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探讨

发布时间:2021-10-30 13:28:04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以“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为研究案例,将规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对“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进行研究,并完成了论文写作。目前已有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研究体系,并没有相应的风险识别步骤,本文使用了核对表法这一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可能并不具有权威性。此外,由于“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文件对具体定价方式未做出披露,使本文无法获得相关数据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项目案例分析可能存在不全面之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不断扩展,其贷款总额不断增长,其中不贷良款的增长速度更快,主要体现为不良贷款率的波动上升。截至到 2020 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 28350 亿,季度不良贷款率为 1.96%。与普通贷款相比,不良贷款的流动性差,回收的可能性也较低。在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上,长期存在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同时也会降低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商业银行若不尽快减少不良贷款,而是任由其加剧,可能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等严重后果。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目前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商业银行自主核销。对于几乎没有价值的损失类不良贷款,银行一般是通过核销的方式来解决。二是低价出售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出售价格为不良贷款余额的 30%左右。资产管理公司结合不良贷款的质量等因素,实施相应的专业清收程序。但是面对数额巨大的不良贷款余额,资产管理公司已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三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不同类别的不良贷款重新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转换为证券的过程。不良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消化的资金回收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是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快速地解决大额不良贷款,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一种探索类处置方式。

政府大力鼓励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但效果并不显著。2016 年我国恢复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首批 6 家商业银行作为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体,6家商业银行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总额度为 500 亿元。2017 年新增 12 家商业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单位。2019 年我国政府不但增加了 18 家商业银行试点,还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纳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范围,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额度增至1000 亿元。可以看出,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想要进一步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从 2016 年到 2019 年,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年平均发行单数为 24 单,年平均发行金额为 147 亿元,总体发展速度较为平稳。2019 年的发行单数和金额相较于 2018 年更是有所下降。在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中,2019 年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仅为 1.49%。从整个市场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仍属于小众产品,大多数投资者对该类产品也比较陌生。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最先创造了资产证券化产品。自美国开始,其他发达国家开始陆续应用和推广资产证券化产品,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使得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对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资产证券化的动机、效用和风险。

1. 资产证券化动机

观点之一认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是为了获取银行资产的流动性。Loutskina(2011)研究了美国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流动性以及资产证券化与资产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且设立了相应的流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的应用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提高银行的贷款能力,为银行增加新的资金流入。此外,贷款的高流动性可以降低其对资金成本的冲击力度[1]。Gennaioli(2013)在资产证券化繁荣发展的环境下,建立了“影子银行”模型。银行将贷款在市场上不断流转、证券化,不仅提高了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还获得了融资资金。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改善内部的资产流动性和融资情况,因此流动性需求和融资需求推动了资产证券化的开展[2]。

观点之二认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是为了监管资本套利。Ambrose(2005)研究了巴塞尔协议Ⅰ的相关内容,发现不同环境下监管资本要求可能不同。若资产证券化需要的监管资本相对较低,机构将开展更多的资产证券化业务[3]。Acharya(2013)认为,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基础资产的风险和损失仍由发起机构自身承担,能够对外转移的风险很小,因此对外转移风险不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机。通过研究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渠道可知,监管套利是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动因[4]。

观点之三认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是为了改善银行盈利水平。Bensalah(2016)首先选择了 5394 个数据作为观测值,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流动性和盈利性均是美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要因素[5]。部分学者对盈利性动机提出了质疑,Farruggio 等(2015)运用案例对盈利性动机进行研究,发现盈利水平高的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能性更大。以特定时期的欧洲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银行按照盈利性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研究各组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最后发现盈利水平高的组别中的银行更倾向于实施资产证券化[6]。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政策梳理


2.1 概念界定

2.1.1 资产池

在金融行业中,资产池指的是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池。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资产池这一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吕飞,付黎明(2011)将资产池的概念概括为,符合总体与筛选要求的资产组。总体要求是指入池资产现金流预期回收期限符合标准、风险水平合理、资产类别符合规定等要求。筛选要求是指入池资产未来具有稳定的现金流、资产不存在所有权争议、风险水平处于可控范围等要求。此外,资产池中的资产应具有一定的风险抵消性,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资产池的非系统风险[35]。

本文认为资产池相当于一个资金池子,就是将具有某些特征的待处置资产汇集到一起重新组合。对于入池资金的选择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不仅要符合资产池的总体目标特征和筛选标准,还要符合资产组合的要求,即能够有效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

2.1.2 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是由债务人信用不佳造成的。与正常类资产相比,不良资产的价值更低。欧洲银行业监管局于 2014 年引入通用的不良资产定义,提出了“逾期”(90 天)和预期“不可能支付”标准的组合[36]。

本文研究的不良资产指的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属于借款人逾期贷款,未来收回的可能性低。银行对于贷款种类的划分一共分为两个阶段。1998 年以前,结合借款人的实际还款状况确定贷款的种类,贷款被细分为四类,除了正常贷款外,其他三类均为不良贷款。1998 年以后,按照贷款的质量确定贷款的种类,贷款被细分为五类,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属于正常贷款,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属于不良贷款。

.................................


2.2 理论基础

2.2.1 资产重组理论

资产重组是按照一定的筛选标准挑选出符合条件的资产进行组合。资产池中不同类别的资产以及同一类别的不同资产风险水平有差异,多元化资产的组合形式能够有效冲减资产池内部的非系统风险,最终达到资产组整体风险可控的效果。资产组合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入池资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例如,一部分资产的信用风险呈上升状态,另一部分资产的信用风险呈下降趋势,则资产池的信用风险才有可能下降。二是坚持优质资产和劣质资产搭配的原则。在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中,商业银行可以将回收率较高的次级类贷款和回收率最低的损失类贷款进行组合,从而可以利用次级类贷款的高信用提高损失类贷款的处置效率。

在“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中,基础资产均为不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基础资产按贷款种类划分可分为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不同类型的不良贷款风险水平不同,损失类贷款的风险水平最高。不同类型的不良贷款组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劣质资产的处置效率,还能够有效降低资产池的非系统性风险。此外,资产重组也是构建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的核心要求。

图 3-1 商业银行 2016 年-2020 年前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图 3-1 商业银行 2016 年-2020 年前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


第三章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背景分析..................................15

3.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概况.............................15

3.1.1 不良贷款规模..........................................15

3.1.2 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15

第四章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研究..............................20

4.1 数据来源与依据..........................................20

4.2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识别............................... 20

4.2.1 风险识别方法选择与依据............................................20

4.2.2 基于核对表法的风险识别.........................................21

第五章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成因及防范..................................38

5.1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成因................................... 38

5.1.1 信用体系不完善...........................38

5.1.2 资产池配置不合理....................................38


第五章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成因及防范


5.1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成因

5.1.1 信用体系不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完善是引发借款人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个人的信用管理主要依赖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信息服务平台。截至 2015 年 4 月底,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 8.6 亿多。征信系统全面收集个人的信息,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环保、欠税、民事裁决与执行等公共信息。征信系统仅可以显示与客户信用相关的记录信息,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量化的信用评分指标,查询者不能通过个人信息服务平台对个人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征信系统涉及的自然人人数众多,信用评分指标需要实时更新,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并且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信用评分指标,从而使得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5.1.2 资产池配置不合理

入池资产质量差入池资产质量差是引发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基础资产为不良贷款,与正常和关注类贷款相比,不良贷款回收的可能性更低,导致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此外,由表 5-1 可知,“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资产池中损失类贷款占比超过一半,可疑类贷款次之,回收率最高的次级类贷款占比仅为 10%左右,而在其他多数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资产池中,可疑类不良贷款占比最高,说明本期项目资产池中不良贷款的整体质量较差。

表 5-1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入池贷款五级分类分布

表 5-1 “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入池贷款五级分类分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以中国银行发起的“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为研究案例,结合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背景,介绍了项目的基本特征,并利用核对表法识别项目存在的风险,再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最后根据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首先,本文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梳理相关文献,就资产池、不良资产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就资产重组、风险隔离以及信用增级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外部投资者作为信息劣势方,因为缺乏对项目的充分了解,所以其投资意愿较低。

其次,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整体背景情况及“中誉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现状进行研究。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逐年上升,并且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大于贷款总额的增长速度。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商业银行处理大额不良贷款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我国信贷市场中,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基础资产借款人本身信用水平不佳、不良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复杂、参与机构众多等,使得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整体风险较高,与大多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一致。

再次,本文分别使用了核对表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根据以往同类项目的开展经验和“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实际情况,识别出“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面临的风险为信用风险、破产隔离风险、产品定价风险、集中度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不足风险和法律风险,并对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最后,通过风险分析可知,“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面临的风险是由信用体系不完善、资产池配置不合理、投资市场不活跃、产品定价不严谨、利率结构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完善和信息披露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针对“中誉 2019-1”期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风险成因,本文提出了具体的防范建议。政府应尽快完善信用体系,扩大征信范围并建立有效的信用评分系统;发起人合理优化配置资产池,提高入池资产的质量,降低入池资产的集中度;大力培育投资市场,扩大投资者的范围,避免风险仍停留在银行内部;发行人应优化产品定价机制,吸引更多的市场投资者;完善利率结构,适时采用浮动利率,避免利率波动的影响;加强动态监管,建立更全面的法律规范,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信息披露,提高投资者对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的认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