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研究以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从正式所有权视角出发,将正式所有权分为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三个维度,以集体心理所有权为中介变量,团队绩效压力为调节变量。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团队能够聚集不同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促进团队成员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资源和互相支持。团队式的工作方式因其促进成员协同合作、多元化思维、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等优势,成为众多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首选形式[1]。团队成员的绩效通常与项目团队的绩效直接挂钩,工作表现通过团队例会等渠道得到直接反馈,员工在企业内的直接工作环境为项目团队,被项目经理直接管理,与团队同事的长久相处等可能导致企业内项目团队本位主义出现[1]。项目团队本位主义可能导致当与其他团队存在竞争关系时,为了确保所在项目团队工作的正常推进,甚至可能不惜损害企业效益。而通过惩罚等负面反馈的方式对阻止企业内“项目团队本位主义”现象收效甚微。
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通过与员工共享组织的正式所有权的制度设计,建立“组织—员工利益共同体”[2],使得员工的“心理锚点”可以从团队转移为企业层面[3],进而减少员工为所在团队谋求利益的同时损害企业利益,危害企业长远发展的现象出现。以华为、京东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授予员工(虚拟)股权的方式激励员工[2],与员工建立长期“捆绑”机制,进而减少“项目团队本位主义”。2016年,国家颁布的《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强调在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的基础上[4],通过授予员工股份的方式,使员工与所在企业建立长期“捆绑”机制。实践中企业授予员工正式所有权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一些企业通过授予员工公司股权的方式,使员工同时获得分享企业剩余价值的收益权[5-7],参与公司内部相关事项决策的决策权[8, 9],以及与管理者共享组织内部信息的信息权[10]。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本研究从实践中与员工共享正式所有权的制度设计出发,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试图探究与员工共享正式所有权的制度设计对项目经理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将正式所有权打开为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三个子维度,并引入集体心理所有权为中介变量,探究授予员工正式所有权的制度设计是否会通过促进员工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产生,进而激发项目经理的开拓型领地行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引入团队层面变量团队绩效压力为调节变量,探究其不同水平是否会对集体心理所有权对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关系产生影响,以及探究团队绩效压力的不同水平是否会对正式所有权-集体心理所有权-开拓型领地行为的作用路径产生影响。本文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正式所有权(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集体心理所有权、开拓型领地行为以及团队绩效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1)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如下:企业授予员工正式所有权的制度设计对项目经理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影响机理?在团队绩效压力的作用下,正式所有权对开拓型领地行为的作用路径会受到什么影响?
(2)本文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节首先基于现实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其次从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两方面论证选题意义。再次,阐述本文为论证研究问题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最后, 结合现有研究与实践背景提出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地毯式搜索与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著作,对本文的核心研究变量,即正式所有权(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集体心理所有权、开拓型领地行为和团队绩效压力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研究发展脉络、内涵与维度的演变、产生路径、测量量表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该章节为确保后续数据分析工作的科学性,作者手工整理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量表使用情况,并筛选核心研究变量的权威量表。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情境,对上述核心研究变量进行界定。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心理所有权理论
2.1.1 个体心理所有权的理论渊源
Pierce[28]等最早提出心理所有权的概念,并从占有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提出心理所有权是指个体对目标物(或目标物的一部分)产生的占有感,认为该目标物(或目标物的一部分)是“我的”,目标物既可以是工位、书籍等实体,也可以是想法、工作等非实体。有关心理所有权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解释:第一是占有感。个体对目标物的心理所有权本质上是一种占有感,描述了一种状态。第二是意识、认知。心理所有权描述了个体感觉目标物(实体的或非实体的)或其部分是属于自己的意识状态,是一种认知。
在心理所有权概念的基础上,Pierce[29]等人进一步延伸,提出心理所有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所有权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三种心理本能。第一,个体有对效能的需求[30],个体想要成为有效率和有能力的人,渴望通过控制周围环境的方式实现自我效能[31, 32]。第二,个体有自我认同的需要[33],通过与企业对象的联系,人们可以传达自己的身份[34],以及探索和反思自己对该身份的理解[35]。第三,心理所有权植根于人们对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的内在需求。无论是物理的还是隐喻的归属地,都可以提供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感[36, 37],可以作为各种积极体验和行为的基础。三种心理本能在内涵上存在显著区别,但并不完全相互独立[38],例如,当目标物能够提供给个体“家”的归属感时,可能能够促进个体对自我效能和自我认同的实现[39]。此外,当目标物(通过下文中提到的三条路径)能够满足三种心理本能中的其一时,心理所有权可能存在,但当目标物(通过下文中提到的三种路径)均不能满足三种心理本能时,心理所有权则不可能实现。
2.2 领地行为研究综述
2.2.1 领地行为的发展与内涵
关于领地行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生物学,早期的学者们重点关注领地行为的生物学根源和进化学意义[16]。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发现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方面,人类社会中对物理空间的领地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地行为有助于减少暴力、侵略等不稳定因素,学者们逐渐对人类社会中对物理空间的领地行为能够对社区功能和个人行为产生影响达成共识。
截至2004年底,学术界关于领地行为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一种观点强调人们构建领地和对领地的依附性,还有一种观点则强调人们对领地的占领以及占有之后的防御。2005年,Brown等在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领地行为的新定义,他们认为领地行为是个体对目标物所有权感觉的行为表达[16],这种行为表达是指组织内个体为了告知其他个体自己与目标物的依附关系,而构建、交流、维护和恢复领地的行为[52]。同时Brown等突破以往研究中领地内涵的局限,他们认为“领地”不止是物理空间中的领地,“领地”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例如物理空间和财产,也可以是非实体,例如:思想、角色和责任,甚至可以是社会实体,如人和团体,和心理所有权的目标物类似,工作、组织、甚至他们创造产品、办公室、甚至是项目、组织中的特定问题都可以成为领地[16]
3 正式所有权对开拓型领地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 ............................. 22
3.1 理论推导与假设提出 .................................. 22
3.1.1 正式所有权对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影响 ........................ 22
3.1.2 正式所有权对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 23
4 研究设计 ................................... 30
4.1 变量测量 .......................................... 30
4.1.1 正式所有权的测量 ....................... 30
4.1.2 开拓型领地行为的测量 .......................... 32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1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5.1.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
(1)性别。女性287人,占52.95%,男性255人,占47.05%。男女比例相对均衡,也为后续研究控制性别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
(2)年龄。30岁(不含)以下,共7人,占总人数的1.29%;30岁(含)以上,不满35岁共有376人,占总人数的69.37%;35岁(含)以上,不满40岁,共131,占总人数的24.17%;40岁(含)以上,共28人。由于本次研究以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因此被试者30岁以下人数较少,仅占总样本量的1.29%,40岁以上人数也较少,占总样本量的5.17%,被试样本集中在30-40岁,共占总人数的93.54%,符合实际情况。
(3)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学历共17人,占总样本量的3.14%;本科学历共502人,占总样本量的92.62%;硕士及以上学历23人,占总样本量的4.24%。其中,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占绝大多数,为93.37%,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项目经理,结合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来看,样本分布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以本科学历为主在工作经验的加持下晋升为项目经理。
(4)工作年限。本次受访者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共7人,占总样本量的1.29%;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共376人,占样本总量的69.37%;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共110人,占样本总量的20.30%;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的共49人,占样本总量的9.04%。
(5)团队规模。本次受访者所在团队规模在10人以下的共304人,占样本总量的56.09%;11-20人的共151,占样本总量的27.86%;21-30人的共78人,占样本总量的14.39%;30人及以上的共9人,占样本总量的1.66%。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从正式所有权视角出发,将正式所有权分为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三个维度,以集体心理所有权为中介变量,团队绩效压力为调节变量,探究了1)正式所有权(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间的关系,以及集体心理所有权在正式所有权与开拓性领地行为关系中的作用;2)在不同水平的团队绩效压力集体心理所有权对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影响;3)以及在不同团队绩效压力下,集体心理所有权在正式所有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效果。构建了一个两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正式所有权对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共提出7个主假设,以及9个子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正式所有权(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开拓型领地行为,也可以通过集体心理所有权间接作用于开拓型领地行为。其中团队绩效压力通过正向调节正式所有权与集体心理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调节集体心理所有权在正式所有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间的间接作用。
(1)正式所有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显著正相关。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均于开拓型领地行为显著正相关。由直接效应的分析结果可知(详见表5.7),正式所有权能够直接作用于开拓型领地行为,这是解释项目经理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关键路径之一。在正式所有权的三个维度中收益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二者关系不显著,因此说明授予员工收益权的制度设计不能直接激发项目经理的开拓型领地行为。决策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相关关系显著,因此说明授予员工信息权的制度设计能够直接激发项目经理的开拓型领地行为。信息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相关关系显著,说明授予员工信息权的制度设计能够直接激发项目经理的开拓型领地行为。
(2)正式所有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显著正相关,集体心理所有权在二者直接起中介作用。由直接效应的分析结果可知(详见表5.7),正式所有权能够直接作用于开拓型领地行为,这是解释项目经理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关键路径之一。正式所有权也可以通过集体心理所有权作用于开拓型领地行为,集体心理所有权在正式所有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正式所有权通过收益权、决策权和信息权三个维度对项目经理的开拓型领地行为产生影响,三条路径各不一致。由上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分析结果(详见表5.7)可知,收益权不能够直接作用于开拓型领地行为,只能通过集体心理所有权作用于开拓型领地行为,集体心理所有权在收益权与开拓型领地行为间起完全中介效应。决策权与信息权既能直接作用于开拓型领地行为,也能够通过集体心理所有权作用于开拓型领地行为。因此,集体心理所有权在决策权与信息权对开拓型领地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