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研究不仅为理解公共服务满意度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民族地区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从而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推行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历经数十载的实践,在经济发展尚不充分的背景下,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得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之下,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性转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人口问题的综合路径。然而,随着我国步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低生育水平阶段,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显现,人口发展遭遇新的挑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3这一极低水平。为了应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问题并提升生育率,国家相继推出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但出生率仅在2016年和2017年短暂回升后便持续下滑,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达到预期。2021年5月31日,国家进一步实施了三孩生育政策,然而2022年人口却出现了负增长,生育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效果未达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的生育政策已不再是影响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因素。虽然生育政策的放宽满足了部分家庭生育多孩的愿望,但仍有许多家庭因经济条件、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个人因素,以及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与生育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生育和养育成本,而“不愿生”、“不敢生”。因此,在确保优生优育的基础上,提升生育相关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将成为包容性生育政策的关键要素。完善与生育相关的公共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有助于激发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1)发文数量与时间分布
发文数量和时间是对某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在基于国内知网权威平台以“公共服务满意度与生育意愿”为关键词检索后发现,2008—2024年篇名中含有“公共服务满意度”、“生育意愿”或“公共服务与生育意愿”的有效文献共211篇。从现有文献数量来看,中国研究者对公共服务与生育意愿的研究较少。从发表年份来看,2008年至2015年,相关文章数量较少,平均每年3篇;随着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文献数量逐渐增加,随着2021,“三孩政策”开始实施,此后,文献数量逐渐增加。具体年度发文量趋势如图1-1所示。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公共服务
国外对公共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初,莱昂·狄骥、萨缪尔森等学者就对公共服务进行了初步界定。自从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关于公共行政的重要著作《新公共服务》出版和翻译以来,关于中国公共服务的讨论日益增多。因此,许多文献都致力于区分公共服务和相关但不等同的概念,并对这些区别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尽管对公共服务的概念定义仍有许多争论,不同国家对其理解也不尽一致,但人们普遍认为公共服务的范围比公共产品更广。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服务的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公共服务被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其次,公共服务并不局限于公共产品,而是具有各种内涵和外延。在本文中,公共服务被认为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即政府在满足公众对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的全部或部分类型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1.2公共服务满意度
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最初是由顾客满意度研究演变而来的,顾客满意度是指消费者在使用特定产品或服务后对其内部期望是否得到满足的感知。Pommel提出了顾客满意指数(CSI)模型,由顾客期望、购买后感知和购买价格等因素组成,后来被许多国家采用来衡量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反映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偏好,是衡量基本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界对于公共服务满意度概念的表达虽然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纪江明等(2013)提出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衡量人们从政府那里获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体验和期望[1]。谢星全(2018)认为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消费者作为理性个体的心理预期与实际行为之间差距的比较,是个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程度的指标[2]。
2.2相关理论
2.2.1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学者Denhardt夫妇提出的。他们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评价公共行政的标准是公众满意度,管理者必须以服务为导向,与公众合作,权力必须来自公众。新公共服务理论包含七个关键论点。第一,服务而非行政;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第三,战略思维和民主行动;第四,服务于公民;第五,多重责任;第六,关注人而非仅仅关注效率;第七,关注公民权利和公共服务。
当前,我国正面临生育率持续走低与生育意愿低迷的双重挑战。为有效规避低生育率陷阱风险,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其核心目标在于提振居民生育意愿。在影响生育决策的多维因素体系中,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政府调控生育意愿的关键政策工具,其效能直接映射出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水平。
公共服务满意度作为评估公共管理效能的核心指标,本质上反映了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认知评价与情感体验,这种评价不仅来源于服务使用的实际体验,更蕴含着对服务质量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提供的核心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涵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重领域,其本质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对家庭生育成本的替代补偿机制,进而对生育决策产生系统性影响。这种成本收益的动态平衡,最终将作用于微观个体的生育意愿表达,成为人口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路径。
第三章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23
3.1研究设计................................23
3.1.1选择调研地区.........................23
3.1.2变量设计...........................24
第四章X县公共服务满意度对生育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33
4.1样本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33
4.1.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33
4.1.2被解释变量:生育意愿............................35
第五章研究结果阐释与分析.............................51
5.1核心解释变量的作用分析..........................51
5.1.1显著性核心解释变量的作用分析..................................51
5.1.2非显著性核心解释变量的作用分析................................53
第五章研究结果阐释与分析
5.1核心解释变量的作用分析
5.1.1显著性核心解释变量的作用分析
(1)整体公共服务水平满意度民族地区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独特性,育龄女性在生育选择过程中常遭遇诸多困难,包括教育条件有限、医疗资源短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等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能有效缓解生育压力、优化生活品质、强化社会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度,进而对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完善的教育体系可显著减轻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直接降低生育的经济门槛;健全的医疗保健网络则能减少孕产期间的医疗开支,缓解家庭财务压力。政策生育补助、儿童抚养津贴等配套的社会福利更能为育儿家庭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持。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下一代创造了理想的成长空间,提升了家庭整体幸福感;专业的医疗照护为育龄妇女提供了全面的健康保障,优化了生育体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涵盖交通、水电、网络等领域)大大提高了日常生活的便捷程度。
融合民族特色的公共服务尊重了传统文化习俗,强化了文化归属感;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模式通过社区协作与社会组织联动,培育了更强的社会凝聚力。跨文化交流机制营造了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
第六章研究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6.1研究分析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生育率持续走低,导致人口问题凸显,社会养老负担日益沉重,这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低生育率反过来又进一步恶化了人口老龄化的态势。而完善公共服务,能够削减生育和养育孩子的成本,激励处于育龄阶段的女性生育,增加新生儿数量,进而缓解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优化公共服务,为育龄女性营造更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是实现提高生育意愿,缓解人口问题这一目标的核心途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公共服务提升生育意愿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对X县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X县现行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当地育龄妇女普遍不愿意生育。43.4%的受访者表示不想要第二个孩子,85.3%的受访者表示不想要第三个孩子。各类公共服务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影响的主观感受如表6-1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出,在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和劳动就业服务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大。可见,X县育龄妇女对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服务的关注度较高。在考察各类公共服务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影响的主观感受时,认为公共服务对其生育意愿影响“很低”或“较低”的受访者不足三成,说明育龄妇女非常需要扶持政策,也说明育龄妇女对出台扶持政策的需求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