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探讨——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03 17:02:0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笔者通过对 YZ 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该制度的变迁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对原有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中规定中国的工会组织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法律身份上是群众性的社团组织。作为党和国家的行政力量与基层工人之间的“传输带”,中国工会实际有“类政府机关”的定位,工会工作成为党治国理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工会组织应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抓住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①我国各级工会组织执行的工会保障工作,其基本职责便是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广大职工的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等各项劳动经济权益。具体而言工会保障工作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和扶贫帮困等内容,事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

在工会组织实施保障职能的历史进程中,工会互助制度是较为独特的存在。我国工会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有悠久的历史,1919 年我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同志在《阶级竞争与互助》中提出应建立一个“互助的理想社会”,一个“互助生存的世界”。1925 年 1 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职工运动之议案》中所述职工运动的组织问题,“现在的时势,应当赶紧着手实行工厂小组的工作,方才能保证我们对于工会反动派的胜利,而确立我们职工运动的基础……一切反动形势之下固然可以先组织工人互助会、俱乐部等灰色组织,以进行职工活动,但是只要有可能,到处都应当努力以工厂小组的方法去组织工会......这种工会方能在群众中有深切的关系及巩固的基础。”①通过工人互助会等形式将“抱义气”的工人自发互助组织团结为共产党的赤色工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为解决战争创伤和国内经济萧条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经济困难,全国总工会发出了《为救济失业工人告全国工人书》,号召“发挥工人阶级高度的阶级友爱,尽力帮助上海及各地的失业工人,战胜目前的严重困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互助互济活动。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作为工业革命后出现在工人群体中的重要组织工会因其特定的组织和工作形式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国内外学界对工会组织的性质和功能有各自侧重的界定。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支持者对劳动工人运动的研究重点是将劳资之间的阶级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主导因素,为应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会处于被压迫地位的现状,工会应发挥自身作用把无产阶级从被压迫与被剥削的境地中解放出来。工会在组织工人阶级方面所起的社会政治作用值得被强调,“通过工会使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组织起来,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是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组织。”①列宁与马克思主义者持有的“工会必须接受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一核心思想相同,他认为“除了通过工会同工人阶级政党的协同动作,无产阶级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发展道路。”西方社会主义者持有的工会理论称为“产业民主理论”,研究先驱有德国社会主义者拉萨尔和法国社会主义者苏维尔,以及英国西德尼·韦伯与比特丽斯韦伯夫妇,运用在工人运动中的产业民主理论,主张工人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西德尼·韦伯与比特丽斯·韦伯夫妇 1894 年在《英国工会运动史》一书中对工会的定义“工会是由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性社会政治组织。”《牛津法律大辞典》中对工会的定义为:“工会在英国是由于现代工业条件下的雇员为了保护自我而组成的联合体……工会及其成员拥有合法地位,对国家而言,正如中世纪教会及其牧师所拥有的地位。工会享有法定的特权,享有免于承担合同或侵权责任的豁免权;工会很可能是最具特权地位的社会团体。”

工会运用“团体契约”向雇主争取自身权益是中外工会组织创设的共同出发点,但是中国共产党为实际率领工会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先锋,党对中国工会的组织领导使得早期中国工会组织的性质与反对一切形式剥削压迫的党的基本任务相统一,我国工会组织在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党的有力助手。在 1922 年 7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中记载“工会是保护工人切身的利益和为工人的利益奋斗的机关,因为劳动者是创造各种物品者,所以劳动者应该享受劳动者多创的东西。这个事实,便是真正工会的出发点。”②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工会工作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种社会改革运动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 2 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中国工会与党和国家的关系使得它的性质与西方国家工会有本质区别,多位学者试图从概念化角度界定中国工会的特征,例如徐小洪曾撰文将之概括为“双重角色”,中国工会既作为劳动关系主体劳动者的集体代表者和维护者,又成为劳动关系的协调者、中介者、调解者,即“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①许晓军、吴清军曾撰文探讨我国国家体制的框架下作为“类政府机关”群团组织的中国工会,处于党政系统内的合法身份有助于其发挥维权维稳的核心职能。②由于中国社会经历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工会角色和性质的历时性的考量脉络不可或缺。从建国后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会从代表被管理者的利益,调节工人阶级内部矛盾的政治职能为主,转为凸显维护劳动者权益来调节劳动关系。曹凤月曾撰文探讨从计划经济条件发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角色的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工会是在高度统一的国家利益机制中的一个辅助国家和企业行政角色而存在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化单一的国家利益机制,职工劳动者的利益从属于国家和企业利益之中,代表工人群体利益的工会组织自然依附于国家和企业行政。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学界对工会职能的研究更偏向于工会组织在实践中的角色展现。冯钢曾撰文探讨企业工会组织存在“制度性弱势”无法发挥应有的职能设置,工会组织是企业的管理机构需要高度依赖企业行政,职工也没有将其视为该群体真正的利益代表,并且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工会最重要的弱势体现在集体谈判、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这三项工会的核心职能缺乏在工人间开展集体行动的合法性基础。④吴建平曾撰文分析中国工会的组织与制度变革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伴随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工会从单位制时期以企业工会参与企业治理,转变到地方工会协同地方党委政府参与地方治理。同时该文中吴建平也论述了众多中国工会研究学者常提到的工会运作模式与职工实际需求的脱节,工会如果要在满足党政部门需求的同时兼顾满足工人维权的需求,未来的改革之路还应更注重工会理论与中国工会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西方工会理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显著区别,以第二次世界发展结束为分界,西方工会理论划分为早期工会理论和当代工会理论。早期研究工会问题的学者围绕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关系的实际矛盾冲突开展研究,在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阶段,各国的劳工立法不完善导致雇主对雇佣工人残酷压榨剥削,工人阶级生活水平低下,劳资双方矛盾尖锐。这一时期的工会研究学派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拉萨尔、西德尼·韦伯与比特丽斯韦伯夫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派;约翰·罗杰斯·康芒斯、塞立格·波尔曼为代表的多元论派。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通过明确的论述工会的著作来表达其对职工有维护作用的组织的认可,亲自目睹资本家压迫下工人的悲惨生活境况并亲身参与工人运动,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思想有更多的斗争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曾指出“工会的产生,最初是由于工人们自发地企图消除或至少削弱这种竞争,以便在协定中争取到哪怕是能使他们摆脱纯粹奴隶状态的一些条件。因此,工会的直接任务仅仅是适应日常的需要,力图阻止资本的不断进攻,一句话,仅仅是解决工资和劳动时间问题。工会的这种活动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只要还存在着现代生产方式,就不能没有这种活动。”③由于工会的维权无法动摇工人受剥削和压迫的制度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会斗争的局限性在于“它在这种日常斗争中只是在反对结果,而不是反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只是在阻挠这种下降的趋势,而不是改变这一趋势的方向,只是在用止痛剂,而不是在除病根。”西德尼·韦伯与比特丽斯韦伯夫妇 1897 年发表《产业民主》,通过对英国的工会主义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工会提高劳动条件的主要经济策略,限制劳动力市场人数保持劳动者的垄断优势,实行共同规则促使整个社会劳动条件的改善。②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主张工会通过“集体交涉”的方式达到劳资双方权衡解决,成为工会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理论源头。韦伯夫妇在研究英国工会运动的实际情况时也对英国工人阶级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1963 年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英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状况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制度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将普通的工人阶级群众“解救”出来的方式是采取唯物史观和“人民历史”观。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 3 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48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48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48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54

第 4 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73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73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73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74

第 5 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115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115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115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120

第 6 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围内,从一种经济模式到另一种经济模式的变革。这种改革不是简单地对原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修改补充,而是要对原有体制不合理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运行原则加以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囊括了四种职能:作为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行使所有者的职权;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行使调节和控制的职能;作为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履行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社会服务的义务;作为企业生产和经营者的决策者,取代企业管理者直接组织企业的产供销。①在这种经济模式之下国有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撑力量,也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的依托。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有企业虽无需为产品销路和行业竞争担忧,但是却缺乏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起源并形成于政治过程的社会主义工业关系的制度框架使企业演化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这种以‘铁饭碗’和工作场所福利制度为核心的劳动关系结构严重限制了管理者对劳动过程执行纪律的能力,使管理者从来没有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生产过程。”②这就造成在僵化的宏观经济结构下国有企业内部权威关系转变,“取消奖励制度和长期冻结工资增长使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全面脱节,平均主义成为国有企业的组织文化。”①在企业工资总量不足情况下的平均主义对职工个体而言的现实情况便是工资收入长期难以提高。在国家总体支配的格局中,企业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严重,派系层叠,生产效率低下,职工的收入待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图 6—1 为 YZ 厂人均年收入示意图,自 1956 年至 1992 年区间内职工人均年收入的增长幅度较低,1956 年至 1982 年间没有出现显著增长。正如笔者在第 3 章工会互助制度生成背景中所论述的职工收入较低、家庭人口多生活负担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家庭成员治疗疾病的费用造成全家陷入贫困,这些现实状况成为催生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因素。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第 7 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微观个体的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生成要素。结构主要指宏观制度与单位组织之间的互构。需求主要指建国初期大量国有企业单位成员存在临时性应急借款需求,在工会组织履行维护职工经济权益保障的既有制度中,主要针对特殊困难的职工开展个别救助并救济安置生活极度困难的失业工人,而大量的普通职工的临时经济困难是迫在眉睫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建国初期无力由国家全部负担,在无法从正式组织中获得合法合规的借贷需求时,部分职工个体便将需求转移到具有剥削性质的民间借贷组织中,职工不仅可能遭到高利盘剥,这种自发组建的小团体也不利于工人阶级团结意识的形成。结构与需求的复合结构形成了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