ASD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发现其效果较好;语言训练中结合音乐疗法能够有效治疗ASD的语言交流障碍。尽管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方法有效,但是其实证性仍有待完善。

 

三、反思和建议

 

(一)自闭症儿童患病率调查亟需完善
我国目前并未有全国性的自闭症流行病学数据,但有学者进行了区域性调查,包括珠海市、北京市、福建省等18个省市,这18个省市多数为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14岁自闭症儿童患病率在0.195‰-7.54‰,最高患病率是最低患病率的38.7倍。这个数据远低于美国2014年所得出的结论:每68个儿童就有一个自闭症。2015年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表明我国的自闭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其中,0—14岁的患儿可能超过200万。现有数据的不足表明我国自闭症儿童患病率调查亟需完善,由此才能使得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有效合理的教育干预。

 

(二)自闭症的病理研究走向多元化,但理念仍需更新
随着自闭症的发病率逐渐提高,自闭症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但是目前仍未找出自闭症确切的致病机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自闭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导致的,有多种生物学基础,而非单一病因,其相关研究从理论综述和具体实验结果进行论证,以“点-面-整体”进行深层次、全方位、多渠道探查自闭症的致病缘由,促进病理研究的多元化。
研究自闭症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相关康复教育,而非使其特殊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从人文角度看待自闭症,认为自闭症就是一种常态,他们拥有属于自身团体的独特文化。但普通大众对自闭症的认识不足,认为自闭症行为孤僻、古怪。这种带有负面评价的暗示性语词会影响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进程,因此建议对自闭症儿童较多采用中性词。

 

(三)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康复与教育需要多方协作,尤其是不能缺失家庭教育
现有研究多方证实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需要各专业人员的协作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但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是独立部门运行,虽然也有特教专业人员、专业治疗师的介入,但康复和教育并未有效结合,大多处于形式阶段,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已被凸显。已有研究表明,不论是哪种教育安置模式,家庭教育的效果对自闭症的整个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尤其是高年级的自闭症儿童,他们进入青春期,爆发多种问题行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配合才能有效解决。目前随班就读效果不理想,其中就有家长没有及时给予孩子支持所导致。因此,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需要多方合作的,而家庭教育是无可替代的。

 

(四)我国自闭症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健全
从9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自闭症进行试点教育;随后将自闭症纳入精神残疾中,建立和完善其相关法律体系,尤其是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康复训练补贴政策提升了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入学率。尽管这些教育有年龄、名额、经费的限制,但这确实给处于绝望的家庭一些宽慰。相关研究表明,46.67%的人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有关的法律法规一无所知,同时,《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自闭症儿童的入学仍旧存在困难。
虽然近10年的教育和康复取得可喜进步,但专业人才和康复训练机构的缺乏、儿童入学和融合教育困难、家长培训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等表明自闭症教育现状堪忧。尤其是职业教育板块却还处于相对空白期,这对于正处于学龄期的自闭症家长而言,他们对孩子的未来十分担忧: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后该去往哪里,目前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了。所以在完善学前、学龄教育的法律法规时需要尽快建立自闭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给予自闭症的相关权利保障。

 

(五)亟需纵向研究,丰富教育理论
目前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研究较为丰富,但是不论是早期干预还是学龄教育,多数研究多集中于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较少。如,巫光园(2015)就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行为进行了历时两年的研究,其余纵向研究基本是由家长根据自己的孩子状况写成。由此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纵向研究以形成自闭症儿童完整的理论研究,提升我国自闭症儿童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关于自闭症的教育康复是越早进行其效果越佳,而多数方法的结论其推广度较低。在上述各种方法中,目前研究较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其效果优于单一教学法。教学对象较多采取横断面进行研究,使研究结果较为片面化。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