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应用,对A市T区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负担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章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内涵的研究
研究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问题,首先要研究什么是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理解其概念、含义、组成等各方面要素,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从负担的内涵来界定教师负担的内涵。赵钱森(2020)等指出,“负担”一词最早可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弛于负担,君之惠也”。在这里,负担表示内心的忧虑恐惧,后来进一步引申为承受的压力、责任、费用等,当负担与某一职业或称谓连用形成短语时,就更侧重表达这一职业背后的任务、压力等。①王红(2019)认为中小学教师负担是教师这一职业自身特性所不可避免的负荷,因为一位教师不管怎样,都必须要解决处理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是从负担的性质来界定教师负担的内涵。王毓珣、王颖(2013)认为,教师的负担就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承受担当的责任和压力及由此付出的代价。③殷竣晓、赵垣可(2019)也认为负担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意,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担负的责任、压力与代价等。
三是从负担的构成因素来界定教师负担。冯大鸣(2003)认为教师的工作负担不但包含教学工作量,还有非教学工作量。⑤李新(2019)认为教师工作负担是其必须承担的,包括客观上和主观上,再具体可以分为工作时间总额、工作时间的分配结构以及所感知到的工作压力。①将教师工作负担量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
二、关于教师工作负担相关理论的研究
教师工作负担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涉及到教学、行政、社会期望、个人压力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对教师工作负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和分析这一现象,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采用的理论不尽相同。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家庭、朋友、同事和组织等因素对个体的支持,能够帮助个体缓解压力,提高应对能力。Cohen和Wills(1985)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作为压力的缓冲器,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②工作-家庭冲突理论,Allen,Herst,Bruck和Sutton(2000)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与其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且这种冲突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③Maslach,Schaufeli和Leiter(2001)应用职业倦怠理论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工作负担密切相关,高工作负担的教师更容易出现情绪耗竭和去人格化。④资源保存理论认为,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消耗资源(如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补充,容易导致资源枯竭和职业倦怠。Hobfoll(2001)的研究表明,教师在面对高工作要求时,如果缺乏必要的资源补充,更容易出现资源枯竭和心理压力。⑤Schaufeli和Bakker(2004)采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对教师工作负担进行研究发现,教师的工作要求和资源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高工作要求和低资源的组合显著增加了教师的倦怠感。
近年来,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在教师工作负担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Li,Wang和Zhang(2021)在跨文化背景下研究了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在教师工作负担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中国教师在需求-供给匹配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匹配度,而美国教师在要求-能力匹配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匹配度。这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应对策略存在差异。
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在深入研究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现状与对策之前,首要任务是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精确定义,这有助于提高本研究的严谨性和透明度。
(一)工作负担
“负担”一词的古文引用出自《淮南子•泛论训》:“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关于“负担”的解释:一种是“承当(责任、工作、费用等);一种是承受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费用等。”时雨(2019)认为,“负担”为“主观感受”,即所谓“过重负担”一般属于心理或精神层面的问题。①柳士斌、胡振京(2002)认为,工作负担即应担当的责任、履行的义务与承受的压力。②按此定义,工作负担应属于工作人员正常的职责范畴。
概括而言,“负担”这个词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从动词的角度看,它包含“承当”“承受”“担当”的意思,其中“承当”可被看作是“承受”与“担当”组合而成的词,也就是等同于“承担”;从名词的角度来讲,它包含“责任”“工作”“压力”和“代价(费用)”的意思。“责任”是指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工作”乃是法律所规定的某个职业需要履行的职责,这是属于职业责任的范围。“压力”是个体针对外部环境的刺激与要求所形成的知觉、评判与回应。此处的“代价”可能是经济、精神等方面的付出,比如现金开销、身心劳累等情况。
在对“工作负担”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进一步细化其内涵。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工作负担可以被视为个体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心理负荷,这种负荷可能源自工作任务的难度、工作量的大小,以及个体对工作成功与否的期望和担忧。其次,从社会学的视角,工作负担涉及到社会角色和职责的分配,以及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社会期望。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工作负担还可以包括因工作而产生的成本,如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机会成本等。
二、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走深走实,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日趋激烈。在教育教学工作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初中班主任教师工作负担也愈发严重。为切实减轻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本文选取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作为主理论,结合双因素理论搭建理论模型、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初中班主任个体与所处社会、学校等大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出个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匹配程度对教师工作负担的影响,并应用双因素理论纵深剖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献计献策。
(一)个人-环境匹配理论
个人-环境匹配最早由Parsons于1909年提出个人-环境匹配的模型,即个体与环境直接的关联性和兼容性。①现阶段,学者对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定义取向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是维度论。维度论认为个人-环境匹配是指个体和工作环境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维度很好地吻合时二者之间的一致性。②第二种观点是内涵论。内涵论认为个人-环境匹配是在产生重要选择结果时人与环境变化相一致或相匹配的程度。③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是综合维度论与内涵论两种观点,认为个人-环境匹配是个人与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P-O fit)、个人与团队匹配(persongroup fit,P-G fit)、个人与工作匹配(person-job fit,P-J fit)、个人与职业匹配(person-vacation fit,P-V fit)、个人与个人匹配(person-person fit,P-P fit)及时间、心理等多维度匹配系数S之间的匹配效应,测量公式为:P-E Fit=S1・PV Fit+S2・PJ Fit+S3・PO Fit+S4・PG Fit+S5・PS Fit。综合论是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更好的揭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与效应。
第三章研究设计及实施.......................21
一、研究设计.....................................21
(一)研究对象...................................21
(二)研究内容............................21
第四章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现状调查.......................29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时间过长..............................29
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量过大............................30
三、非教育教学工作项目过多.........................32
第五章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重的原因分析........................37
一、制度保障与资源供给不完善........................37
(一)考核制度仍存在弊端...............................37
(二)职称评聘制度不规范.........................38
第六章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解决策略
一、改善教育生态,推动初中班主任工作回归本源
通过前文分析,初中班主任过重的工作负担,来源于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整体上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多方协同、综合施策,以达到切实减轻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的目的。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出发,组织环境做出适当调整,正向趋于个人,对于个人保健因素的获得、激励因素的产生都有着良性的作用,推动个人-组织匹配更加契合,为教师减负工作提供良好示范。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初中班主任工作热情
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实利益,是教师个体与教育系统整个组织能够匹配得宜的关键因素。当前,不少初中班主任反映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尽合理,存在工作量与评价结果脱节的问题,导致其工作压力加大。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工作,强化对教师个人发展的关注。
一是要科学优化评价体系。要确保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全面、公平、公正,能够通过评价反映出初中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成绩。二是要合理制定考核目标。要确保考核目标权重明晰、合理透明、操作性强。三是要开展立体多元评价。要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建成包括领导、同行、学生、家长等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四是要妥善应用考核结果。要对考核优秀的初中班主任,给予适当的奖励,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对考核后进的初中班主任,加强约谈和培训,必要时给与相应惩罚。同时注意考核工作中要注重考核评价的公开透明与合理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防止因为评价的不公开、不透明而引发初中班主任的额外压力。
研究结论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应用,对A市T区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负担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经过调查发现,初中班主任普遍面临着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非教育教学工作项目过多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初中班主任的身心健康,也对其专业发展和工作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轻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需要从制度保障、工作安排、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研究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现阶段初中班主任普遍面临着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非教育教学工作项目过多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初中班主任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工作满意度下降,职业倦怠感增强。造成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保障与资源供给不完善、工作压力与环境体验不佳、职业发展与心理层面适配性不强等。具体表现为教育变革使工作负担倍增、考核制度存在弊端、非教育事项增多、心理压力大以及职业倦怠感较多等。为有效减轻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本研究提出以下措施:改善教育生态,推动工作回归本源;科学安排工作总量,推进工作匹配度增强;推动教师多元化发展,提升职业舒适度。具体包括合理界定工作总量、开展身心健康监测以及给予人本政策关怀等。
本研究的学术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和理解初中班主任工作负担的复杂性,并指出了减轻工作负担的可能路径。实践贡献方面,研究结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改善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环境和提升其工作满意度。此外,本研究还为初中班主任自身如何通过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来减轻工作负担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