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旨在启发中年中职教师从多维度审视自身教学状态,认识到教学热情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学生成长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个体内在动力的激发与外界环境的良性互动,能够找到持续补充教学能量的途径,提升职业幸福度,进而推动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的双重提升。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定位1,界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与核心地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中职教育”,下同)构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它是促进就业市场稳定创新、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推动我国服务和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2。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核心工作及重要实施途径,高质量教学意味着高质量教育,是其基本保障与衡量标准3,换言之,高质量中职教育体系的建设需以高质量教学发展为前提。
据教育部2024年最新统计:2023年中职学校共招生454.04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31.93%;中职学校在校生1784.6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1.65%。4目前我国中职教育教学的工作方向和任务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对中职教育的价值要求5,与此密切相关的前提是培养出高质量发展的中职教师队伍。自我国第八次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情感”所受重视度日益增长,在着眼于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达成之时,教育家们也意识到教师情感在正向促进学生学业价值观、提升教学决策有效性、助力智慧育人目标实现等方面的重要价值6,7,8。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优秀教师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9“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决定了未来教育变革的主导趋势10,是高效应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复杂真实情境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1。教育学者们通过调查数据,剖析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要素,高度认同可将其归类为教师信念、教师品格、教师能力和教师知识四个维度,涵盖道德修养、人格品质、教学情怀和教育教学信念等12个核心要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借助克里斯托弗·戴(Christopher Day)教学热情学说的架构体系制定访谈提纲进行研究,通过对中职院校中年教师教学热情方面的表现现状与动力来源进行个案研究,探索提升中年中职教师教学热情的优化路径,运用质性研究深入中年中职教师群体与教学热情理论的交互研究,旨在丰富并本土化教学热情学说的应用范畴。研究目的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被访教师和管理者基于实际观察与亲身体验的详细描述,了解中年中职教师教学热情的表现现状。
第二,通过被访学生的文本资料,提取学生对充满教学热情教师的情感流露和言语描述,分析学生对充满教学热情的中年中职教师的感知和评价。
第三,基于教师以及管理者的访谈内容,对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的潜在原因的语句和案例进行深入扎根理论研究,探讨中年中职教师缺乏教学热情的原因。
第四,通过观察、访谈的方式,以教学热情学说的结构框架为依据,借助三级编码分别从“道德意识”、“情感成分”和“主体行为”三个维度探索中年中职教师对于“教学热情”的认识、表现现状以及呈现的特征。
第五,结合访谈文本、实物收集以及课堂观察记录等资料,以教学热情学说的生成机制为依据,借助三级编码从不同层面分析中年中职教师保持教学热情的动力系统和方法策略。
第六,基于研究分析与结论,力求概括出提升中年中职教师教学热情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希望通过一系列相互协同的建议实施,能为中年中职教师群体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积极的正面转变,实现更为广泛的教育影响。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与应用
通过文献综述和分析,本研究将借助克里斯托弗的教学热情学说的架构和观点,结合中职学校中年教师群体所表现出的教学热情实际现状,构建出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借助这一理论制定出针对T校中年中职教师的访谈提纲,研究的重点将放在中年中职教师教学热情的现状分析、动机方式和提升策略上。
(一)教学热情学说的内涵和价值
克里斯托弗是教师情感研究方面的首位对教学热情进行学理化、系统化探索的专家,通过借鉴关怀理论、符号互动和情感智力等理论原理,他以教学热情的价值为着眼点,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途径,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建构出教学热情学说。教学热情是教师对学生及所教授学科持有的热烈积极情感,及坚信自身教学能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的信念1,就内涵而言,教学热情是一种从情感中迸发出正能量的驱动力。
有教学热情的教师能通过强烈的价值观、认同感、关心支持和具有挑战性的学校文化,以及从与学生成功的教与学关系中,获得持续的满足感以维持所需情感。而一些中年教师发现他们无法继续对课堂教学的热忱,部分原因是时间不足、精力不充沛或缺乏健康状态,也有部原因是他们在情感上已经筋疲力尽或“幻灭”。2然而教学热情对提升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教学热情学说明确指出:强化教师教学动机、树立教师教学信念、增进教师教学投入是教学热情的三大主要价值3。因此,教师应当持续保持和追求教学热情,这个行为最终将反映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发展的优化。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应用
在教育科学领域内,质性研究方法对于深入探索教育教学现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广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与认可。本研究对象聚焦于中职学校中年教师群体,深入探索其心理状态、情感体验及日常行为模式等复杂活动。鉴于这些活动蕴含的情境特异性及抽象特征,传统量化手段难以充分捕捉并精确诠释深层含义。因此,本研究采纳质性研究方法作为探究路径,以期更深刻贴近地理解这一教师群体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表现。
此外,本研究主题聚焦于探讨中职学校中年教师在保持“教学热情”方面的表现特性与策略驱动力。这类问题可能特定地关联于部分教师群体的适应性挑战,往往在某些个体或小群体中显现。通过对精选个案的深入分析,本研究旨在为面临相似困境的教师提供共鸣的契机,帮助他们从中汲取启示与力量,这也是本研究的宗旨与意义之所在。因此,本研究在理论基础的设定上,主要借鉴参考和融合汲取质性研究领域的丰富资料,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访谈法、扎根理论、观察法以及实物收集法。
第四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之“他们是怎样表现教学热情的?”
(一)“德识双馨构”——道德与认知的构建
师德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深深植根于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情境之中,其精髓与内涵源自于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师德的本质在于教师个体通过自身发展和成长以实现自我立德树人1。师德修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要求逐步提升,教师不仅需要适应遵守其社会角色的规章约定,更应觉醒意识主动提升内在品质,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人性品格2。通过扎根理论追溯受访教师的言论思维,发现保持教学热情的中年教师在道德与认知层面均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质与专业风貌。具体而言,这些中年中职教师以其坚定的道德意志、光辉的价值观以及深刻的身份认定,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卓越风采与崇高追求,本部分将通过这三个主范畴对“中年中职教师怎样表现教学热情之道德与认知的构建”进行总结进而得出研究结论。
1.道德意志之“德志善亦坚”
教师的道德意志在教育实践中体现为教师善,它是实现教育善的精华与基础,善的追求往往在现实环境中面临利益冲突、意志不坚定或道德难以判定等困境3。通过资料收集与编码,本研究发现保持教学热情的中年中职教师在纷繁复杂的道德规范体系及多样的性格表达中,展现出了一系列高度相似且值得称颂的个人特质,包括坚守底线、提升自我修养、道德标准高、丰富精神世界、责任心强、富有爱心、性格坚韧、个性善良等。

第五章结语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其工作热情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中年职业教师,他们不仅是专业技能传授的中流砥柱,更是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启迪者,以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底蕴,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设基石。同时,他们也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引路人,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构筑起坚实的道德根基。保持教学热情,能够激发中年中职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构建一支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教师队伍添砖加瓦。同时,热情的教学态度也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中年中职教师以饱满热情持续投入教学,正是对这份“仁爱”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教育事业持续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回顾整个研究历程及其所得结论,本文虽力求全面深入,但仍存在诸多提升空间。首要局限在于,受限于个人写作能力,本研究在运用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时未能充分挖掘其潜力,导致理论与实践调查的结合尚不够紧密。其次,研究样本的局限性——仅涵盖10位中年中职教师、4位学校管理者及14位学生——使得所得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和特定情境特征,难以全面代表广泛中年中职教师的实际情况。鉴于此,笔者诚挚地希望后续研究能在此基础上,采取更为多元的研究方法,如增加样本量、引入量化分析等,以更广阔视角、更严谨方法论,深化对中年中职教师教学热情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启发中年中职教师从多维度审视自身教学状态,认识到教学热情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学生成长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个体内在动力的激发与外界环境的良性互动,能够找到持续补充教学能量的途径,提升职业幸福度,进而推动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