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法学毕业论文范本: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逻辑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以重庆市某高校研究生党支部为例

发布时间:2023-06-26 19:26:3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法学毕业论文,本文希望能为政治社会学领域中党的建设主题的探索添砖加瓦。中国的现代历史与国情决定了党政议题的根本重要性。具体就当代的中国研究领域而言,对中国政党的了解和探讨,向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提出

法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场合,当我们需要填写一些身份证明材料时,常常会遇到许多信息表格。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等是必不可少的事项,其中很有分量的一栏是“政治面貌”。在一般的信息系统中,“政治面貌”的下拉选项往往是由“中共党员(含预备)”、“共青团员”、“群众”组成。而按照一名生长在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的现代中国的青年党员的成长轨迹来看,他是从“入队”、“入团”进而“入党”的路线走过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加入少年先锋队一般试行百分之百的全员入队;中学生加入共青团组织的比例相对减低,但人数依然很多;但是大学生(包括极少数高中生)成为共产党员在同龄人当中的比例则是明显降低的。也就是说,青少年学生在在同龄人中获得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这些政治身份的难度是逐级增加的。惟其如此,共产党员的政治面貌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才显出珍贵而难得。

正是因为这份珍贵和难得,当笔者有幸在大学二年级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①,并在过去多年以后,仍然对当时的经历久久不能忘怀。入党时经历的“三轮推优”程序让笔者对入党的严肃性和程序的严格性有了最初的认识②。而入党之后参与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和党务工作让笔者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比较常规的学生团体或组织(学生会、社团)而言,个人与组织之间的联系表现得较为松散,组织成员常常以个人志愿为基础,因着该组织的宗旨,考量该组织的义务与其权利的平衡与否而选择加入或退出。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来说,情况显然不同。关键很可能在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执政以后致力于建立起全方位的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组织体系和领导范围,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的中轴。在国家和社会各类型和各层级组织中,党的组织都具有政治权威并担负引领职责,由此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党政体制。[1]从现实来看,我所熟悉的高校生活,其日常的安定环境也离不开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

1.2 文献综述

政党组织自近代出现以来,因其具有的强大的塑造其追随者的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政治实践当中,可以说是推动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整体进程,政党政治也成为现代政治学术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而具体到某一个政党组织而言,它首先由基层的个体党员构成一个个基层组织,然后才能发展为区域乃至全国性的政党。因此回归政党的组织属性并且关注政党自身内部的组织形态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重要的政党研究视角。而基层组织( party on the ground)作为政党组织的三张“面孔”之一,[3]也是政党组织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拟回归政党的组织形态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梳理和简要评述。

1.2.1 国外经典理论中的政党组织和制度化

早在1911年,米歇尔斯( Robert Michels)就已经关注到西方政党组织层面存在着极化趋势,提出“寡头统治铁律”( iron law of oligarchy)是极化政党组织最后的归宿。米歇尔斯认为,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作为组织本身,其内部逐渐走向官僚化并划分严格的等级体系,这些变化意味着组织不再是最初实现革命目标的一种手段,维持组织本身的存继反而成为了新的目标。[4]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认为,米歇尔斯的图解是部分正确的,即组织的寡头政治倾向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组织这种倾向的严重程度却并不相同。迪韦尔热开启了政党组织理论研究的大门,他认为“政党”属于组织内的所有成员追求的基本目标基本一致的一类组织,提出政党组织中既存在表面结构,同时也有潜在结构,二者共同决定了政党组织的实际运转情况。而共产党之所以坚不可摧、具有内聚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小小的基层支部(表面结构)同垂直领导体制以及集中民主制(潜在结构)结合在了一起。[5]这两位学者都回归了政党的组织属性,从组织角度分析了政党的形成、发展和变革。

2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起源与沿革

2.1 支部制度的源起和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建立,指出“让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35]是无产阶级政党联系群众的关键,并在1847年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提出了支部组织形式的设想,支部制度有了最初的雏形。之后,列宁领导下的俄国革命实践推动支部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1919年12月,《俄国共产党(布)章程》中指出,支部是党组织的基础,满足三人人数后经上级委员会批准即可设立一个支部。[36]章程中同时提到了支部的任务是作为党的机关,积极参加国家经济、政治活动,而且应当吸收新党员,进行组织工作和鼓动群众工作。可以看到,俄共(布)支部制度一开始就很重视以支部为基点发动群众,因为如果缺乏将革命思想传播到群众的有效途径,即使侥幸夺得政权也难以维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思路深受列宁主义性质政党的俄共(布)支部制度影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共建党前已经表达出了对支部制度的支持认同,在相关文件中提到:“在祖国,凡有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的地方均须成立党支部。”[37]1922年12月,共产国际在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到,“共产党要想保证自己力量不断强大、组织足够严密,并且能够争取到群众支持,就必须在工厂、矿山、铁路等各个地方建立起牢固的基层组织”。[38]共产国际对支部制度重要性的强调也一直贯穿在其对各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指导过程中。

尽管对支部制度有了最初的认识,但是直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之时,全党总计仅50多名党员,所以在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并没有规定必须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类似表述,只是象征性的提出了“各地在党员增加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的不同,利用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组织,在党外进行活动”,[39]由于党员人数少这一客观事实的限制,此时党员个人其实可以算做党组织的基本活动单元,以及按照活动范围的限定,由党员个人组成的“组”。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了支部的建制要求,“党员三至五人可以成立一组,隶属于地方支部”。党员必须加入一个“组”才能接收组织系统的训练,参与活动。[40]二大之后,中共将党的最基本单位定义为“组”,这是中共基层组织从个人向组织转变的最初形态。其中提到的“地方支部”比“组”范围大,更近似于现在的基层党委,如中共广东支部、湖南支部等这些地方组织直接以支部相称。此外,“地委”也是基层党组织的常用称呼,如中共上海地委、武汉地委等,这些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常以支部相称。[41]可见初期党对支部建制、规范的要求确不甚严格,基层工作的主力虽是地方党组织,名称并不统一。

2.2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历史轨迹

大学自西方的中世纪便已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现代大学的组织架构。现代大学于清末民初才得以在中国确立,但是其发展时间是久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壮大自身的组织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引领社会革命的中坚力量。因此借助工会、士兵、学生等业已存在的组织力量进行动员是行之有效的,在高校中发展党的组织也显得尤为必要。上文提到中共建立之初就“以俄为师”学习其组织体制,但是支部制度具体如何运用在当时仍未可知。尤其是如何将支部制度以及党的组织体系在高校组织中落实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本文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整个组织工作都处于比较保密的状态,高校的背景也比较复杂,党支部在学校中的动员工作主要通过党员活动完成;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高校中党组织的建设经历了较长的不稳定期;改革开放后,高校中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才走向正规,迈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时期。对建党以来党组织与高校的融合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考察会发现,不仅党的成立与青年学生息息相关,在之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也都在吸引青年学生向党靠拢。

2.2.1 新中国成立前(1921-1949)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与高校密不可分,“五四运动之后”一大批追求进步的知识青年投身中国革命实践,“南陈北李”相约建立全国统一政党的基础,正是前期率领一批学生建立起来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47]党的一大前,施存统已经认识到中国社会革命的特殊性,撰文指出尽管学生自身力量微弱,但对宣传革命却举足轻重;要在无产阶级和兵士这两种社会革命力量中宣传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有觉悟的学生。学生是联合无产阶级和士兵力量的关键。“从理论上讲,中共组织主要力量来源本应是工人阶级。但从现实中看,一大时的中共党员几乎全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知识分子。”[48]高校青年学生确实是建党初期党员的主要来源和关键力量。建党之初,全国五十余名党员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党员有过高校的经历,二十余人是高校的在校师生。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干部也有高校背景。[49]就初期的宣传效果来看,“一大”时中共北京小组曾报告,学生队伍对共产主义的接受程度比一般知识分子更高,更容易被动员。中国共产党要打造一支革命队伍,必须打造一支强悍的宣传队伍,因此先打动学生,依靠学生在工人阶级和兵士中宣传,动员各种力量参加革命运动,是党组织进一步壮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法学毕业论文参考

3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职责与定位 ........................................ 20

3.1 党政体制下的高校党组织体系 ..................................... 20

3.2 高校其他组织与学生党支部 ............................... 22

4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日常运作机制 ..................................... 29

4.1 “过组织生活”:大学生党支部日常运作的制度化表述 ........................... 29

4.2 “主题党日”:一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经验描述 .................................. 32

5 高校学生党支部与青年学生党员 ........................................ 43

5.1 党支部培养青年学生党员 ........................................ 43

5.1.1 机制选拔:联接校园与国家 .............................................. 44

5.1.2 规范习得:程序正义和纪律意识 ............................... 47

5  高校学生党支部与青年学生党员

5.1 党支部培养青年学生党员

学校与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教育学领域中经久不衰的理论命题,围绕学校和教育众多思想家们衍生出了非常多的经典概念,现代学者也进行了非常有深度的研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可以具体化为肉眼可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是卢梭所抽象出来的获得面向真理的觉醒和勇气。涂尔干所强调的有意施加的影响是教育的核心[80]是教育的作用维度,杜威构建的经验世界中的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刻画。[81]凡此种种,皆是教育。教育内涵的丰富性致使任何一个充满实践性和场景性的文化传习、人性濡染的过程都可以视作教育活动的不同阐释。如果说每一名现代社会的成员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每一名党员的成长也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在前文的叙述中,笔者多次提到学生党支部具有的双重组织身份:它不仅是一个政党的基层组织,还是一个大学校园里面的学生组织。因此,第四章中所提到的“过组织生活”除了是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化过程的展演,还蕴涵了“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的内涵。笔者在第四章中的叙述更多地侧重从政党组织维度分析作为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的学生党支部,是如何完成政党组织实现维持自身的目标,进而不断制度化的过程,即本文分析框架中的“掌舵”逻辑。在制度化的过程中或者说“制度化”本身对党组织及其成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笔者认为与学校组织的外部制度环境尤其是党政体制有关,同时也与教育活动本身的内涵相关。具体来讲,党政体制下的学生党支部除了完成上级党组织的任务的落实,培养青年学生党员的“党性”之外,还发挥了作为联接更为广泛社会的选拔机制的作用,这是支部教育属性的第一个体现;此外,学生党支部还通过实践性和场景性的文化传习过程,使得其中的个体党员习得了一整套规范,这是支部教育属性的第二个体现。本文将这两个体现统一概括为“划桨”逻辑。接下来笔者也将结合经验事实叙述学生党支部教育活动的教育内涵。

6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个类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科学设置的演变过程。高校学生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在大学校园中的系统末梢,也是中国共产党嵌入大学校园行政机构之后的融合产物。它承担着基层党组织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党员完善自身建设的职责,但因为其外部组织环境是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高校,所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更为突出,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研究具有了现实意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立足于关照社会现实的经验科学立场,本文通过还原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属性,在第二章至第五章的正文内容中对其组织目标、职能发挥、制度运作等主要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叙述。在第二章中,通过回顾支部制度的源起和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大学生党支部,基本明晰了大学生党支部产生的历史脉络,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逐渐积累,大学生党支部显现的独特性使其具有了被研究的意义。在第三章中,本文仍关照其组织属性,将大学生党支部与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高校其他类型组织分别作了纵向、横向的剖析,明确了其“纵向到底”和学生同辈之间的“横向到边”的制度化优势;同时以20世纪90年代为时间起点,对有关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相关重要制度进行了梳理,指出在制度层面如何体现并对其职责与功能加以规定。在第四章中,从笔者自身亲身经历的研究生党支部为具体案例来剖析制度规定的职能如何在组织活动中实现,借助“三会一课”这一基础性的组织生活制度,描写了党支部作为组织通过一系列活动展示自己的“在场”并实现了发展党员和维持和完善自身组织建设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组织目标,进而实现制度化的实践过程。在第五章中,指出党支部的制度化活动对组织和个体党员所产生的更为深远的影响,党支部具有的教育属性不仅实现了对个体党员的党性教育,还因其“未来面向”建立起了校园内党支部组织与校园外社会组织广义上的联接机制,这些制度化的安排让支部内成员习得了“划桨”技能,培养了学生对于程序和纪律的自觉。通过以上内容,本文呈现出了党支部培养青年大学生党员的部分图景,或者说展示出助推高校学生党支部最终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