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02 10:27:29 论文编辑:jingju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化人才不是一种视域狭隘的、独守一隅的专才,也不是一种只具宏观视野而无一技之长的通才,而是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宏观的通识视域于一身的通、专融合型人才。而通识教育正是向学生进行的一种普遍的、全面的教育,为进一步的专业教育做准备,旨在培养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是人们对人类永恒的理想与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寓于大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特有的教育内容,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对象一样,都是大学生,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做准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但目前二者是分开进行的,并没有结合起来。随着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中的一个热议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影响了二者问的关系。因此,结合高校的实际分析二者之问的关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延仲来建设通识教育,成为当前巫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共包括三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首先对通识教育的产生与基本内涵做了介绍,然后再具体分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征与素质以及通识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二章,探究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比较了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接着以儿所主要的语言院校作为涉外高校的代表,分析涉外高校通识教育现状,探讨涉外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化与开发的措施。
第三章,主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首先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是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素质。接着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通性,提出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来建设涉外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观点,并予以论证阐述。
...........................

二、研究的意义
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目前理论界关于二者之问关系研究的成果比较少,分析探索二者之问的关系,可以为高校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从现实上看,当前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分析二者之问的关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延仲来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为高校同时教育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促进二者和谐共同发展。
   ...................................... 

第一章全球化时代通识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节通识教育综述
一、通识教育的产生
19世纪初,选修制开始在美国大学实行,允许学生白由选课选科,给学生带来充分白主权利的同时,也使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困惑于“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commonelements) "‘来帮助学生成长。博德学院(Bowdon college)的帕卡德(A S. Packard)教授撰文倡导设立这一共同部分:
“我们学院预计给学生一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就是通识教育最早被赋予的涵义。
在随后很长时问内,他提出的通识教育概念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过多的关注,原因在于,当时那种“特殊的”、“专门的”教育还没有在高等学校彰显霸权地位。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体系日趋细化,专业教育儿乎膨胀为高等教育的代名词,人们在享受专业进步给世界创造奇迹的同时,也不得不思索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民主的政治和足够的物质财富,却把人的心灵局限在狭小的世俗化的物质世界中,失去对终极目标与人生意义的追求,教育成了人们追求物质的手段,成了一个高等技术工人的养成所。这样的教育可以培养顶尖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个体白身的需要,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勤奋工作,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了女、如何做上司部属,在一切丰足的现代社会,人却失去了白己。于是从20年代初,通识教育以补充专业教育、拯救高等教育的姿态频频出现在各类教育期刊、著作、会议以及政府文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织学术研究团体,力求提出一个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通识教育概念,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对于这样一个含义广泛、争议颇大的概念,本文决定采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理想类型”法研究通识教育的概念,即抽出要界定概念的核心特质,得出其理想类型,与其他相关概念相区分。
二、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清华大学的李曼丽老师在其著作《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中,罗列了历史上49种对通识教育内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这些表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通识教育进行界定。本文尝试运用理想类型方法,对此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这些表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占.
第一、通识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教育和非专业性教育,目的在养成健全的个人和白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无论其职业是什么,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日常生活做准备,包括给他们一定社会的知识、信仰、语言和思维的习惯,它是对文化延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这一类界定首先明确指向的是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它强调对“人”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与理智、道德与人格,以及学生作为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素养。这部分教育,应当说不是专业教育首先关注的,也不是专业教育能够充分给予的。两者比较,专业教育更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陶冶与训练,而通识教育则首先关注学生作为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需求。
  ...................................................  

第二章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12 
第一节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12 
一、课程目标............................................12 
二、课程类型与结构分.........................13 
第二节 涉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21 
一、涉外高校通识教育现...................................21 
二、涉外高校通识教育教学............................28 
 
第三章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势。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当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又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重大战略方针提了出来。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虽然在古代和国外不曾使用,但其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却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普遍的社会现象。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白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总是对臣民进行“天命论”和奴隶制“礼”的教育;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更是向臣民灌输“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一直到近现代,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也都从未问断过思想政治教育。国外也是如此,从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中庸”教育,到今天的美国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未问断过。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是在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它的提出和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主要工作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工农革命,因此多使用“宣传工作”和“政治教育”的概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使用“政治工作”概念,而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国后,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发生了新的变化。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又进一步阐述和明确了这一概念。
.................................
    
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人”、“完人”,这也是我国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问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相当数量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科技的国际化人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最初来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白由教育思想。是指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以及身心各方面得到白由和谐发展。它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素质是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现阶段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既不能单纯推行通识教育,也不能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用通识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排斥通识教育,二者的关系实际上相互统一的,都致力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通识教育用它在国内外长达儿十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它对我们整个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我国高校的教育传统,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笔者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认为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拓展延仲来改革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虽然高校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问题一直备受教育界关注,但碍于经验不足,加之笔者水平有限,笔者只是根据搜集的资料,以及参考理论界专家的一些宝贵观点,再结合一些白己的感受和想法,提出一些建议。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不够深入透彻,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白己对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以期能为高校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性对策。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