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代写-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讲课艺术等方面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2-05-15 16:39:46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Abstract:The curriculum for the sciences of geology is a major at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Because of the fewerteaching hours and the more difficult teaching content, the paper suggests http://www.1daixie.com/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xiamination 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Key words:sciences of geolog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innovation

摘 要:“地质学原理”课程是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科的一门专业课,针对其课时少,讲课难度大的情况,提出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估的措施。

关键词:地质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石家庄经济学院除资源学院的资源勘查专业外,资源学院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工程学院的水文水资源、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勘查技术学院的勘查技术专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等专业均开设了“地质学基础”课程。但这门课,包括的内容多,学时又较少,课程讲授确实难度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颇深。
一、 内容分主次,授课分难易
非地矿类专业的地质课不同于地质类专业,学时少,内容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不失系统地掌握更多的地质知识,这就要教师了解他们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哪些地质内容与他们的后继课程关系密切等问题,以便合理使用教材及适当补充或取舍内容。比如,就“地质学基础”课来讲,它包含从“普通地质学”到“找矿勘探地质学”所有地矿类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如果不分主次,学时均摊、照本宣科的统统讲授,势必造成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学生却收效甚少的局面。为此,在讲授这门课时本着基础打牢固、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攻破、其他作概括的原则进行学时安排。比如“普通地质学”部分,重点讲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主要物理性质;地表特征部分主要讲海洋地貌特征;地质作用部分,首先概述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让同学们首先了解各种地质作用形成了组成岩石圈(地壳)的物质基础———矿物、岩石;矿物部分主要讲授矿物的基本概念、形态特征,主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以及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重点通过实习课,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主要造岩矿物和造矿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然后,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结合讲,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岩浆岩、变质岩、地壳运动、地震作用、构造地质结合讲。由于学时少,不可能把各种地质作用都进行详细讲解,就将外、内动力地质作用分别总结出规律,进行概述。比如外动力地质作用部分,尽管作用类型较多、过程复杂,但都是对已形成的岩石进行风化剥蚀,剥蚀的物质被搬运,搬运的物质被沉积(淀)、固结成岩这样一个序列。各种地质作用只是剥蚀的方式、搬运的介质、沉积的环境等有所不同而已。只要将重要概念讲清楚,总结出其规律性,就可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各种地质作用间的共同特征和差异,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目的。内动力地质作用部分,岩浆作用形成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地壳运动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并导致地震发生,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相互联系,成因上又相互制约。这两部分要求学生,概念方面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内容上需要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对比。这样掌握了基本概念就能使所学的整个学科的内容更容易接受;懂得了基本原理就能使得所学整个学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就能把这些看起来庞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容易把握各种特殊现象的本质,达到最优学习效果。
另外,构造地质部分,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适当增加了有关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表现特征的内容,以强化他们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讲方法,授课讲艺术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反映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但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讲课更有吸引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学习积极性?怎样才能活跃讲堂气氛?怎样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我们多年来不断探索、追求的问题。
1.“吃透”教材,认真备课
从接受教学任务后就着手作好课前的充分准备,除吃透教材上的主要内容外,还需翻阅大量与有关章节有关的参考资料,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写出详细讲稿,配备好幻灯片、典型标本、照片、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学道具,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内容、时间都应作好计划。每次上课前再写出详细提纲,也有人叫二次讲稿,使每一次课的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又要具有科学性、生动性。
2.探索授课艺术,讲究教学互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它不仅反映在教学方法上,还反映在教学形式上。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不断把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学中。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吸取营养,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先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善于随机应变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方显教学的艺术。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方法、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共同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对该学科的热爱,对该门课程的精辟理解和精彩讲授。一个教师,如果能在教好一门课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哪怕一部分学生对探究问题着了迷,就不仅是称职的教师,而且是优秀的教师了。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就要不断把科研中取得的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在基础课中见到科研前沿的端倪,能在平凡的学习中体会到科学创造的技巧和着眼点,体会到创新的乐趣。科学研究的方法、思想、精神,与教学是相通的,如何恰如其分地转化,就需要教师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了。
授课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讲课声调、神态、情绪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就像一名演员,人们通常欣赏文艺节目,除了关心其内容是否健康外,评论其好劣往往是看表演者的精神风貌和表演技巧。教师也是如此,讲课内容虽好,但教师萎靡不振、有气无力、平铺直叙就很难想象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做到以诚恳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次课。力求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声音要洪亮,语气要抑、扬、顿、挫,就一定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授课过程中,间插恰当的实例或典故,也是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必要手段,但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如在讲“节理”一节时,需要讲解如何区分张节理和剪节理,这就要分别讲解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征。为此我们特介绍了1958年在江苏东海县发现的“国宝”级、重达4.35吨的水晶大王,生动地讲解了从它的发现到运到北京、向毛主席献礼的整个过程,目的是告诉同学们大的矿物晶体的生长必须有开启的空间,而张节理就是具开启性的。再如,讲解断裂构造时,就要把科研过程中的最新理论和取得的成果及时补充到讲课内容中,从如何成矿、储矿、找矿的实例,说明有大矿必须有大构造的概念。同学们听后很感,并且表示一定要投身于地矿事业,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建功立业。正像同学们所说:“一门课程的讲授能让同学们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并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是老师教学的莫大成功。”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授课形式,如开展课堂讨论,学生试讲,教师点评,督促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写小品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灵活性和积极性。如讲完地壳运动后,课堂上留出15分钟,让学生就自己观察到的哪些现象可说明地壳运动的特征开展讨论,并要求用小品文的形式写出来。大家讨论很热烈,有的说他们家乡的神劈山,有一大陡壁,传说是神劈的,原来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大断壁;有的说他们那的河,听老人家说原来不是这样的,现已成为躺在地上的“S”形(实际是“河曲”现象)……,课后他们还查资料,不少同学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小品文,有的还图文并茂。可见这种形式比老师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讲,也不如自己理解的东西容易记忆。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对概念理解不当,比如有一同学写到水涝过后地上出现了裂缝,他认为是地壳运动形成的破裂构造,显然不对。因此,需要认真评判小品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表扬认真正确的,纠正不确切或错误的概念。
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及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协调、互动起来。比如学生看到教师的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就知哪儿是重点,而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从中体会他们那儿还未听懂,需重复讲或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总之师生间达成一种默契,勤于沟通,教学效果自然提高。此外还运用提问方式或自问自答方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提高参与意识。
每次课都要精心设计,一堂课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哪里需要详细讲解,哪里可以留给学生“自学”,哪里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思考题”;在哪里该有一个发问,怎样措词使这一发问具有启发性;板书中图解与文字如何搭配,哪里可以用彩色粉笔,等等。
另外,每次上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采取不同方式总结前一次课所讲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时教师叙述式总结,有时自问自答式,有时提问个别同学,有时学生们一块说,这样既能促进课前复习、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对上次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印象,同时又能把本次课与上次课内容衔接起来,用时不多效果却不小。
4.加强课堂实习,注重能力培养
“地质学基础”课的课间实习包括矿物、岩石和构造3个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1/4。课堂实习是地质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非地矿专业,如何安排、组织实习课是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其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基本技能的关键。过去每次2小时的实习课安排欠妥,如矿物、岩石类实习,一般是先把要实习的标本名称及其编号均写在黑板上,这样认真的学生能够对着书认真观察,描述,而不自觉的则照书抄一遍了之,往往不到下课时间实习报告就做完没事干了,效果不好。近几年我们改变了这种方法,还就矿物实习来说在总论部分主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矿物的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的方法,对着实物详细讲解,让他们反复观察、体会。“各论”部分,讲完该次实习内容的总体特征后,把要实习的标本名称或者标本编号写到黑板上,让大家对着书本上描述的特征试着鉴定,每小组可讨论,待大家基本鉴定一遍后,教师就到每个组检查鉴定效果,然后对他们鉴定成绩给以肯定,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时再把标本的编号或名称写全,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描述,并告诉他们一定要按自己所观察的标本描述,而不能照书转抄,否则减分(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就比较大,每个组的标本的特征要心中有数),这样两节课很紧张,也很认真。课后教师还需认真批改实习报告,发现共性问题下次课统一讲解。这样同学们既看了书,又提高了观察和识别能力,体会得深,掌握得牢,各组间还互相比赛,学习兴趣很浓。结果通过两次实习后,大家基本都能鉴定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三、 考核要全面,评估须综合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搞得好可起到总结和巩固已学知识、发现和激励优秀人才的目的,否则要么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认为可望不可及,要么使考试庸俗化,学好学坏都过关,考不出真正成绩。因此,我们采取了综合评分的办法,平时的实习报告、课堂提问、考勤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大约占20分左右,卷面80分,考前不出复习提纲。出题标准以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为原则,难易程度,题量大小视不同专业有所区别,但知识面要宽,使其达到全面掌握,重点突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范钦珊.以内容方法技术为重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35-37.
[2] 顾沛.心里装着学生,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38-39.
[3] 罗殿文,牛树银.教学生产单位结合,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注重加快成果转化[J].中国地质教育, 1996, (2): 13-14.
[4] 牛树银.用科研实践促进地质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 1993, (2): 51.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