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交易的产业间技术融合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10 15:56:1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笔者基于吸收能力理论,研究了“技术交易投入—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三者关系,论证了增加技术交易投入通过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进而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机制。进一步还从组织形式与组织效率两个视角探究了组织方式对技术交易的影响,以及组织方式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影响。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现实背景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到来,产业间技术融合发展已越来越普遍(见表 1.1)。20 世纪 70 年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融合,催生了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植草益,2001;周振华,2002;胡汉辉和邢华,2003)[1-3]。20 世纪 90 年代末,数字技术在不同产业不断扩散,涌现出医疗器械电子产业、航空电子产业等许多新产业,推动了 3C 电子产品①如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的发展(厉无畏和王慧敏,2002)[4]。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的渗透,推动了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通过赋能传统产业,正逐渐促使传统行业实现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转型发展。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努力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寻求跨界融合发展。如李彦宏提出“智能家庭、智慧交通”,着力发展家用电器入网与无人驾驶。马云提出“新制造”旨在帮助制造业进行 Madein Internet 变革。马化腾提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开展了“数字广东”、“腾讯觅影”、“一部手机游云南”等项目。处于智能手机产业中的小米则通过“牵手”美的电器进军智能家居产业(曹虹剑,2015)[5]。还有如生物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发展形成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产业,生物技术、光学技术与半导体技术融合发展出半导体合成生物、DNA 合成等产业,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种源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实践中,谷歌、微软等信息技术企业纷纷与生物技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融合产业化布局。半导体企业泛林(Lam Research)公司也在加速半导体合成生物研究的布局(刘晓等,2021)[6]。技术穿透每个行业“跨界融合”已成为常态(李海舰和李燕,2019)[7],这使得不同产业之间互相交叉、渗透,形成了各种新型的产业形态,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Hacklin,2008;李晓华,2018;史丹,2019;姚星等,2019)[8-11]。促进产业间技术融合已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产业融合的研究不断丰富起来。本文围绕产业间技术融合主题研究、技术交易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组织方式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和技术交易、组织方式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如下梳理。

1.2.1 产业间技术融合主题研究

围绕产业间技术融合这一主题,本文从产业间技术的融合趋势研究、融合程度研究和融合绩效研究三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文献。

(1)产业间技术融合趋势研究

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始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讨论。Yoffie(1997)[44]讨论了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他认为数字融合是采用数字技术将以前截然不同的产品结合在一起。植草益(2001)[1]研究认为信息通讯技术使得信息通信业不断融合扩张。周振华(2003)[45]研究认为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基础上逐渐融合发展。之后的研究逐渐拓展到了其他产业的技术之间的融合,如Hacklin et al.(2009)[46]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融合为参照,对比研究了纳米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研究认为大型制药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生物电子企业的生产技术的相互竞争,可能促进制药行业与生物电子行业的融合发展。Curran(2013)[47]利用专利数据,以营养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的融合为例,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各自在化学与医药行业的融合发展趋势。Choi et al.(2015)[48]研究了韩国 1998 至 2010 的技术专利数据,作者研究发现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融合发展相对成熟,而仪器与化学部门在加速融合。李丫丫和赵玉林(2016)[49]研究了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技术融合动态变化情况,作者发现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形成了生物芯片产业,其技术融合轨道在 2009 年后逐渐稳定。娄岩等(2017)[50]分析了信息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的融合网络,宏观上用技术共现图分析了2004-2014 年间的技术融合态势。微观上从节点以及链路的角度测度了熵、包容性以及平均梯度等技术融合指标。吕一博等(2019)[51]利用 CiteSpace 构建德温特手工代码共现矩阵,研究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领域间的技术融合,作者研究认为图像、语音识别等领域技术已成为当前的融合热点。周磊和杨威(2019)[14]利用技术知识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光纤通信新兴技术在学科上融合了光学与电信,在技术上融合了设备与电子工程等技术。Golembiewski et al.(2015)[52]对德国沼气技术专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沼气以及生物能源技术会促进了农业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苗红等(2018)[53]采用知识流动网络评价方法,利用无人机领域2000-2015 年 8080 条专利数据,计算了内部扩散、内部吸收、外部扩散和外部吸收四种技术流动方式的动态指标值,研究了无人机产业的技术融合趋势。翟东升和张京先(2020)[20]利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专利,研究了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融合的演化规律。作者发现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G05D、B60R 等技术在跨领域融合起到重要作用。刘晓等(2021)[6]认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会使得产业领域实现诸多突破,如信息技术促进生物技术的工程化,促进细胞制造的产业发展。李慧等(2021)[54]研究了石墨烯技术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并预测认为石墨烯技术将会在成熟期使得电动机的制造产业与电子元件和电路板的制造等产业发生技术融合。

第 2 章 基本概念界定

2.1 产业间技术融合界定

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的起源性文献可以追溯到 Rosenberg(1963)[133]对美国机械设备业的研究,Rosenberg 认为钻孔、研磨、抛光等通用技术使得火器制造、缝纫机械和自行车行业之间发生技术融合。火器制造行业促进了金属切割技术的发展,自行车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金属切割操作与火器制造十分相似,因此自行车行业可以依赖为火器行业提供服务的金属切割机械供应商进行生产,这就意味着自行车行业与火器制造行业共同利用金属切割机械技术,二者发生技术融合。之后,产业间技术融合研究局限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讨论,Yoffie(1997)[44]认为“数字融合”是采用数字技术将以前截然不同的产品结合在一起。周振华(2003)[45]研究认为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基础上逐渐融合发展。之后的研究逐渐拓展到了其他产业的技术之间的融合,如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李丫丫和赵玉林,2016;刘晓等,2021)[49、6]、食品制造与生物医药(Curran,2013;Bornkessel,2016)[47、36]等。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间技术融合内涵的界定。Hacklin(2008)[8]认为产业间技术融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技术变革,技术融合是指知识融合(knowledge convergence)向技术创新的转变,促进行业间知识溢出形成的新的技术组合。Curran & Leker(2011)[61]认为产业间技术融合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Kim et al.(2015)[38]等人认为通过现有技术重新组合成为具有新功能或提高效率的新技术,实现产业间技术融合。苗红等(2018)[53]认为技术融合过程是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创造新发明的过程,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产业领域之间的知识流动。

本文综合以上有关产业间技术融合概念的研究,进一步界定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内涵与外延。

2.2 产业间技术融合分类

梳理相关文献研究可知,产业间技术融合分类主要有三种,这三种分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梳理了产业间技术融合的类型。

2.2.1 改进型技术融合与整合型技术融合

基于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可以分为改进型技术融合与整合型技术融合两种形式。改进型技术融合方式指某产业的技术创新扩散到其他产业,并对相关产业的原有技术进行改造,使得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于刃刚和李玉红,2003)[24]。如计算机芯片速度的提高带动了自动控制产业、通信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智能汽车在传统汽车技术的基础之上,融合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增加了自动驾驶(李平和杨凤鲜,2014;Song et al.,2017)[145-146]。整合型技术融合方式,指某产业的技术创新扩散到相关产业,通过与这些相关产业的原有技术相融合而产生了新技术,该新技术区别于并替代了原有的传统技术。如传统的机械技术与新兴的微电子技术融合而形成的电脑数控机床、工业用机器人,触感交互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等的融合推动了触感再现技术发展(宋昱晓和苗红,2017)[147]。

2.2.2 替代性技术融合与互补性技术融合

基于技术互补性、替代性两个维度,可以将产业间技术融合分为替代性技术融合与互补性技术融合。当一项技术能替代另一项技术时即发生了替代性融合,当两种技术共同使用比各自单独使用更好时即为互补性融合(Greenstein &Khanna,1997)[12]。基于外来技术与产业中已有技术范式的关系,Stieglitz(2002)[15]划分出技术替代性融合与技术互补性融合两种类型。相类似的研究中,王媛等(2020)[67]将外来技术与现有技术具有相似属性,并淘汰企业中已有技术的情况定义为替代性融合。将互补性技术融合定义为原本各自独立的技术在同一路径下通过重组创造逐步融为一体的过程,作者认为互补性技术融合更强调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

第 3 章 产业间技术融合理论分析...................................... 39

3.1 产业间技术融合理论框架.......................................... 39

3.1.1 理论要点阐述....................................... 40

3.1.2 变量关系描述............................... 43

第 4 章 技术交易投入影响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实证检验................................... 60

4.1 实证设计与数据说明............................. 60

4.1.1 实证模型设定.......................................... 60

4.1.2 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 61

第 5 章 组织方式影响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实证检验............................ 75

5.1 组织形式选择影响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实证检验............................ 75

5.1.1 组织形式选择................................... 75

5.1.2 实证模型设定................................... 77

第 5 章 组织方式影响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实证检验

5.1 组织形式选择影响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实证检验

5.1.1 组织形式选择

第 3 章中提出中间性组织是降低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的重要制度安排。那么,企业作为产业间技术融合的主体,实践中其组织形式现状如何?以下着重分析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生物农业产业、航空装备产业中上市企业样本的组织形式现状。组织形式主要指企业、市场和中间性组织三种形式。本文认为样本中的这些上市企业都是置身于市场中的经济组织,主要的区别在于是依靠企业内部进行技术交易,还是参与中间性组织进行技术交易。本文将上市企业参与中间性组织治理视为其组织方式创新的重要依据,据此,若上市企业通过参与中间性组织进行技术交易即视为实现组织方式创新。

为了分析样本企业属于企业内部治理,还是中间性组织治理,本文尝试结合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借助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patsnap),针对每一家样本企业所申请的专利进行检索,若某上市企业所申请的专利,由自身与别的产业的企业共同申请,或者与别的产业的企业所合资的控股企业所申请,则认为该上市企业在获取技术过程中参与了中间性组织。若某上市企业所申请的专利是由自身企业与自身企业的子公司(非跨产业合资子公司),或者是自身的研发中心共同申请则认为是企业自身内部进行技术交易。第二,通过检索上市企业年报所公布的信息以及新闻报道、媒体所披露的企业情况来判断,比如企业之间跨产业签订的战略协议、成立跨产业联盟等等情况。从上述两条基本原则出发,本文将样本企业逐一进行辨别,最终将样本区分为企业内部技术交易型和参与中间性组织的技术交易型两大类。例如,通过智慧芽专利搜索筛选上市企业中的专利申请人信息,并且查看相应的上市企业年报可知,在航空装备产业中,航天电器①其专利申请人均是自身子公司,其中,子公司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涉及跨产业合作研发,作为共同专利申请(专利权)人一起持有CN110739556B(一种具有快速锁线结构的连接器)、CN110534940B(一种具有温控装置的大电流连接器)等 10 余种专利的专利权。依据这种跨行业共同研发并且共同持有专利的行为,本文将航天电器认定为参与中间性组织交易型。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 6 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1 研究结论

产业间技术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已成为促进产业间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技术交易,全文构建了产业间技术融合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技术交易、组织方式与产业间技术融合三者关系。全文探究了技术交易投入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影响。基于吸收能力理论,研究了“技术交易投入—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三者关系,论证了增加技术交易投入通过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进而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机制。进一步还从组织形式与组织效率两个视角探究了组织方式对技术交易的影响,以及组织方式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影响。结合数理模型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三条研究结论。

第一,增加技术交易投入有助于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增加技术交易投入能够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进而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该结论较为系统地描述了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提升的内在机制。首先,增加技术交易投入有助于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该研究结论从技术交易角度拓展了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有助于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在此结论中以产业间技术融合所形成的融合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来构建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指标,为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指标测算提供了新的思路。总之,不同于已有文献侧重于技术研发与技术融合关系的探讨,本文聚焦于技术交易对于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交易投入是影响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阐明了产业间技术融合过程中技术交易的重要作用,为产业间技术融合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中间性组织是促进技术交易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重要组织形式。从组织形式视角提出构建产业间技术专利联盟这一中间性组织形式,将有助于降低技术交易的交易成本,促进技术交易进而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进一步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组织方式创新对技术交易投入与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技术交易、参与中间性组织进行技术交易两种情况下,参与中间性组织进行技术交易将有助于提升技术交易投入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影响。通过组织方式创新利用中间性组织形式,更能发挥技术交易投入对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