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球迷群体的身份认同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24 20:01:47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媒体学论文,本文选取在我国分布广泛的篮球迷群作为研究样本,深入虎扑、直播吧、腾讯体育社区、微博等媒体平台,观察球迷的日常媒介实践,通过对 15 位受访者细致的访谈交流,旨在最真实还原他们的身份建构和认同过程。


第一章  球迷群体概述


第一节 球迷群体的形成

“球迷”这个概念在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想要较为准确的界定它,我们不妨先从“迷”的概念入手。《辞海》中对迷的释义是痴迷于某种偏爱事物的人;英国学者希尔斯认为:“迷是投入度和专注度很高的群体,分为影视迷、流行乐迷、科幻迷、娱乐迷等,对于自己着迷对象的任何细节都如数家珍,可以做到在任意时间脱口而出、引用无碍。”②传播学者麦奎尔在其出版的专著《受众分析》一书中讲到:“迷总会过度关注那些吸引着他们的事物,并伴随着一些附加的行为模式,在言谈举止中显露出来,他们通常以群体的形式活动,积极主动的进行媒介互动。”①从上述论断可以看出:西方学界认为球迷的本质是“fans”,即一个对体育运动及相关著名人物有着极度迷恋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以此推论,本文的研究对象篮球迷可以定义为:沉迷于观看篮球比赛和参与篮球运动的爱好者,或极度迷恋或追随篮球明星的人。

“球迷”群体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典型的亚文化群体,其出现和兴起背后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球迷文化使人们心理层面的需求得以满足。需要是个体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实践行为的基本动力。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两类:低级性的基础性需要和高级性的心理性需要。当低级需要得到完全性的保障之后,人会主动寻求高层次的心理性需要。近些年来,人们在物质生活层面的基础性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对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心理性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在社会转型期间,快速的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不断增强,所面对的社会压力空前倍增。而球迷文化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娱乐需求,也为压力的排解也提供了合适的渠道。一场精彩的球赛能使球迷在视觉感官上收获刺激、心理上产生愉悦;观看比赛之余也可以舒缓心情,释放学习或工作上的压力。


第二节 球迷群体的分类

笔者纵观各类涉及球迷的文献,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球迷群体的分类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作家荒原将球迷分为三种类型:1、宣泄型,他们来到赛场的目的主要是发泄压力、寻求刺激。2、欣赏型,他们是客观理性的观众,出于欣赏比赛的目的。3、义务型,他们定期到赛场为支持的球队加油,而且是一种常态化行为。①美国学者以对体育运动的投入程度为基准,将球迷分为迷恋者、迷狂者、越轨者。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季依照球迷距离赛场的远近,将球迷划分为一二三线助威者。“第一线助威者”经常在现场观看球赛,对体育赛事兴趣浓厚;“第二线助威者”更倾向于选择广播、电视等媒介渠道来观看球赛;“第三线助威者”与上述两种助威者都不同,他们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捕捉体育新闻讯息,只将其视作闲暇生活的谈资。学者钟丽萍分析了球迷群体形成的原因和其呈现出的不同行为特征,将球迷分为临时型球迷、地方型球迷、忠诚型球迷、狂热型球迷和越轨型球迷五种类型。②李妙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篮球球迷文化研究》中将球迷分为四种类型:追星球迷、技术球迷、乐群球迷和荣耀球迷。

笔者则出于本文所研究问题的考虑,将球迷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别。

1、求知型。这类球迷的主要动机是获取比赛结果,一般只关注赛事的结果,通过新闻简讯进行简单了解,并不会过多的投入。

2、审美型。这类球迷将竞技体育当作艺术品来鉴赏,一般关注时间周期较长,会对比赛过程进行技战术分析,在业余时间运动时模仿运动员的动作。

3、娱乐型。此类球迷一般是出于娱乐、消遣的目的,消磨时间,度过自己的空闲时光,将看球当作自己工作、学习之余的一种解压的方式。

4、求同型。这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他们加入球迷这个群体,是为了寻求一定的心理归属感和他人的认同感。例如受访者 4 谈到:“小学同学圈子,大家都在谈论姚明、科比、詹姆斯,自己因为也打篮球,不自觉地关注起来,球迷文化让我觉得寻求到了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受访者 8 表示;“球迷文化能够让一个热爱体育的人找到一群热爱体育的人,彼此之间共同分享看球的乐趣,有共鸣,有分歧,享受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

5、发泄型。这种球迷非常痴迷竞技体育带来的热烈氛围,也喜欢追求激烈竞争带来的刺激感,有时会产生极端狂热情绪,在网络媒介中成为一名“网络喷子”,变成网络暴力的发起者,甚至触发一些线下的越轨行为。


第二章 新媒体平台球迷群体的身份认同建


第一节 反思自我与参照他人:媒介使用中的自我认同

与现实社会中的球迷群体一样,新媒体平台下的球迷群体同样存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作为一个球迷个体,需要通过具体的媒介平台寻找自己的身份角色定位,并重新定义和认识自我。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指出:自我认同可以通过反思自我和参照他人两种方式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个体层面的认同主要回答的是“我是谁、我有何特点”等问题,是对自我的一种充分肯定,但个体认同不仅停留在“自我思考与表达”的阶段,还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一步加深这种“肯定”。借鉴这一观点,每个球迷个体也可以通过自我确定、与其他球迷的互动的方式,形成对自身的确认感和认同感。久而久之,个人的媒介实践行为逐渐发展成一定的使用习惯,认同的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自我认同的建构得以完成。笔者将从意义赋予、文本生产和他者评价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球迷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建构自我身份认同。

一、意义赋予:对偶像崇拜投射理想化自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的研究中提出了“投射”的概念,他认为投射是一个人将自己内心美好的理想、正面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向外释放的过程。①球迷个体在寻求实现自我认同时,首先便要经历投射这一环节,而投射的客体就是他们崇拜的球星。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所产生的海量信息,使得媒介对球星形象的塑造变得更加立体可感,球迷的关注视角不再局限于球星的赛场表现,他们的个人生活和言行举止也成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球迷对球星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的认同,球星的个人品质、追逐梦想和事业的传奇经历让球迷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榜样和奋斗的动力。

人们往往会对和自己有相似性的人产生认同感。许多球星成名之前也是十分普通的人,甚至生活状况非常窘迫,出生于贫民窟。他们通过刻苦的训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被媒体奉为励志的教科书。这里不得不提到篮球明星吉尔伯特·阿里纳斯,许多球迷对他那支阿迪达斯代言广告仍记忆犹新。广告中他个人单独出镜,以自述独白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也许你们很难想象,我进入 NBA 联盟的前 40 场比赛,没有获得哪怕一分钟的上场时间。教练和管理层都认为我没有能力适应 NBA 的对抗节奏,就像我的球衣号码 0 号一样,毫无用处。


第二节 边界、意识、对话:媒介使用中的群体认同

如果说自我认同回答的是“我是谁,我有何特点”的问题,那么群体认同则需要回答“我们是谁,我们缘何走到一起”的问题。自我认同更多的是展示自身的独特性,而群体认同更多的是要体现同一性,即个人确认群体内部的他者与自我的共同特性。1978 年,社会心理学家塔菲尔等人提出了集体认同理论,并在 1982 年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他将集体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意识到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①并将群体认同分为三个具体维度:“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个人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群体类别是一个人产生自我归属感的重要前提,集体认同的过程是指个体通过积极的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群体认同感得以建立的过程。群内成员从此获得了自己的群体身份,在群体内部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满足感,群体认同也不断被强化。本节主要借鉴这一理论框架,来分析球迷群体在新媒体媒介环境下的群体认同的建构与维系问题。首先,球迷群体通过积极的分类和比较,来确立和体现出群体差异性;接着,通过群内意见领袖的引导,有序进行群内的交流与互动,产生群体归属感,并在群体仪式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群体偏好建立;最后,通过与其他圈层的交流与对抗,对外群体的偏见形成,群体认同得以最终建立。

高校毕业论文参考


第三章 新媒体平台球迷群体身份认同的效应分析 ...........................5

第一节  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扩展交际圈 ....................52

一、线上社交 .....................52

二、线下社交 ...........................53

第四章 基于新媒体平台球迷群体身份认同的反思与启示 ...................61

第一节  身份认同建构暴露的问题 ..........................61

一、信息茧房,限制个人知识积累 ..................................61

二、网络暴力、污名化现象充斥媒介环境 ......................64

语 ................72


第四章  基于新媒体平台球迷群体身份认同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身份认同建构暴露的问题

一、信息茧房,限制个人知识积累

2006 年,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首次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他认为在社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大众对自身的信息需求并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是在选择性接触心理的作用下,只关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信息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将自己禁锢在了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①社交媒体时代的兴起,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和受众主体权力的上升,使得“信息茧房”效应进一步被加强。

新媒体时代给球迷群体带来的是双面效应:球迷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被拓宽,选择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也有了更加专业的互动交流平台。但内容选择的主动性并不意味着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指数型信息增长带来的信息过载常常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为了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球迷们会固定活跃于一到两个媒介平台。而这类平台几乎都是同样一种信息传播模式:基于用户的个人兴趣进行的信息化推送服务:即通过收集用户的偏好,推荐可能吸引其注意力的有关内容。这种算法推荐机制通过监控用户的浏览记录,对相关浏览数据进行计算,然后自动为用户设置议程。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用户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在种类、题材等方面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例如虎扑或直播吧这类球迷群体日常活跃的社区,本来提供的就是垂直资讯类服务,球迷们接受到的信息内容已经相对受限,再加上这类平台的新闻界面都设有推荐栏,球迷们在长时间浏览过程中就形成了一定的用户习惯,他们每次的点击行为实质上就是在强化推荐系统中的个人标签。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球迷同样可以将这些帖子打上标签,系统也会进行记录,在下次推荐时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内容,这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一道“信息隔离墙”,大量的异质化信息被自动排除在外。有的球迷可能长期关注一个球队或一个领域的相关信息,系统就会反复地进行推荐,长此以往之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接收到的信息领域也会愈发的狭窄。笔者统计了 15 名受访球迷日常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包括媒介平台类型、使用时长等,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高校毕业论文怎么写


结语

新媒体的高共享度和高互动性使许多传统意义上的迷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球迷文化在这一媒介环境下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前景,球迷的个人身份和群体身份也得到了完全意义上的重塑。因此,对球迷群体在新媒体视域下展开身份认同维度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选取在我国分布广泛的篮球迷群作为研究样本,深入虎扑、直播吧、腾讯体育社区、微博等媒体平台,观察球迷的日常媒介实践,通过对 15 位受访者细致的访谈交流,旨在最真实还原他们的身份建构和认同过程。研究发现:球迷群体的身份认同可以概括为个体层面的自我认同和集体层面的群体认同。对球星的偶像式崇拜、积极的媒介文本生产、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是自我认同的主要构建方式。球星的个人品行、赛场表现、完美身材是球迷产生认同感的主要原因,球会迷采用原始文本加工和二次文本创作的形式来表达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他人的评价也对球迷的自我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人的积极反馈与互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球迷的自我认同过程。借鉴学者塔菲尔的研究框架,球迷群体同样可以通过划分群体边界、形成内群体偏爱、固化外群体偏见的方式来实现群体认同。球迷内部的专有术语、社区平台严格的等级体系是球迷群体划分外群体的主要标准,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下的媒介实践加深了球迷对自己所处群体的认可,并形成了逐渐凝固的圈层。而球迷群体与其他亚文化群体的交流与对抗也是表达群体认同的方式,在与动漫圈的互动中显现出了融合的趋势,而在与饭圈的互动中则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与对抗。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