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代写|阐述公选课“生命起源与演化”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方面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2-04-16 14:28:36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目录
Abstract
Key words
一、 课程设置的缘由及现状
二、“生命起源与演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三、 结 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The six years process of the present public-elective course, Origin and its Evolution of the Life, has been tracedback. Further,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evolution of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the implication of the present course to the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geological speci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commented on initially.

Key words:public-elective course; quality education; speciality education; co-evolu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我校开设的一门校内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二年级以上各专业本科生,其开设始于2000年。最初这门课的名称为“生命起源与人类进化”,原则上只允许三年级以上本科生选修。但从次年起,随着另一门公选课“人类进化与文明”的同时开设,我们将此课程的授课内容适当地做了一些调整,并将其改成现在这一名称,沿用至今,选修生范围也根据第一年的实际教学情况作了调整,扩大为二年级以上本科生。从2000年起到现在,这门课程已经走过了6年路程。现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 课程设置的缘由及现状
按照最初的设想,“生命起源与演化”(即最初的“生命起源与人类进化”)这门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
首先,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总数逐年增长,学生选课的自主权也逐年增大。许多学生、特别是非地学专业学生身处地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自然希望能够就近了解更多的地学知识,特别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等方面的知识。然而,传统的“古生物学”及“地史学”只为地学专业学生开设授课,且专业性过强,无法与扩招后的非地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普及性的求知欲望相匹配。显然,这样的客观现实是这门课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国内一些兄弟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在此前后已经开设了相同或类似课程,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一些学者还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和参考书[1-4]。其主要目的就是以生命科学、生物学及古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研究为基础,同时又兼顾其他学科进展,力求深入浅出地向非地学专业学生介绍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因此受到了非地学专业学生的广泛欢迎。当然,与很多公选课类似,因为学生来源背景差异过大,这样的课程往往只能采取“读书报告”作为课程的最后考核方式,也在客观上使得更多学生在心理上易于接纳并乐意选修。
再次,我校地层古生物教研室具备相关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胜任这样一门课程。传统上,地层古生物教研室教师主要的研究方向,可简单地分为地史学和古生物学两大类。然而,近年来的科研和生产、教学实践工作的客观需要,已使得许多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大都在古生物门类学和地史学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兼修了生物学、生态学、沉积学、板块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多年来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各类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料和素材,这使得该教研室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工作能力上,已能够担当这样的公选课的教学。
参照一些兄弟院校的经验,同时也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这门课的课程设计上,最初将其目的和内容大致设定为:以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为基础,主要介绍当前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关于起源及演化过程特点及其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学说、进展和热点,帮助学生了解建立在古生物地史学基础上的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为他们自觉培养和树立科学思维和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在具体内容上,它涉及到太阳系-地球起源、原始生命形式及其起源、早期生命演化(前寒武纪, 5•4亿年前)和晚期生命演化(显生宙, 5•4亿年至今)形式与特点、人类的起源与社会发展、生物集群绝灭与点断平衡演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6年来的授课过程当中,虽然与当初的授课目标相比没有大的改变,但是根据我们的体会以及与学生的及时沟通,特别是结合近年来国内国际上相关领域里的进展、我们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具体内容上总是做到不断更新和调整,而且也逐渐将我们的教学目标落脚到“从生命起源与演化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思考并接受“自然科学要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给人类自身最大的人文关怀”、“人类发展的境界应该是自觉地顺从并维护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物与环境协进化”[1-5]等理念,给这门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设定了更为宽泛、更为崇高的课程目标,也让这门课程具有了更为丰富、富于逻辑、也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知识内核,从而在客观上也为地质大学这所传统上理工学专业为基调的高校,添加了一道柔性的、基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文色彩和氛围,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人文教育底蕴[5]。
二、“生命起源与演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1•选修情况分析
公选课“生命起源与演化”均在秋季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2学时,每周一次。迄今为止,一共进行了6轮授课,总共有近千名学生选修。其详细组成情况参见下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以下3个主要特点:选修人数在逐年增多;选修者中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其中又以三年级学生居多;以非地学专业学生为主。
上述3个特点充分说明,这门课程的最初设想是基本合理的、符合事实的。逐年增长的人数说明这门课确实是有“人气”的,受欢迎的。选修者以二、三年级的非地学专业学生为主,则说明它在这些专业的中低年级学生中有较高的接受度,符合课程设置要求。
2•教学特点
如前所述,因为这是一门主要针对非地质专业学生的公选课,所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必然要求有别于类似的专业基础课。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在授课内容上有所取舍。通过数年来的实践,我们逐渐将课程内容明确为:主要围绕“生命定义”、“生命起源”、“重大演化事件”、“人类起源”等内容和事件重点介绍相关内容,并且围绕近年来我们国家一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研究,包括“澄江动物群与寒武大爆发”、“热河动物群与鸟类起源”等,适当进行专题式报告。这样的取舍和安排,容易做到轮廓简单,重点突出,提纲挈领,紧紧围绕一般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围绕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们国家实际进行授课,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一般同学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还可使一些抱有浓厚自学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去深入探索,因此很受学生们欢迎。同时,这样的安排,也给我们任课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提供了比较大的发挥余地和空间。
(2)在授课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特别是相关音像资料,剖析重点,激发兴趣。由于选修课往往穿插在学生们的专业课间隙进行,每周一次,间隔较长,容易导致学生记忆信息的遗忘和中断。因此,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经验,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授课对象的积极引导和强烈的信息刺激,才能有效地完成相关的讲解,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在当前这门公选课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主要围绕上述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在参照国内外地史学、古生物学教材及相关网页基础上,经过不断地筛选和重新编辑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以图片为主,加少量文字说明,具有信息丰富、概念形象、通俗易懂等特点,易于为听课学生所接受,便于他们掌握重点内容。历年授课过程和相关调查表明,这一作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受到了广泛欢迎,达到了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在市面上现在很容易就能寻找到许多制作精良的影碟,其内容和形式多与生命科学或地史古生物学相关,如DISCOVORY以及包括《侏罗纪公园》、《后天》等在内的好莱坞影片。同时,我们教员还积累了一些来源于日常科研工作中的珍贵的第一手视像资料。在有重点地预设一些问题的前提下,利用这些内容和制作上都十分精良、非常有吸引力的音像资料,可以进行一些非常成功的随堂讲解和讨论。包括诸如“化石的形成和研究”、“恐龙的演化与绝灭”、“热河生物群与鸟类的演化”、“人类的起源与演化”、“全球变化与生物圈及人类社会发展”等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这门课程的重点授课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6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音像资料的成功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比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和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为他们更深入地探讨一些科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3)在考核方式和过程上有所变通,积极引导,加强检查。首先,通过变通方式进行考勤。每次上课我们都会在课间暗自清点一下人数,或者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登记一下他们的联络方式。这实际上都可以达到变通点名的效果,还不影响正常的上课。我们发现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往往只有60~70%的学生是坚持每次都来听课的,剩下那些学生有的来一次两次,有些很可能根本就不会来。其次,最后的考核与平时课堂讨论以及作业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检查、督促学生出勤情况,并促成课程报告和教学任务的最后完成。我们一般是在教学的前半程布置1~2次读书报告或作业,这些作业和报告的题目都与某一部电影或资料片相关,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在教学的后半程,我们将根据本次授课的总的情况与最近国内外相关领域里、特别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或现象相结合,遴选、布置最后的课程考察报告。一般会在课程结束前一个月左右,公布2~3个相互关联的题目,学生可以任选其一来完成。这样的读书报告,在内容上要联系课程内容,但又要超越其上,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学生阅读一些文献和资料(包括网络资料),然后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按照要求完成。事实上,仅仅通过对交来的读书报告的初步浏览,往往就能知道他们的出勤、听课情况和认真程度,即从题目、格式以及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基本上就能清楚表明一切。
(4)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与学生保持及时沟通与联系。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3种措施:公布教师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平时变通点名时或最后交报告时留下联系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整、补充相关内容;对于不合格的报告,及时根据所留的联系方式设法与他们联系或通过同学代为联系,与之交换意见后再让他们重做———实际上也是再给这些学生一个改正和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通过电子信箱,学生也可以就报告和课程内容、方式等与教师进行非常松快、平和、有效的交流。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同学能够主动配合我们,因为他们理解到这是老师在为他们做着认真的努力。同时这也说明,这样的一系列沟通方式是可行的,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因为工业化建设和冷战背景下国防建设的需要,能源和相关资源勘探工作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上,地质学实际上也就被简单地界定为“找矿学”,其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当然也就只能围绕这样的目标来进行。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人口和环境等问题,经过冷静思考并参照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6-7],许多中国学者适时提出“面向人与社会”、“面向人与自然”的地质教育观,从“发展地球科学文化,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倡导并推动新时期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人才教育培养[8-13]。应当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当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成为热点,人们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做出的关于“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否定之否定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是基于社会责任的素质教育培养理念的回归[5,8-11]。而当前的“生命起源与演化”等公选课和相关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完全应当借此东风,有所作为。
三、 结 语
总结公选课“生命起源与演化”6年来的教学历程,笔者认为,这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也是地质大学有特色地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关方面及学校予以重视,教学单位及教师能够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协进化”、“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地球科学文化,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等理念继续进行改革和建设,更好地把握处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就能够让地质大学包括“生命起源与演化”在内的许多课程焕发新的活力,更加健康的向前发展。依靠这些特色课程和传统强势专业教育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可见的未来,地质大学这所传统上以理工专业教育为主的高校,在引领首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辐射带动整个社会公众全面认识地球历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把握人类现在与未来等方面,一定能够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赖旭龙.浅谈地质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 1998, (3): 31-32, 37.
[2] 郝守刚,马学平,董熙平.生命起源与演化-地球历史中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 张昀.生物进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 徐桂荣,王永标,龚淑云,等.生物教育论文代写与环境的协同进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5] 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6] 赖旭龙,金振民,鲍征宇,等.国内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对比研究和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1, (3): 70-73.
[7] 驻美国使馆教育处.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 46-47.
[8] 殷鸿福.社会发展对地学教育需求的变化[J].中国地质教育, 2001, (2): 1-5, 58.
[9] 毕孔彰,胡轩魁.关于地学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2, (2): 1-3, 24.
[10]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地学教育研究组.关注中国地学教育的未来[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5): 33-35.
[11] 胡轩魁,毕孔彰.我国地质本科专业建设:历史沿革与改革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3): 14-20.
[12] 段怡春.发展地学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资源•产业, 2004, (12): 47-48.
[13] 孟宪来.发展地球科学文化服务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 6-8.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