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的兴起及其对长沙城市发展的影响(1897-1927)

发布时间:2014-08-19 10:36:22 论文编辑:lgg

第一章:“百日维新”前长沙传统教育概况


第一 传统教育机构发展概况
传统教育体系中具体承担教学的机构主要包括官方设立的书院、学宫,以及私人开设的私塾。在时务学堂创办前,长沙官方教学机构主要有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求忠书院、湘水校经堂、思贤讲舍、论文代写长沙府学宫、长沙县学宫、善化县学宫等。所授课程以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为主,并通过科举为国家输送人才。长沙的传统教学机构中,私塾属于私人性质,承载初级教育,数目最多;而书院、学宫属于官方教学机构,由政府财政供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经过科举选拔成为封建统治机器的一部分。湖湘学子能够真正走上历史舞台,还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讲到:“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所以在近代以前湖南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而“两湖分闱”对于这种局面的改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两湖分闱前,“湖南士子赴湖北乡试,必经洞庭。湖水好潮无涯,波涛不测,有覆溺之患”,由于湖南历任巡抚不断上书,清廷最终在1723年诏谕分闱。分闱给长沙历史带来了发展机会,因为清廷给予湖南的录取名额增加了,这就使更多的湘籍士子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湖南乡试考场设置在长沙,三湘士子积极应试,长沙在湖南读书人心目中的学术地位得到巩固。1724年湖南在长沙贡院第一次单独举行乡试,参试人数较往年赶赴武昌乡试者陆增。
………….


第二节传统教育对长沙的影响
传统教育对长沙影响较大,从书院、学宫、私塾培养出的众多士子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人才基础,也为国家及地方稳定提供支撑。同时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守卫传统的同时,也以经世致用思想开启变革。传统教育体系对长沙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旧长沙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的治所,湖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传统教育的中心,可以说是旧制度的堡全;2、长沙是一个内陆城市,开掉较晚,内陆意识和传统义理之学结合紧密。总体上趋于保守,但由于湖湘文化中的经世思想与当时中国面临的西方入侵的危机,湘人中一部分士子,有强烈的变革意识,长沙遂成为新旧思想,东西文化交锋的重要场所,也促进了湖南教育的变革和进步。3,在长沙求学过的历史名人对于塑造长沙城市精神产生了影响。科举制度以及配套的书院、私塾等教学机构,本质上是封建国家为维护自身统治的。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哲学虽然形式迥异,但其基本理念殊途同归,也就是建立在对人的平等观念之上。由此,人人皆可为圣贤,人人皆可问道,人人都能研修到世人敬仰的目标。人的思想解放了,从而亟需社会的控制手段和功能。人类社会是有机的社会,社会中的权利阶层一方面极力塑造圣贤为众人效仿,一方面大力兴办教育,为众人提供进身之途。这两种手段都蕴含着社会的表面的平等,深层中更贯彻了统治阶级的权利意识形态。?这种制度对中国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因为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中国,通过读书、考试、做官这样一种人才选拔途径,它保证了人才质量、保证了人才持续良性供应。另一方面,也给无数的年轻人规划了人生发展方向,使得他们积极进取。学生在私塾、书院吸收的是正统思想,秉持忠君、爱国、忧民思想,学习古代先贤仁义之法。肄业后的学子渗入到社会,身体力行的恪守正统义理,这对维护封建王朝统治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为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一部分思想保障。
…………..


第二章:“戊戌变法”以来长沙新式教育发展历程


一、 学校和在校师生数量急剧增长
传统教学机构与新式学校存在共通之处,但差异更多。近代长沙城的传统教学机构中,书院屈指可数,这就使得书院成为精英培养机构。而新式学校旨在普及文化,从清末到民初,再到大革命时期,长沙新式学校数量以及在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非常明显。此外长沙私人也乐于兴学,私立学校在学校数量及在校学生数量上都超过了公立学校。1900年长沙县明耻小学堂创办,这是长沙近代最早的小学堂。①到1906年长沙有40所初等小学堂,均为官立,在校学生数1600人;②而国民政府时期,据1925年数据统计显示,长沙城内有95所小学校,其中官立12所,其余均为私立小学校,学生数10800人。辛亥革命前后对比,学校数量增长238%,在校学生数量增长675%。长沙新式小学校的发展极其明显,无论是小学校总体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民国时期均比清末时期有几倍的增长。1903年私立明德、经正学堂先后创办,而后长沙府中学堂创办。这一时期的主要中学堂有长沙府中学堂、湖南师范馆、私立明德、修业、周南、广益、育才、隐储、雅礼中学堂,还有驻省学堂,包括中路、西路、南路中学堂,以及宁乡公立中学堂。由于新式学堂初创,所以学堂数量、学生数量都受到了清廷当局的控制,学堂生员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据统计,清末长沙城内当时有13所中学堂,在读学生1000人。
…….


二、 学制及课程设置的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
学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传统教学机构以四书五经为纲,作为学校教学重点;整个教学偏重文学,对自然科学的普及较少。学问的传授以师傅言传身教为主,由于教材局限,授业师傅的个人意志夹杂于学问传授过程之中。这就造成了传统教学机构走出来的学生,文学功底相对较强,动笔能力很好。但是由于知识结构中自然科学的缺乏,因而对于具体社会经济活动的认识不免出现偏颇,甚至有时也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而新式学校兴起后,学校的学制和教学课程发生很大的变化,课程设置方面逐渐贴近社会需求。教学课程的调整使得学生群体的思维得到洗礼。与新式学校兴起前相比,新式学生对诸多问题的认识以及处理问题的办法出现了变化。在小学校方面,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其中《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将小学分为初等和高等两级。初级5年,高级4年,?并规定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的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其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并规定小学教师按照《奏定任用教员章程》的规定,应由初级师范毕业或留学外洋寻常师范毕业并领有文凭者担任。如此类人才难得,可由简易师范生或简易师范传习生担任。②小学堂功课为修身、读经和讲经、中国文学、算学、历史、地理、格致、体操8门为完全学科,手工、图画为随意科。每日功课6小时。
………….


第三章新式教育对长沙城市文化的影响..........21
第一节新市教育促进城市规划建筑系统更新........21
一、促进长沙城市建筑风格的嬗变 ........21
第二节新式学校促进长沙城市工商经济发展........24
一、增加了市场需求........ 24
二、培养各类经济建设人才........ 25
三、促进城市文化事业发展........ 26
第三节新式教育促进了长沙城市精神文化革新........29
一、促进市民思想观念革新........ 29
二、促进城市社会风尚革新........ 37
第四章:长沙新式教育对城市文化影响的评价........40


第四章:新式教育对长沙城市文化影响的评价


传统教育培养的知识阶层属于传统的士大夫,他们塑造和延续了长沙城市文化,使得长沙城市文化延续了传统历史的内涵。然而在新的历史变局下,传统知识分子已经无法满足国家需求,传统的以士为主的知识阶层并非近代意义上的知识阶层。所谓近代意义上的城市知识阶层,乃是指城市中具有现代教育背景的,从事抽象符号系统创造、传播和使用的自由职业群体,包括文学家、艺术家、自然科学家、人文学者、教师、编辑、记者等。<1)受到新式教育的影响,城市市民阶层的思想逐渐趋新,这使得长沙城市文化内涵发生变化,新基因注入到长沙城市文化中,促使长沙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跟紧时代步伐,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而其间接引发的传统文化传承断层导致长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遗失了部分文化基因,也值得我们反思。其一,丰富了长沙城市文化内涵。首先,促进城市规划建筑的更新。学校建筑风格中西交融,促进长沙城市建筑系统的革新;而学校规划建设的理念对长沙城市规划布局也带来影响。其次,促进了城市工商经济发展。学校是汇聚学生和教职工的容器,学校的建设,以及学生和教职工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成为长沙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三,对长沙城市精神文化起到革新作用。新式教育的发展使得新思想传播到城市各个阶层,长沙城市精神文化的内涵发生改变,表现在市民思想观念以及城市社会风尚方面。
……………


结论


传统教育对长沙城影响很大,从书院、学宫、私塾培养出的众多士子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人才基础。传统教育对长沙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维护了封建统治,旧长沙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的治所,湖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传统教育的中心,可以说是旧制度的堡垒;其二,长沙是一个内陆城市,开埠较晚,内陆意识和传统义理之学结合紧密。总体上趋于保守,但由于湖湘文化中的经世思想与当时中国面临的西方入侵的危机,湘人中一部分士子,有强烈的变革意识,长沙遂成为新旧思想,东西文化交锋的重要场所,也促进了湖南教育的变革和进步。其三,在长沙求学过的历史名人对于塑造长沙城市精神产生了影响。从戊戌维新开始,长沙教育经历了历史性剧变,教育的性质由封建教育向近代民主教育转变。长沙新式学堂从萌芽不断壮大,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下,从主政官吏到地方士绅阶层踊跃办学。长沙作为湖南的桥头堡,积极学习西方文化,新式学堂建设与改造步伐也走在全国前列。学校及在校师生数量急剧增长,学制及课程设置的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新型师资队伍形成,师资规模扩大,专业性更强,师资来源也更为广泛。
…………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