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24 19:58:34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博士论文,本文采用企业出口加权关税度量出口贸易自由化程度,并发现出口贸易自由化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进一步地,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OLS)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探讨出口的创新效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全球经济和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加剧了各国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负面冲击逐步向微观层面传导扩散。从国内看,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黄群慧,2021)。传统的资本红利、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红利逐渐削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目前中国经济正从传统的数量、规模和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向质量、结构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创新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指出,科技创新“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①综上表明,创新已经被决策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加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塑造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也是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力量(龚刚等,2017;Wei et al.,2017)。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贸易伙伴国息息相关,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也一直是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国际贸易通过推动货物、资本和技术在国际间的快速流动影响着各国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动。回顾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加入 WTO 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呈迅猛发展态势,出口总额从 2002 年的 2.69 万亿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14.12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13.60%;进口总额从 2002 年的 2.44 万亿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10.43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11.82%。从 2002 年到 2015 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从 0.25 万亿元增长至 3.69 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从第六名跃升至第一名。

1.2 文献梳理与述评

在国际经济学领域,早期的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将技术要素视为外生给定,强调各国技术差异带来的不同比较优势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学界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深入探索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成熟,加之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定的新贸易理论的逐渐形成,经济学家们研究指出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国际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Krugman,1980;Vernon,1966;Grossman & Helpman,1991)。

进一步地,众多学者发现,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活动,即使在同一个产业内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生产率水平、经营规模等方面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Melitz(2003)在理论上拓展了 Krugman(1980)的经典贸易模型;并发现仅有生产率最高的那些企业会进入出口市场,这意味着,国际贸易推动了市场份额在产业内部的微观企业间进行调整,并通过资源配置效应促进行业层面的生产率水平提升。Bernard et al.(2003)提出的 BEJK 模型将伯川德竞争纳入李嘉图模型,同时考察了不完全竞争和企业异质性;与 Melitz(2003)类似,他们也发现选择进入出口市场的仅仅是产业内的高生产率企业。Melitz(2003)和 Bernard et al.(2003)的开创性研究推动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形成。在此之后,一大批学者围绕国际贸易对微观企业的福利效应展开了有益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

与此同时,二战后在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的积极推动下,世界各国关税水平大幅下降,加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水平显著上升,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微观企业数据涌现,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数据。为了实证检验贸易自由化对微观市场主体的影响效应,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较为细致的经验证据,研究成果斐然。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全面梳理有关贸易自由化与微观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的有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述评。

2 中国贸易开放和技术创新的现实考察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贸易保护阶段(1949—1977 年)

新中国成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采取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外贸易体制,“政企合一、高度集中、独家经营”。外贸经营权由国有企业专享,国家执行高度集中管制和封闭式的对外贸易政策,并通过行政措施直接干预企业进出口,同时采取严格的外汇管制。在这一时期,鉴于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各类生产物资和机器设备较为稀缺,中国主要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急需的机器设备。

受贸易政策束缚,这一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且整体发展十分缓慢。从图 2.1 可以看到,1950 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仅为 20 亿元,进口额为 21 亿元,贸易逆差为 1 亿元。从 1950 年到 1972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均较为缓慢,1973年开始进出口贸易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但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197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额增长至 140 亿元,进口额为 133 亿元,进出口贸易顺差为 7亿元,对外贸易实现小幅顺差。

同时,这一阶段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极为落后,创新活动尤其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极其不活跃,技术创新发展面临基础差、资金少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等诸多困难。

企业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


2.2 改革开放初期的贸易开放阶段(1978—2001 年)

2.2.1 以“奖出限入”为主要特征的对外贸易政策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开放政策都是探索性的,例如国家在外贸经营权、外贸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试水。1979 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以进养出业务”,实施加工贸易保税政策并对加工贸易实行特殊的海关监管制度,促使我国加工贸易在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加工贸易也因此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国家有步骤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开放了沿海城市,有力地促进了出口业务的发展。

1985 年,中国正式恢复出口退税制度,1994 年进一步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对出口货物采取“应退尽退”的原则,平均出口退税率高达 16%。1998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采取了一揽子的外贸改革举措,如外汇留成制度、加工贸易鼓励制度、出口信贷扩大措施等。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外贸政策仍以鼓励出口为主,同时力求与 WTO规范衔接。在 1992 年到 2001 年期间,中国采取了逐步放开进出口经营权、多次削减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设立出口加工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完善汇率制度、设立出口信贷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一系列举措;并出台了包括《对外贸易法》在内的多项涉外法律法规,以使我国的涉外法律体系与 GATT/WTO 规则一致。

3 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析框架............................... 32

3.1 进口竞争加剧与企业创新..............................32

3.1.1 熊彼特效应......................................33

3.1.2 逃离竞争效应............................34

4 进口竞争加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41

4.1 引言..................................41

4.2 经验识别方法及模型设定................................41

5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61

5.1 引言..................................61

5.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61

6 出口贸易自由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6.1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货物出口额从 1978 年 167.7 亿元攀升至 2001 年的 2.2 万亿元;2009 年,货物出口额进一步增长至 8.2 万亿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9.6%,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2015 年,中国货物出口额扩张至 14.1 万亿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至 13.8%。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引发学界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热烈讨论(沈程翔,1999;李文瑛,2008)。值得思考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否促进了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呢?出口对企业创新规模和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哪些差异?出口对不同行业企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影响是否存在不同?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出口创新效应呢?本小节依次采用 OLS 估计方法和 PSM-DID 方法展开深入探索。

近年来,世界经济走势低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此起彼伏,我国陆续采取了诸多稳定外贸发展的举措。201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202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外贸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晰出口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决策层优化出口贸易政策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企业管理博士论文参考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进口竞争加剧促使高生产率企业创新规模扩大和创新质量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创新规模方面,将中国加入 WTO 视为市场竞争程度明显变化的拟自然实验,基于行业间进口关税削减程度的差异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进口关税削减引致的进口竞争加剧对微观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竞争加剧总体上阻碍了企业创新规模的扩大,在将所有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或滞后两期、控制中间品进口关税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进口竞争加剧对异质性企业的创新影响的研究表明,进口竞争加剧对企业创新规模的边际效应与企业的自身技术水平存在密切关联,企业的生产率越高,进口竞争加剧对创新规模的负面效应越小。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超过 8.122 时,进口竞争加剧反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规模的增加。这意味着,进口竞争的压力推动了创新资源由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有利于创新资源跨企业的有效配置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异质性分析表明,进口竞争加剧对企业创新规模的负面影响在低补贴收入、一般贸易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更为突出。引入国内制度环境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发现,国内制度环境越好,进口竞争加剧对企业创新规模的负向影响越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改善会缓解进口竞争加剧对企业创新规模的负面作用。

在创新质量方面,进口竞争加剧总体上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若只考察企业的创新规模,则进口冲击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将被高估;将企业的创新质量纳入研究有利于客观评价进口冲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引入企业特征的分析表明,进口竞争加剧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补贴收入存在密切联系,进口竞争加剧对高生产率、高补贴企业的负面影响更小。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超过 6.858时,进口竞争加剧反而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这表明,扩大进口带来的竞争压力有助于推动高生产率企业的创新质量提升,并驱动创新资源跨企业优化配置,加速行业层面的创新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