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文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核心内容。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AHP和熵权法为此指标体系分配权重,其中,可持续性指标的权重高于发展性和共享性指标权重。最后,对宁波市2021年的各县域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财富不断积累,向着富强繁荣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同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增加,不同区域群体之间的教育、医疗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不同区域的共同富裕水平存在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有助于解决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的要求
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共同富裕是党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发展,在不同会议上都有关于推进其发展的论述。习总书记在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1年2月1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表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提出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而共同富裕能有效满足公民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党对人民的承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共同富裕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的意见,都肯定了共同富裕的做法。Ross John(2022)认为共同富裕对中国经济是有利的,共同富裕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之中,国有经济必须占据主导位置,同时也要发展私有经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构思,共同富裕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等问题。Michael Dunford(2021)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繁荣,同时在物质、文化、道德以及精神方面取得进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素。但综合来看,国外专业研究共同富裕的学者较少,本文梳理了国外关于公平与正义,减贫等相关的文献,为探讨共同富裕相关理论提供基础。
一是对公平正义的阐述,国外众多学者都有过相关的论述,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学者观点当属马克思和罗尔斯对公平正义的阐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具有两重性,一是强调公民在政治和法律上权利一致,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由市场决定,这源自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公民出现不平等现象,制约了公民自我实现的需要,出现生活和物质上的差别。(马克思,1995)要想实现平等,就需要满足不同公民的需求。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需要立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从而最终实现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共同富裕
不同的学者对共同富裕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周文、施炫怜(2022)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提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的统一。李实(2021)认为共同富裕是有差别、合理的富裕,在权利、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富裕。共同富裕应包括“富裕”和“共享”两方面,富裕具体指的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物质富裕与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高收入水平、高财产积累密切相关。精神富裕是个体先达到高水平的富裕程度,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共享是对财产、收入的共享以及平等获得公共服务。张来明、李建伟(2021)认为共同富裕的定义是要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权利机会均等,推动健康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
郁建兴、任杰(2021)两位学者认为,共同富裕包含三个关键性的因素: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发展是前提,经济总量要做大做强,财富积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共享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在顶层设计时保障民众基本权利。可持续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人口应与自然、环境等资源相协调。二是共享的可持续性,财政收入和支出要稳定。因此本文以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作为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素。
发展性。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水平的发展基础之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最为基本的前提是“富裕”,富裕是指要把我国的经济总量做大做强,在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不够大,必须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壮大经济总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 共同富裕理论
一、共同富裕的历史渊源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礼记·礼运篇》对“大同社会”进行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孔子提出“富民”和“治国”的理念,民众富裕和治理国家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理念,强调民本思想,对个人的关心,通过良善的统治实现社会公平。庄子的思想注重自由发展和个体解放,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并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富裕。墨子强调爱与利益的平衡,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兼爱的精神相互关照,同时避免过度追求个人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分配。法家韩非子注重法制和政治治理,他主张通过强有力的法律和有效的政策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思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定的思考角度和治理思路。柯艺伟、张振认为经由先秦诸子的具体建构,中国传统文化中同富裕思想已经初步完成和定性。(柯艺伟、张振,2022)
(二)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主要来自于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和继承。(祝奉明,2023)马克思恩格斯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认为物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无产阶级作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具备领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
第三章 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4
第一节 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24
一、多指标评价方法 ...................................... 24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25
第四章 宁波市县域共同富裕实证分析 .............................. 37
第一节 研究案例选取及现状 .................................... 37
一、县域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案例选取 ....................... 37
二、宁波市县域共同富裕的现状 ............................... 38
第五章 研究总结以及对策建议 ............................ 59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59
一、构建出具有三个层级的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 ....................... 59
二、赋予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 ................................... 59
第四章 宁波市县域共同富裕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案例选取及现状
一、县域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案例选取
在共同富裕的研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地区进行研究,对找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是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浙江省高度重视县域的发展,贯彻强县战略。在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中,浙江省的众多县名列前茅。宁波市是浙江省发展较好的市,在2023年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赛迪顾问发布《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宁波市共有4个县级市全部入围百强名单,其中慈溪市排名更是位于全国第六,省内第一。同年赛迪顾问发布《2023赛迪百强区》,宁波市共有3个市辖区入选名单,其中鄞州区位列全国第十三,在浙江省内排名第一。由此可知总体来看宁波市既有发展较好的市辖区和县级市,也有相对发展较慢的市辖区。鄞州区、北仑区等地经济较为发达,可以从其共同的发展经验中寻找到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海曙区、江北区等地在经济、社会、环保等多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而宁海县、象山县等地的经济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但它们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研究如何借助地方优势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因此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宁波市的10个区县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即鄞州区、北仑区、海曙区、慈溪市、江北区、镇海区、余姚市、宁海县、象山县、奉化区,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宁波市不同的发展层级的市辖区和县级市。同时通过对宁波市不同县域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分析评估,测度宁波市不同县域共同富裕水平,可以为如何更好的实现县域共同富裕提供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议。
第五章 研究总结以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总结
本文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核心内容。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AHP和熵权法为此指标体系分配权重,其中,可持续性指标的权重高于发展性和共享性指标权重。最后,对宁波市2021年的各县域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这一分析,测定了宁波市各县域的共同富裕水平指数,并对其10个区县进行了排名。各区县在建设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同指标方面存在差异。
一、构建出具有三个层级的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深入查阅了众多文献,全面回顾了国内关于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明确了“共同富裕”、“县域共同富裕”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并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县域共同富裕实际情况,确定了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即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接着确立了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路线,对指标进行了筛选。最终构建了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为县域共同富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赋予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
运用AHP和熵权法赋予了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论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主观进行赋权。采用熵权法,使用客观数据对其进行再次赋权。最终对AHP和熵权法的权重进行加权,得出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
可持续性指标权重高于发展性指标和共享性指标。根据AHP法和熵权法构建的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构建的指标权重来看,三个一级指标中可持续性指标的权重约为0.39,共享性指标约为0.31,发展性指标约为0.3,可持续性指标的权重要远高于发展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这其实也更加契合了我国发展的历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