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分制管理改革的思考》----代写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9-19 16:17:41 论文编辑:网络

高职学分制管理改革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应基于当前中国的教育状况,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依据相关的教育学原理和现代管理理论进行。柔韧性的学年学分制是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的目标,科学的课程设1是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柔韧性,科学的课程设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代写教育论文现代学分制诞生一百多年来,其管理模式在各个国家都呈现出差异性。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学分制在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高校都有自己特点。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选择要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这一点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已达成共识。但是,当前国内教育界对学分制改革仍有不同看法,见仁见智。笔者浅见,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应基于当前中国的教育状况和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具有柔韧性且课程设置科学的学年学分制当是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更具柔韧性的学年学分制是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宜采取学年学分制   

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两者虽都以选课制为基础将课程量化为学分,但学年学分制保留了刚性的学习年限与必修课,增加了弹性的选修课,并规定每学年学生应完成的学分数;而完全学分制不受学制限制,修满规定下限学分,就可毕业获证。(J看似两者只是学生学习年限上有差异,实际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别。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的代表作《系统理论与管理》发表,将一般系统论运用于管理而形成具有很大影响的管理学理论。(z1根据系统管理理论,我们应以整体和开放的思想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既要关注学校内在管理,也要将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关注学校在社会上的定位,以及它同外部环境如学生背后的家庭或政府及其他企业、社会组织存在着动态相互作用,通过信息反馈网络,不断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的选择问题上,应充分考虑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招生趋势和生源情况以及高职院校学习特点。   

1、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要求实行柔性学年学分制   

《人口发展趋势与教育战略规划研究》一文通过对新中国人口发展历史与趋势的分析和建立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得出结果: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减少,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将迅速提高,到2020年,将接近50%,高等教育开始进人普及化阶段。

这个预测结果显示:一方面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另一方面高校招生规模将不断扩大。显然,高校招生的门槛将越来越低。这个结果既符合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也与近年来全国高校招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以下则是近几年我国部分省份高职其他各省份的情况大抵如此,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可以说,近年来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作为高校招生的最后一批,录取的分数线偏低。以江西为例,2009年江西高考考生考4个科目(3十X),总分750分,录取分是理工类200分、文史类297分。这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的生源素质。尽管2010年教育部提出今后高职教育人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组织,但招考制度的改革仍不能改变高职院校生源发展趋势。一般地,完全学分制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从理论上看,高职高专的生源发展趋势与完全学分制对生源的要求不能协调一致。相反地,我们可能更需要加强刚性的管理督促学生的学习以保证教学质量。实际上,根据我们对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模式调查的实证分析的结果证实学生对完全学分制并没有明显偏好。[4]虽然我们认为,这种结果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对学分制还没有完全理解,但现实的情况我们也不能忽视。   

2、高职院校学习的特点要求实行柔性学年学分制   

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位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是能够掌握某种技能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一般地,普通高中生并没有任何专业技能的理论基础。因此,首先进行相应的专业理论学习是必要的,而且不同科目的实践课程都应有不同的相应的理论基础,很多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前后顺序不能混乱。这也是教育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的原则,即教师教学应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本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精神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去进行。Is]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只要修完学分即可毕业,那么,有些学生急于求成,在选课上不能遵循上述原则,结果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给教师教学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难题。即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选择课程的时候能够遵循上述原则,由于实践课程的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比如有些课程在学校实训,有些课程在本地或外地的企业、工地现场、煤矿等场地实训,学生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上也难以协调。实行学年学分制,进行比较刚性的学年管理,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当然,过于刚性的学年学分制则不能体现出学分制制度的优越性。  

 (二)高职院校的学年学分制应增强柔韧性

协调阴情况卜,尤什字王远伴迈甘日已四权甘理四珠性女排和学习进程,包括提前结束或延迟自己的学习年限。这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又能发挥管理学上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风;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某些特别需求,体现教育在个体层次上真正的公平性。    但是,实行弹性学制还需加强制度上的保证。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虽说实行弹性学制,但在制度上并没有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也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弹性学制的内涵,在学分制管理上仍然非常刚性,无异于翻版的学年制,使学分制失去真实的意义。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生一定限度地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这在当前学分制管理探索中显得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各自制定的《学分制管理办法》中应对弹性学制的有关内容作出专门的规定,明确学生的权限和应遵守的原则,并通过宣传、咨询等途径,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了解弹性学制的内容和意义,以便作出更好的选择。另外,有关的教育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比如提前毕业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弹性学制的实施效果。   

 

二、更加科学的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设里应面向市场   

学校教学内容中最根本的是课程设置问题。课程改革往往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如美国五十年代末的教学改革就是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昭示,学校课程的设置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制约,因为各个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要求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与就业市场紧密接轨。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分类,通过分析各职业岗位群的特点和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能直接投人工作一线的技术人才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提高教育效率,节约教育成本,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目前,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要求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结构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都是从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实际为指导思想而进行的关于课程设置的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探索。   

(二)课程设置应精炼而实用   

课程设置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fel确实,课程设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教育成功与否。课程设置应围绕岗位需求尽量做到精炼而实用。第一,学生在校的时间不长,高职院校学制一般在2.5年到3年左右,若课程设置过多过杂或过细,就会导致“母子”或“兄弟”课程的内容交叉混杂,重复出现,学生疲于应付,学起来也容易感觉厌烦。第二,科技的快速更新是当今时代的特点,教学科目及其内容、范围及时更新,增强课程实用性也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选修课程应合理规划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侧重夯实基础,选修课侧重提高专业素养、人文素质及其他各方面素质,两者合理搭配可以相得益彰。一方面,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一些高职院校在这万面尚需完善:第一,选修课的比例过小,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自由度窄小。如我院在2006年制定的《学分制管理规定》中提出各专业的各类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必修课学分占65%一70% ,选修课的学分占30%一35 %,其中任意选修课学分占5%一10%。实际上我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的比例并没有达到上述的幅度,存在不小距离。下面是我院2009年三个专业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表:   

高职院校选修课比例的设定当然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结构以及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但是同时也应考虑到尽可能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在保证学生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否则选课制失去活力,违背学分制的基本精神。   

第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与综合性高校相比,高职院校规模有限且有偏重于某几个专业群的倾向,这就导致师资结构不可能很理想,从而限制教师开出的选修课门类。代写教育论文比如有些高职院校以理工类为主,教师开出的选修课大多是理工类科目,人文学科就很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一些相关的课程应纳人高职院校实际的课程规划中。   

以上是我们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希望我们努力得到的结果能给管理者带来一些参考。事实上,任何一种模式都没有绝对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权宜应变。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