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使用查阅资料法、PEST分析、SWOT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首先本文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国内外的总结归纳,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动态,并概况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目前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措施;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城镇化的改造逐步加快,居民生活日益富足,对能源尤其是电力方面的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尤为突出。我国的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北上广深这类特大城市中,供电网路的建设工程日益增多,网架密度逐年增加,居民及工业用电负荷年年突破新高,增速十分巨大。目前而言,对于供电及其相关的一些保障问题,高压电缆线路在整个城市铺开已经是一种趋势[1]。过去采用的架空线路、电缆直埋地下、开凿电缆沟放置等排线方式在如今的电网规划和电力发展上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电能需要。现在对于市容环境、城市规划和城市美观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减少电力线路对城市空间的占用,各电压等级输电线路都逐渐改为电缆入地排设。
电力管廊是一种特定的具有全封闭性质的地下构筑物,可以接受一定数量的电缆。其主要构成成分是钢筋混凝土,设计时的预期使用使用寿命是100年[2]。在实际的施工中,其根据不同的作业分为多种类别,分别是顶管隧道、明挖隧道、盾构隧道以及暗挖隧道[3]。作业过程中,隧道的断面类型也是分为多种,具体有三种,分别为横截面形、矩形断面以及圆形断面。前两者对应明挖隧道后一者对应其他作业方式。一般来说,作业时整个隧道覆土深度要大于等于3米,配备相关的安全保障设备例如消防等来保证隧道在平时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维护等问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1.1可行性研究的国外研究现状
可行性研究是运用经验证合理有效的方法对项目对象展开分类系统的研究。通过理论数据并借鉴需求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不确定及风险分析等方式,全方位展开对项目的评价分析,对其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做出判断,供决策层做投资建设的参考依据。
可行性研究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环境萧条,社会阴影笼罩的影响下产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美国时任政府部门领导提出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利用国家带头投资大型工程解决就业问题,带动经济增长活力。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项目在此时应运而生,是一个结合流域内自然资源和政府投资来带领地区经济发展并取得明显经济改善的典型事件。到50年代,系统工程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和工程方法学在美国兴起,它强调整体性和跨学科的方法,这对可行性研究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1960年代成本效益分析(CBA)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了评估公共项目可行性的主要工具,当时主要应用于工程领域。牛津大学I·利特尔和J·米尔理斯(1968)同撰写了《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分析手册》,发布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上,此手册上的内容也是学界称作为L一M法,在此之后,世界上许多组织在评估自身贷款项目时都使用两种经济财务分析方法[6]。这些方法主要侧重于确定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以评估项目是否具备实施的基础条件。
2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2.1项目概述
2.1.1项目的定义
项目是一种创造产品和产品服务的具有临时性质的工程[39]。在我们生活中,项目的形式多种多样,追溯到远古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等都是早期的工作项目,缩小到近代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等也都是项目。项目通常具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区别于日常业务运营。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可能涉及不同的目标、资源和方法。在项目中,通常需要跨越不同的职能部门或团队,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项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或预期结果,以便确定项目成功与否。同时,项目在进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资源限制,包括时间、资金、人力和技术。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现目标,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以及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包括制定计划、分配任务、监督进度、管理沟通等活动[39]。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管理三个最直接的项目目标即时间、成本、绩效。
2.1.2项目参数
项目参数包括项目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
项目范围对该项目寿命过程中所涉及的任务、工作、成果、目标等做出了一个边界的划分,把项目划分成了容易控制的一个个单元,对各项任务进行了描述。
项目的质量即从启动到结束都对项目的质量有明确的规定,实施过程的质量进行把控,目标成果的质量进行监测。
项目的成本、时间、资源的调配是项目管理和项目实施的依据。
2.2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在学科分支上属于管理学,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旨在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项目活动,以达到项目目标并实现所需的结果。它涉及到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计划、执行、监督和调整,以确保项目按时、按预算、按质完成[40]。项目管理包括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例如人力、资金、设备和时间,并着重于团队合作和沟通,以促进项目的成功。其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和风险管理[41]。
项目管理是有效整合资源、高效实现项目目标的一整套独特的管理理念、方法论体系。项目管理的本质就是关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好一件事情”。项目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即目标管理,系统工程,创新与应变,协作与共享。
2.2.1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1)满足要求与期望。(2)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3)满足目前已有期望。(4)满足目前未有的期望。
3 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需求分析..............................21
3.1 W公司简介.....................21
3.2 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建设现状和与问题...............22
4 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35
4.1 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技术方案设计.......................35
4.1.1气体监测感应模块设计.........................35
4.1.2送排风模块设计.........................35
5 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45
5.1经济计算指标.............................45
5.1.1费用产生计算.......................45
5.1.2财务评价指标.........................45
6 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6.1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6.1.1敏感性分析指标
为评估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本研究通过考虑运维收入和运营期成本两个不确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各个因素的浮动比率控制在10%,评估财务内部收益率对各因子对敏感度。
6.1.2敏感性分析
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的投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其影响重大。项目的经济风险主要取决于敏感性因素的变化情况。因此,分析和掌握这些敏感性因素的变化范围和影响程度非常重要,可以全面评估项目在经济风险上的承受能力。影响方案现金流量及其折现的有关的因素主要来自运维收入和运营期成本这两方面,现对四种不同工况关于运维收入和运营期成本对整个过程进行敏感性分析。在所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敏感度的变化幅度在10%。
将这两个不确定性因素按一定幅度变化(分别变动10%,5%,-5%,-10%),在一个因素变化时,另一个因素固定不变,计算每次变动的现金流量,从而计算相应的FIRR。
7总结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W公司作为以电网业务为经营核心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以服务民生为主要任务,响应国家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在电力管廊的施工过程中,结合自身施工中发现的问题,立足于改善施工现场环境,拟开发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的需求和所学的项目管理相关知识,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从环境、需求、技术、经济、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W公司电力管理送排风成套装置的投资研究并形成本篇论文。
论文的理论基础是可行性研究和现代项目管理,本文使用查阅资料法、PEST分析、SWOT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首先本文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国内外的总结归纳,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动态,并概况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目前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措施;然后按照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的多步骤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必要性分析和竞争环境,对该装置的施工建设进行需求分析,其次对项目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对项目的技术难点和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然后对项目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对投资估算和不同工况下的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最后对该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对项目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并找出风险应对措施,形成W公司电力管廊送排风成套装置项目是否可行的初步结论,为W公司投资决策层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主要有如下几项:
1、通过本文的论证,笔者指出到电力管廊的建设是如今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还解决了城市架空线的美观问题,该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发展方向。地下管廊的使用保障了用电的可靠性,管廊通风装置的应用解决了管廊施工的一大难题,减少了施工带来的出行问题,提高了施工的效率,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2、各国都在开展电力管廊以及一些综合管廊建设,电力管廊建设的庞大市场也带动了电力管廊建设中配套设备的使用市场。电力管廊的送排风装置作为施工环节中的必不可少的设备,保证了工作环境的通风,保护了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一个完善的通风装置能保障施工环境的空气质量,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市场对该装置的需求很高,虽然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发展有差距,但应用市场很庞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