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立场的道德教育——威·尔逊品格教育之新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20 15:00:28 论文编辑:jingju

第一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前提


1.1 自由主义的语境
在现代西方的语境中讨论道德教育问题,就不得不说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理论和信念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的结构。自然,也对道德状况和道德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自然也是因为这一背景且针对这一背景而展开的。
自由主义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主要有两个,即个人主义与个人权利高于善的观点。个人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权利,个体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他认为善的观念。权利优先于善,所强调的是善不能成为个人放弃权利的理由。它维护权利的神圣地位,并且为善的追求设定了范围和底线。从上述二个观点中,自然可以推出道德相对主义的结论:如果把道德规定为由至善所规范统摄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那么,至善的多元化或虚无化必然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多元生活方式和道德追求,没有一种道德生活能够获得普遍的认同和追求,那么,所有的道德也就都具有了相对的意义与价值。
威尔逊认为,对许多人来说,自由主义似乎是一种完全否定的理论。自由一直被理解为这样的一些东西“思想开放、没有偏见、容忍、温和及看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极端的说,它甚至会流于相对主义,并表现为认为没有一种观点或做法比另一种更好或更坏。”
在威尔逊看来,这对自由的理解是不成熟的。其实,自由主义的核心问题不应该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哲学或逻辑的问题。为了更为客观的判断和处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将其自身作为目标,而不应该附着更多外在的东西。在这种语境里,威尔逊通过自由主义,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的自成目的性,而非其他任何功利的目的。
威尔逊认为,自由主义并不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虚无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代表着一定的价值观。“自由主义的教育者必须以某些方式展示自己坚持自由主义的力量,否则他们必定表现得软弱无力”。即作为自由主义者,必须寻求到一种能够支撑他们理论的力量,否则自由主义仍旧会是软弱的。...................
......................


第二章 道德教育目的理论


2.1 道德教育的内涵
明确“道德”的内涵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威尔逊认为,必须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被认为是道德上受过教育的。
威尔逊对“道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指出,人们口中的“道德”一词可以是具有评价性意义的,与“不道德”相对;也可以是非评价的,与非道德相对,指与品格相联系的一类事情。
在对道德的概念进行分析后,最后威尔逊认为道德不是特定社会的道德习俗或规范,而是解决一系列道德问题的过程,道德是关于人类的精神状态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健康的领域,可以简要的解释为人的愿望、感情和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受原则指导的。
在明确了“道德”的含义后,威尔逊指出,“道德教育不是任何一种文化、教义、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或其他什么事物的私有财产,道德上的教育要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之外……这将是国际性的和无时间限制的,并非建立在某个社会团体的特定的观点和价值观之上。”由此可见,威尔逊主张建立一种中立的、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与道德方法论。


2.1.1“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这是威尔逊在其《道德教育新论》中提到的一个名词,在分析哲学的基础上,威尔逊对“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展开了论述,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产生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并对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对于今天我们国家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借鉴作用。
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到底该具备哪些品质呢?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呢?许多道德教育学家都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过探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曾经从社会的角度对此进行过说明。他认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必然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人,对社会发展顺势而动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符合他所在的国家对他的道德要求,并且遵守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实践中认真践行道德规范。但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忽略人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进一步的指出,只要是合乎人类自身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行为都是符合道德要求与标准的行为。....................
..........................


第三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实践设计 .............................................18
3.1 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权威” ....................................................18
3.2 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 ..........................................................19
3.2.1 道德直接教学的优点 .........................................................20
3.2.2 道德思维直接教学的目的 .................................................21
3.2.3 道德教育的研究可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21
3.3 道德教育交往背景的建构 ..................................................22
3.3.1 发展学生的道德语言 .........................................................22
3.3.2 制定系列规章制度 .............................................................23
3.3.3“家庭模式”引入学校 ...........................................................23
第四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意义..25
4.1 理论意义 ................................................................................25
4.2 现实意义 ................................................................................27
.............................................

 

结语
随着世界信息化、科技化、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应该改变原有传统德育模式的封闭性,向现代化发展靠拢,加强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德育工作的技术交流,借鉴国外有益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吸取其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多方交流,使我国现阶段的德育体系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构建面向国际的德育体系。
在我国现如今的发展阶段,道德教育发展到了至关重要的时期。如何开展学校以及社会的德育教育,道德教育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都是新时代条件下给我们提出的课题。也许无立场、无价值导向的道德教育是不存在的,毕竟在一个国家和社会里总有一些价值是需要我们去肯定的,总有一些道德是需要我们去弘扬和继承的。而对于青少年而言,中性的道德教育会使其迷茫而阻碍其发展。因此,尽量的淡化道德教育的功利性目的,真正的从道德教育的主体的需求出发,实现道德教育的自身的目的,才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真正目标和发展的方向。
作为西方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建设带来很多启示,当然其理论本身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地方,而本文对道德教育实践的思考也相对薄弱,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完善对此项工作的研究。
总之,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并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系统的阐述了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背景前提、理论哲学基础和具体的教学实施设想,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完善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 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 黑尔著;万俊人译. 道德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5.
[5]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
[6] 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傅维利.教育功能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10]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学位论文
[12] 蒋一之. 威尔逊道德教育哲学[D].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