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存贷双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探讨——以A公司为例

发布时间:2025-10-12 20:11:3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2019-2023年财务数据为基础,并结合A公司所在行业现状,对A公司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综合分析,从其企业长期存贷双高现象出发,对案例企业存贷双高的界定、成因、财务风险及控制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得益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证券市场的建设和改革,以及监管部门逐步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最新发布的2023年12月统计月报数据,截至2023年底(12月31日),我国境内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已增至5346家,且这一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然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造假丑闻也变得屡见不鲜,康得新、康美药业、东旭广电、宜华生活、同济堂等上市公司相继因财务造假爆雷。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失去信心,也打破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公司财务造假丑闻的频发对市场和投资者都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于市场而言:财务造假行为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原则,导致市场信号失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频发的财务造假案件也使得使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度降低,此外,为了应对财务造假问题,监管部门通常会加强监管力度,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措施。这虽然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但也可能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对市场造成一定的短期冲击。对于投资者而言:财务造假能直接导致投资者基于虚假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从而遭受经济损失;财务造假案件频发可能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降低,投资信心受挫。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更加谨慎,甚至可能选择远离股市,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并且投资者在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后,往往会面临维权困难的局面。

财务管理论文怎么写

1.2文献综述

1.2.1关于存贷双高的文献综述

(1)存贷双高成因

回顾已有学者关于存贷双高的成因发现,存贷双高的形成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现有研究主要从代理冲突、财务信息失真、行业特性与外部环境四个维度展开分析。首先是代理冲突,是受到大股东掏空与管理层自利的双重驱动造成。现有文献普遍认为,存贷双高本质上是代理问题的显性化表现。一方面,大股东掏空通过资金占用、关联交易等渠道转移企业资源,导致账面资金“虚高”与实际控制权分离。贾凡胜等(2023)的实证表明,大股东两权分离度每提升1单位,存贷双高概率增加6.33%,且这一效应在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管理层自利行为加剧了资金配置扭曲[19]。CEO权力寻租[26](林擘,2021)与短视的盈余管理[15](白文军等,2024)促使企业通过“短贷长投”“存贷错配”维持短期业绩,甚至借助财务舞弊掩盖真实风险。例如,康得新通过虚构银行存款和关联方资金循环虚增货币资金119亿元,其存贷双高实为大股东与高管合谋的结果。其次是财务信息失真,主要手段有会计操纵与监管套利。存贷双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低下,表现为盈余管理程度高[27](张瑞丽等,2020)、审计异常概率大[21](贾秀彦等,2023)。其背后存在两类典型操作:货币资金虚增。通过伪造银行单据、虚假销售回款等手段虚增存款,如康美药业虚增887亿元货币资金;负债隐匿。利用表外融资、明股实债等工具隐藏真实负债规模(武龙,2022)[25]。此类操作往往伴随审计合谋与信息披露选择性失真,导致外部投资者难以穿透识别风险。此外,存贷双高的出现也受到行业异质性与外部政策环境的催化作用。存贷双高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重资产行业(如房地产、制造业)因高杠杆运营需求,常通过短期债务支撑长期投资,形成“短贷长投”的流动性错配(赵心怡等,2023)[16]。而政策套利行为进一步放大了这一现象:部分企业利用低息贷款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参与影子银行业务,通过“资金空转”实现监管套利(武龙,2023)[25]。此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王海芳等,2023)[14]与货币政策波动(窦超等,2023)[20]迫使企业囤积预防性现金储备,同时依赖短期债务应对流动性压力,形成“高存高贷”的财务悖论。

第2章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存贷双高

在探讨“存贷双高”现象时,本文首先明确了“存”与“贷”的具体含义及其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表现形式。其中,“存”即货币资金。在狭义范畴内,“存”特指企业所掌握的现金资源;而在广义上,它扩展至企业所有可随时动用的银行存款。会计学领域内,这一概念常被界定为货币资金,囊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它形式的货币资金。此类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展现出最高的流动性特征,对确保企业的日常运营顺畅无阻及债务偿还能力的稳定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本文以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货币资金总额作为“存”的定义;相应地,“贷”在本文中特指企业的有息负债,即那些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企业为了获取资金的使用权,必须承担相应的利息支出,并通过优化经营策略来提升收益水平,以确保其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和盈利能力。鉴于此,本文以资产负债表中所记载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以及预计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的合计数额来界定“贷”的概念。

本文认为对于“存贷双高”的判定应充分考虑到行业特性等影响因素,企业的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重及有息负债占总资产比重,除分别与同行业内上市公司的相应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外,还应当将企业不同时期内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重及有息负债占总资产比重进行纵向对比分析,以确保判定的合理性。若企业的货币资金比重连续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则判定为“存高”;相应地,当有息负债比重亦连续多年超出行业平均水平时,则判定为“贷高”。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即可确认该企业处于“存贷双高”状态。此界定策略充分考虑了行业间的差异性及企业间的个性化特征,为准确识别并评估“存贷双高”现象提供了更为严谨和合理的依据。

2.2基础理论

2.2.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由Jensen和Mecking(1976)经典论文《厂商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开拓的。在此文中,Jensen Mecking注意到由于“企业内部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安排所产生的企业管理人员不是企业完全所有者的事实”,其努力程度具有不完全性,从而导致在这种情况下的公司的价值低于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产生“代理成本”,包括委托人监督支出、代理人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三部分。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解释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导致的代理问题。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委托人)将公司的经营权委托给管理层(代理人),但由于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可能会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在存贷双高现象中,公司持有高额的货币资金和有息负债。这种财务状况可能反映了管理层在资金运用上的不当决策,如过度保守的现金管理策略或无效的资本配置。这些决策可能源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管理层可能更倾向于保持高额现金储备以应对潜在风险,而非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投资于更有价值的项目。此外,管理层还可能利用存贷双高现象进行利益输送等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大股东可能利用控制权优势和信息优势来侵占小股东的利益。[56]存贷双高现象可能为大股东提供了便利,使他们能够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手段转移公司财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也降低了公司的整体价值。债权人作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与股东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存贷双高现象中,公司的高额有息负债可能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如果管理层或大股东利用这些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债权人的资金安全。

第3章A公司简介及存贷双高现状分析..........................18

3.1 A公司简介.................................18

3.1.1公司概况..................................18

3.1.2行业概况.........................................19

第4章存贷双高背景下A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32

4.1存贷双高背景下A公司财务风险识别..................................32

4.1.1筹资风险识别.....................................32

4.1.2投资风险识别........................................36

第5章A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建议..........................52

5.1筹资风险控制建议..........................................52

5.1.1优化负债期限结构....................................52

5.1.2拓宽融资渠道........................52

第5章A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建议

5.1筹资风险控制建议

5.1.1优化负债期限结构

通过前文对A公司的风险识别及评价结果可以得知,A公司在短期偿债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A公司负债结构并不合理,存在较大风险,除有息负债金额巨大外,负债的短期性问题也不容忽视。流动负债占比高意味着公司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较多,2023年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重高达83%,说明其大部分负债都是短期的,这会增加公司短期内偿债的压力。历史上A公司控股股东集团就曾发生多期短期融资券违约,显示其集团层面存在债务管理问题,可能对A公司产生间接影响。如果公司无法及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偿还这些短期债务,可能会面临偿债困难,甚至引发财务危机。

因此A公司应当采取措施改善负债结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首先,A公司应当对其当前的债务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明确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具体金额、利率、到期时间等关键信息,通过计算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来准确评估其短期偿债压力。然后,A公司可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将部分即将到期的短期借款置换为3-5年期中长期贷款,降低每年集中偿付压力,通过债务置换可有效平滑偿债周期,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在银行贷款方面,A公司应该通过定期重组或优化负债结构,进行债务置换或再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例如,使用低利率的短期贷款置换高利率的长期贷款,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并应积极拓展与不同银行的合作,不仅依赖于现有的银行贷款。可以考虑选择具有较高信用评级和良好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寻求更低利率或优惠贷款条件。通过与多家银行合作,避免单一银行对融资的控制。或者在资本市场发行5年期、7年期或10年期的公司债,替代高息的短期融资券,中长期债券的融资成本可能低于短期融资券,且可以锁定较低的利率水平,规避未来利率上行的风险。

财务管理论文参考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文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2019-2023年财务数据为基础,并结合A公司所在行业现状,对A公司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综合分析,从其企业长期存贷双高现象出发,对案例企业存贷双高的界定、成因、财务风险及控制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企业存在存贷双高问题下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然后通过F分数模型和熵权TOPSIS法对识别出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问题给出了改进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文章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A公司存贷双高现象的典型性。通过分析发现A公司具备明显的存贷双高特征,其货币资金和有息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长期显著高于行业均值。A公司的存贷双高现象由企业外部因素所在行业特性(如资金需求高、资产周转率低)、宏观经济波动(如政策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因素(如受限资金比例过高、激进扩张策略)共同驱动。其核心矛盾在于高额货币资金与高息负债并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第二,存贷双高给A公司带来了显著的财务风险。首先对其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以财务报表为基础,对A公司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及营运风险进行分析,然后通过F分数模型并结合熵权TOPSIS法对其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发现A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发现A公司具有高危的筹资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和营运风险,而且该公司其受限资金占比超80%,叠加短期负债比例过高,加剧了偿债压力与资金链断裂风险,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