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白领”随迁子女教育情况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5 16:53:28 论文编辑:lgg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了一个扁平化的时代,社会人口的流动性随之不断增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移动、提倡移动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也不断加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便在不同区域间开始涌现。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壁垒逐渐被打破,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聚集,形成了新型的移民潮。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 年,我国流动人口达 2.3亿,因为城市的聚集效应,人口趋向于流向沿海开放城市。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经济状况日益繁荣、跨国公司的发展、各类型企业也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增加,对白领阶层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随着白领阶层的社会流动,白领随迁子女的数量也在悄然增加。由此而产生的白领随迁子女的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同农民工随迁子女一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关注。这些白领阶层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原始具有本地户籍的白领主体、因大学毕业直接选择本地就业而取得户籍的白领阶层、属于人才引进类的享受户口随迁等政策和薪资待遇的技术及管理精英群体和另外一类仍属于知识阶层的“移动白领”。其中最后这一类相对于前三类而言是“人户分离”型,相对于农民工而言是“高级打工者”,他们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职能等方面都处于“中间地带”,对社会结构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安全阀”、“稳定阀”作用;他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趋向、职业生活等方面对全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基础
移动白领:“移动”,是一个动态概念,包括“移入”和“移出”,且不限次数,本文所指为“移入”的概念。较之“农民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普遍为社会所关注的群体代名词表述而言,“‘移动白领’随迁子女”确是个新名词,这一“夹层”群体往往被社会和研究者所忽略。本研究提及的“移动白领”属于白领阶层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一部分,他们不同于其他白领阶层和务工人员之处在于他们是属于知识阶层的“人户分离”的高级打工者。这类人群多存在于沿海开放城市,北京、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目前,在我国学术界、报刊、杂志等媒体,还没有这类人群的研究,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描述。随迁子女:本文中的“随迁子女”,专指因为父母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随同父母到异地就读中小学的未成年子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务工地出生,或者在务工地长大,是实际上的新市民。可是,他们在父母工作所在地只可读书到高中毕业,需要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非本地户籍学生即使拥有异地学籍,也没有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权利。在 2003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①中,把“农民工子女”统称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2006 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②提出“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又改称为“农民工同住子女”。直到在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概念。综合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概念的部分表述,我认为这些表述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本研究中所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指从外城市移民到大连市的家庭,他们从农村、城镇或者其他大中型城市到大连打工、经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大连市户口、但在大连居住半年以上,主要职业包括国企职工、外国独资或者合资企业员工等;相应的“外来打工族随迁子女”,就是以上所述人群中有居于义务教育阶段,跟随父母来到大连,年龄在 6 至 18 岁之间的孩子。
……….


第一章 大连高新区“移动白领”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查分析


第一节 对随迁子女及其家长的访谈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在大连高新区的“移动白领”随迁子女与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比,92%的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只有 8%的学生有两个及以上兄弟姐妹(见图 1);他们在高新区生活的时间都比较长,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已达七年以上。另外调查还发现将近 80%的孩子出生后基本上是在大连成长,其余 20%左右是在外地长大,即“托付培养”或者是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改变而流动过几个城市(见图2)。在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问题上主要采取问卷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和的方式,以期能最大限度来获取“移动白领”随迁子女的真实想法。通过客观性问题设计,走进部分学生中间,以漫谈的方式让他们回答一些主观问题。通过问卷发现,这类“移动白领”随迁子女在学校和大连孩子一样,他们与教师及本地的孩子们相处得特别和谐。调查显示,100%的“移动白领”随迁子女认为教师对待他们很平等;90.0%的校内学生非常愿意和“移动白领”随迁子女交朋友。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被调查的小学、中学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学生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一起学习,共同自由玩乐;100%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使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经常通过活动设计来促使学生之间团结互助,身心健康成长。可见,学校教育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问题方面有足够重视,上上下下其乐融融,处处呈现和谐气氛。(见表 1)
………..


第二节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访谈调查分析
这部分调查,完全采用了半结构模式访谈,经与大连高新区文教卫生局基础教育处领导、陵水小学、海事大学附属学校、第十七中学等学校各层领导和负责人及任课老师的交谈,获悉在大连市高新区,随迁子女所接受的教育完全和本地学生相同,学校和老师对约占 10%的“移动白领”随迁子女做到了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而且高新区文教卫生局从教育及督导管理的角度,在这一方面对学校及老师的考核有一定的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移动白领相对于移动蓝领家长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而其他民工家长文化知识高则低多高少,整体素质较高的也不多。那些做生意的,对家庭教育支持的很少、不大支持的,有什么事情的话都是希望学校怎么样怎么样,都是希望学校出面解决,而很少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从自己怎么样配合学校方面来考虑,经济收入相对高点儿的土豪类家长则更是希望通过钱来搞定一切,而不是通过自身和家庭;而移动白领家长总体来说还是要好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等他们能在大连站住脚跟,他们在大连工作一两年了,他们的那种文化啊,他们的那种观念啊,都已经和大连比较接轨了,他们的一些理念和大连就比较接近了。
……….


第三章 “移动白领”随迁子女教育权利保障对策思考.... 34
第一节 制度改革与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建设...... 34
一、改革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管理政策........ 35
二、完善相关教育政策法规及措施....... 36
三、创建良好的环境...... 36
四、构建家、校、政、社四方联动的合理教育机制.... 37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与解决途径.... 38
一、合理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 39
二、拓宽随迁子女优质就学渠道...... 40
本章小结........ 41


第三章“移动白领”随迁子女教育权利保障对策思考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鼓励人员,特别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跨区域自由流动,而当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渠道变得越来越窄,流动障碍越来越多时,不公平现象也就愈演愈烈了。本是人人均等的基础教育机会演变成显性的阶层差距符号,这可能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最重要原因,也与教育民主化的主旨相背离①。大连是一个移民城市,高新区移民率位居大连市内五区之首,流动人口高达60%。现有的逾 13 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大连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如何解决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是大连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妥善解决“白领移民”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这些社会中坚力量家庭的自身和谐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大连市未来的发展后劲和后续人才素质提升。因此,“移动白领”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样,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移动白领”子女教育问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新的社会问题。

………


结论


本论文以大连市高新区为例,对特殊的社会夹层“移动白领”随迁子女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主要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高新区、大连市及全国义务教育改革演进情况找出了问题的成因。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主观原因,更客观原因,其中最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四大因素,即“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壁垒限制、我国教育制度不完善、有关教育政策法规执行不力或缺失、移出地与移入地教育基础有一定差异。针对问题的成因,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意见:一是以制度改革与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建设为保障,二是以资源配置与利用为解决途径。由于精力和时间实在有限,本研究难免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将以此为方向,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