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建设项目参加主体影响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2-10-24 15:32:28 论文编辑:ya6310
1.项目参与主体影响力研究述评

项目参与主体贯穿项目始终,是项目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其行为动向在项目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项目绩效不会独立于参与主体的交互关系之外,而是在参与主体的关系中创造。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公共项目各参与主代写项目管理论文体对项目目标有着不同需求,从而导致不同项目利益集团的凸显。这些主体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充当不同的角色。根据项目参与主体不同的地位与角色,部分学者对项目参与主体进行了“显性”与“隐性”区分,认为有些隐形的项目利益相关人可能对项目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但这种微不足道的影响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项目的实质性风险。比如公众一般没有正式权力去影响决策进程,但是可以通过给那些具有项目权力的 利 益 相 关 者 施 压,从 而 改 变 其 项 目 决 策 结果。更多学者将项目管理硕士论文项目不同参与主体看成一个系统,并研究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Rowley最早尝试应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来研究项目主体权力,并将影响模式可视化;郑传贵引入“项目场域”概念,提出项目中的政府、投资企业、村民组织、村民个体等局中人在项目场域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他们在“权力(或资本)分布结构中目前或潜在的境遇所界定的”;牛静敏用影响力/ 行为预测和影响力/ 利益矩阵来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在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变化情况;李尽法指出在公共财政项目支出决策过程中,政府决策部门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普通的社会公众处于被动地位,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和项目实施企业则从属于政府决策部门,主要听从政府的安排。
基于上述文献可见,目前关于项目主体角色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等研究已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基于我国国项目管理职称论文情和社会发展现状,实证考察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参与主体决策影响力的研究并不多见。
现阶段,我国大规模投资兴建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公共项目。公共投资建设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多元化价值元素,如公共利益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使得项目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保障项目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十分重要。而项目各参与主体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实现项目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关键作工程项目管理硕士论文用。本文把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阶段性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联系起来,从实证角度分析各主体在项目不同决策阶段的影响力、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思考完善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管理的路径与方法,从而为改革公共项目管理模式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采集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研究需要,将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决策过程划分成“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项目实施”和“项目运营”4个阶段;选择广义的项目决策参与主体———政府、项目执行者(以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公司为代表)、专家、公众4个行为主体作为考察对象,要求被调查者分别给出上述4个考察对象在项目不同阶段的影响力大小。采用SPSS forwindows 17.0版软件,对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同时,为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数据分析结论,本研究进行了专家访谈和具体项目案例调研。专家访谈方面,主要面向院士、公共项目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工程实业界权威人士等;在项目案例调研方面,重点对广州、上海、重庆等地公共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

2.2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
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和所在单位的具体信息;被调查者对各主体影响力的判断;被调查者对改进公共项目决策管理绩效的有关建议。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如住建厅、规划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型投资公司、公共项目管理中心、项目业主、勘察设计单位、管理咨询单位、图审公司、承包商、分包商、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行业协会、高校学者、项目使用者、社会公众等。问卷发放主要采用以下4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对有关政府部门、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等进行实地调查与面对面访谈;第二种方式是利用高校的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培训及继续教育课堂;第三种方式是以信函形式发送;第四种方式是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问卷共发放414份,问卷回收率为88.89%,有效问卷率为83.82%。

3.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3.1各主体在项目不同阶段的影响力分布特征
计算各阶段不同主体的影响力均值与方差,比较各主体在不同阶段的影响力大小,发现呈现下列分布特点:
(1)以阶段为基点比较。在4个阶段中,4个主体的影响力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政府>专家>执行者>公众;政府>执行者>专家>公众;执行者>政府>专家>公众;政府>执行者>专家>公众。反映出的特点是:①无论哪一个阶段,公众的影响力始终最弱。在4个阶段中,公众在项目运营使用阶段的影响力最强,影响力分值接近3分,表现为有限参与项目,即参与部分实质性工作;相对其它两个阶段,公众在项目设计、招投标阶段的影响力较强,但都处于象征性参与项目阶段,表现为被告知有关信息、接受咨询或安抚等;②专家在项目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项目审批以及项目运营使用阶段,其影响力超过执行者,仅次于政府。专家的咨询功能是保障项目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见在未来专家的角色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2)以主体为基点比较。就每个主体在不同阶段影响力的平均值而言,政府得分最高,其影响力表现为“地位平等地参与实质性工作”;在项目建造实施以及项目营运使用阶段,政府影响力的分值为4分以下,呈现出了在具体项目实施、使用环节,政府职能逐渐让渡给其它参与主体的变化轨迹。各主体的影响力随着项目阶段的展开而发生变化———政府的影响力在阶段一和阶段二表现显著,随着项目阶段的后延,决策管理内容逐步向具体操作性事务转变,其影响力呈下降趋势;执行者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阶段二、阶段三;专家影响力主要表现于阶段一和阶段二;公众的影响力表现在阶段一、阶段二、阶段四。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公众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无论是影响范围还是影响深度,都在不断增强。

3.2各主体之间影响力的关系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各主体之间影响力的相互关系,分别就不同阶段计算各主体之间的影响力相关矩阵不同公共项目主体之间已初步形成博弈格局,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较复杂的相关性。具体分析如下:①政府和公众的影响力在阶段一、二、三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公众影响力增强,政府影响力减弱;反之,亦然。这说明公众的实质性参与、公众影响力的提升,来自于政府决策权限的让渡。如果公众没有拥有一定决策权,那么公众参与只能停留在象征性参与阶段;②政府与执行者的影响力在阶段一、二呈现正相关性,在阶段3表现为负相关性。在目前的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下,虽然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管理公司,希望实现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的分离,但实际上政府与这些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使得公司在项目立项决策、项目设计和招投标等环节上成为政府代言人,无法真正独立行事。随着项目的建造实施,执行者对项目开始实施专业化管理,政府与执行者的影响力呈负相关性;③专家与政府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尤其在项目决策前期二者的相关性较低,说明专家受政府行政力量的影响在减弱,专家咨询的独立地位已有一定程度改善;④专家与公众的影响力仅在阶段三表现为负相关性,说明在项目建造实施阶段专家和公众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两个不同聚类。而在其它项目决策阶段,专家和公众的利益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