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技术多元化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关系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26 18:22:3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博士论文,本文研究表明,关系强度强化协同创新网络成员的主体多样性和区域多样性对企业利用式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对于负责企业技术研发的管理者而言,他们通常习惯于延续既定技术轨迹的创新行为,对现有产品加以改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其列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党和国家推动协同创新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协同创新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着关键作用。

(1)我国已将科技自主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引领的大国博弈正在引发国际格局和治理体系的重新构建。全球创新版图呈现从单极到多极的变化趋势,科技创新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核心变量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将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造成深远影响,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差距加速缩小。智能化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我国打造发展新优势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科技革命呈现智能主导、深度融合、多点突破的态势,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快突破,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全球科技创新处于空前的密集活跃期,新知识、新方法、新工具层出不穷,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的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同时应该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科技创新壁垒正在筑起。总体上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创新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创新引领步伐,也要重视新技术不确定性可能引发的风险。同时,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形势对科技创新提出全方位的迫切需求,迫切需要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1.2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考察技术多元化的中介作用、关系嵌入的调节作用,揭示了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1.2.1   现实意义

(1)为企业选择协同创新合作伙伴提供实践指导

在协同创新合作伙伴选择上,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知识异质性和易获得性,选择能够带来技术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将有助于从不同的合作伙伴那里充分获益。同时,企业根据创新意图,合理开展利用式创新或探索式创新。企业应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多种类型创新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多样化协同创新网络。一方面,多样化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应包括来自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等。学术界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比单一部门合作更能有效培育创新型组织(Zhang et al.,2016)。因此,企业在协同创新合作伙伴选择上,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身上。另一方面,多样化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应包括来自不同区域的创新主体。相较于本地或单一区域合作,跨边界合作创新更能有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尤其对于现阶段高技术企业而言,跨区域协同合作行为越多越有利。

企业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

(2)为政府部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研究发现,大部分制造业高技术企业倾向于与本区域的组织合作,而不是与区域外组织合作;与产业部门合作较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较少。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更能获得异质性优势资源,帮助企业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产品或服务,一旦这种异质性资源成为超正常利润的源泉,它就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应更加注重加强产学战略合作,政府应积极鼓励开展区域科技合作。此外,现有关于企业创新网络多样性的研究文献多聚焦于单个细分行业,缺少更为普适性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企业创新网络多样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既适用于某个细分行业的高技术企业,也适用于更为宽泛的制造业高技术企业。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协同创新理论与三螺旋创新模式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家通过整合异质性资源创造出新商业价值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不断增强,某个单一主体已无法满足创新所需全部要素的有效整合,而具有异质资源的主体之间的多元互动和协同合作逐渐取代传统创新模式成为创新活动的主流。协同理论由德国学者 Haken(1980)提出,该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协同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1+1>2”的效应就是协同效应。陈劲和阳银娟(2012)基于组织间合作视角,认为协同创新是一种跨学科、跨部门、跨组织的创新组织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用户等各个创新主体都可能参与创新,实现知识增值。知识增值过程是各个创新主体通过异质性创新要素的交互,实现创新成果产出的过程。Etzkowitz & Leydesdorff(1995)提出了三螺旋创新模式,它是指大学—产业—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在螺旋式联动过程中每个创新主体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通过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达到整体和个体协同效应以及创新绩效的最大化。三螺旋理论将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解释和分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很好地契合了协同创新理念。

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术创造的主要推动者,在知识生产活动中,三种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两者或三者的互动融合程度越深越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借鉴三螺旋理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既在各自相对封闭范围内活动,又在技术创新体系中互动交流合作,以交织形态实现竖直上升运行,具有非线性的联动耦合,呈现明显的三螺旋特征。可以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具有三螺旋式的联动作用机理,呈螺旋式动态上升,即“三螺旋结构”。

2.2   协同创新网络与多样性研究综述

2.2.1   协同创新网络的内涵

(1)概念提出

协同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通过某种约束或者机制将每个互相独立的部分构成一个临时的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协调运作和资源共享。协同强调的不是具体单个职能的效应,而是整体的结构性效应,这种效应是系统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基于此,一些学者认为协同是通过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资源共享来形成组织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在企业管理中,通过协同效应的实现,企业不仅会增加自身价值,而且可以创造新的价值。Freeman(1991)首次提出“创新网络”这个概念,他认为创新网络是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应对系统性创新,其联结机制主要基于企业间的互助创新与合作共赢关系。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整理,不难发现企业创新网络主要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与相关行为主体在互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关系的总和,而与关系是否正式无关。这些相关行为主体包括高校、科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中介和金融机构等。解学梅(2010)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她认为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以知识经济与社会为前提,企业创新过程中创新行为主体(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大学、政府和中介等),通过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形成技术链和知识链,从而实现协同主体间结成长期稳定的互助关系,这就构成多元主体组织的复杂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资源聚集、大量知识溢出和开放学习等优势。目前学者们针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组织内网络和组织间网络。对于组织间网络,通常将每个组织视为一个点,组织间网络则是这些点之间形成的联结总和。本文主要研究组织间网络,即研究合作网络层面的多样性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管理博士论文参考


3  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关系嵌入的调节效应 ...... 38

3.1  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的构念与维度 ....................... 38

3.1.1  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的构念界定 ....................... 38

3.1.2  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的维度划分 ........................ 39

4  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与技术多元化的关系及影响作用的同组比较 .............. 75

4.1  技术多元化的表征与实质 .......................... 75

4.2  理论分析及假设的提出 ............................. 76

5  技术多元化对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 ...... 93

5.1  理论分析和假设的提出 .................................... 93

5.1.1  技术多元化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 93

5.1.2  技术多元化的中介作用 ............................ 95

5   技术多元化对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

5.1   理论分析和假设的提出

5.1.1   技术多元化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向多学科、多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技术领域关联更加密切,那种只专注自身特长领域,过度依赖现有技术的创新策略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即便是对已有产品进行技术和产品升级,企业也必须打破学科知识界限和传统知识体系,搜索更大范围的知识和技术,着力提升技术多元化水平(Cohen & Levinthal,1990;Krafft et al.,2014)。技术多元化水平越高,表明企业知识库越丰富。在学习效应和经验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技术多元化对企业利用式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技术多元化增强了组织的吸收能力,提升了企业重新组合存量知识与增量知识以实现商业化产出的能力,从而运用新知识对现有产品进行技术和产品升级(Wang & Tunzelmann,2000)。组织学习理论强调了技术多元化的作用。多元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吸收能力和知识重构能力,技术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获取、转化和利用知识资源来扩展现有产品的性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利用式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利用式创新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利用式创新强调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基础的挖掘与再利用。一般而言,企业积累的技术创新活动经验与技术多元化成正比,会对企业未来研发活动产生一定影响(Lee  &  Kang,2015)。多技术企业涉足多个技术领域,往往拥有异质性、非冗余的知识资源,在解决技术难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企业通常倾向于根据现有研发设备、技术人员、研究经费等科研条件,在既定技术轨道上快速实现从研发设计到产品实践,并将企业获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其他技术领域和业务范围,即“成功孕育成功”(Granstrand,1998)。因此,多技术领域的实践经验使企业在既有领域中变得更为专业,而技术多元化提升了企业吸收能力,并为技术难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推动利用式创新(林明等,2015)。

6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本研究从多维多样性视角切入,考察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协同创新网络成员的主体多样性和区域多样性均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多元化,而企业技术多元化在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并且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还受到关系嵌入的调节作用。

6.1.1   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在开放创新背景下,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与决策并非简单以合作或不合作表现,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常需要在不同的合作创新主体之间做出选择,与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创新主体形成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协同合作关系,也就是嵌入到协同创新网络中。从合作网络视角出发,本文考察了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多样性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

(1)协同创新网络成员主体多样性对企业二元式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协同创新网络成员的主体多样性越大,越能增加企业从多个合作创新中获得协同效应的机会,有助于企业整合关联组织的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实现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共享和知识互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合作网络创新主体类型越多,其涉及的信息来源越广泛,就越能发挥合作网络的“雷达效应”,跟踪整个产业链相关技术的前沿发展,拓宽自身研发视野,形成产品或技术组合创新的概率越高;另一方面,主体多样性有利于规避协同创新网络成员间技术知识相似、认知结构及行为模式趋于一致的弊端,使企业在合作中能更好地识别和发现更具有创意的想法及技术创新机会。因此,企业应与政府、产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构建更为广泛的协同合作关系。协同创新网络成员的主体多样性越高,企业更有可能从事基于现有能力的利用式创新活动,如现有技术的改造和升级。协同创新网络成员主体多样性程度越高,企业搜索和获取新资源的机会越多,从事新技术领域探索性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有利于探索式创新绩效提升。

(2)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区域多样性对企业二元式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如果企业的协同创新网络成员来自多个区域,那么企业能够涉及知识点的异质性程度会更高,各自知识库之间重叠的比例越小。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区域多样性越高,各自的创新经历、经验和教训就越丰富,彼此之间经验分享、相互借鉴的可能性越大。技术和产品创新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现实或潜在的需求。协同创新网络成员空间分布的区域越广泛,企业面临的用户需求会越多元化。为了适应特定市场条件下的用户需求,如作业环境、用户偏好等本地化需求,企业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均会提升。为更好地提高新产品的适用性,企业必须学习和吸收本地化知识,扩展技术和知识范围,从而提升新技术领域的创新绩效。当前,我国企业大部分协同创新活动都在区域内进行,跨区域协同也以地理邻近为主,区域多样化程度远未达到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拐点位置。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