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协调农村城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2-08-08 10:25:03 论文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探讨协调农村城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管理学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代写医学论文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协调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使城镇建设的规模、人口、用地、产业结构、资源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开发强度等,都不能突破水、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的最大承载能力。同时,要加强相关“软件”建设,建立健全环保制度,大力营造生态文明,在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构建和谐城镇、和谐社会。一、科学规划,切合实际地推进农村城镇化资料显示,重视发展小城镇是国外发达国家快速协调发展的基本秘诀,也是代写医学职称论文我国一些较发达地区迅速崛起的成功因素之一。通过审视西方国家小城镇建设的历程和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建设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国外,小城镇之所以获得稳步发展,与其选择比较符合本地实际并能发挥优势的发展道路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一些地区在规划时也注重结合自身实际,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一些发达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专业特色小城镇,如珠三角地区的“专业镇”、山东的“特色城镇”、浙江的“块状经济”等。科学的规划不仅有利于城镇建设发展,也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确保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一是城镇建设规模符合当地区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代写医学硕士论文。从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角度看,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必须要着眼地区整体情况和整体利益,必须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要从地区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城镇规模合理化规划。要打破传统城镇以小而全为主的发展模式,明确城市化和城镇空间布局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和策略。特别是有的地区在综合实力不强的情况下,不能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区位特征等来选择发展方向,合理控制城镇城区规模,注重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发挥中心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城镇建设与社会经济保持协调发展步伐。二是优化城镇建设规划。生态城镇的建设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布局。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特点,强调环境规划,通过合理规划,改善资源利用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创造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城镇空间。(l)应当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指导城镇建设,针对城镇自身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规划措施;(2)应当坚持污染防代写医学发表论文治与环境保护并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3)应当遵循“居民进区,工业进园”的原则,结合各自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容量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分区;(4)搞好城镇的环境容量分析,统筹考虑城镇的发展布局,合理安排城镇的各项功能用地,规划好城镇环境发展的框架,使城镇环境发展规模与其环境容量相适应。以长兴县为例,结合生态适应性评价,进行空间发展规划布局,明确了“一核三组团”空间发展架构,基本形成了以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体系。从实践看,定位比较准确,发展比较顺利。,三是合理布局城镇产业结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模式,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系统向着良性的方向演化,以最大的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①长兴县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划标准,制定了《长兴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全县划分成不同生态环境功能区,明确了各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与产业准入基本要求。因此,要着眼长远建设和环境保护,针对本地特点,对原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通过“产业进园”等方式,加强污水、废水、废气的集中治理。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开发区、科技园区的建设,从选址、定位和相关配套建设上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同时,在产业引进时注重有所选择,尽量避免引入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杜绝污染转移的发生。要大力发展城镇环保产业,推广节能降耗、废弃物利用等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倡导清洁消费,发展清洁交通。二、加大投入,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城镇建设中常常被视为基础性的生命线工程,是城市环境舒适的物质载体。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受资金的制约和认识上限制,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重地上、轻地下,重景观、轻治污,重市区、轻郊区,污水和垃圾的收集、排放和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长期缺乏。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迫切需要。一是加强给排水系统建设。我国城镇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矛盾已很突出,城镇的快速发展必然加剧这一矛盾,甚至反过来构成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的水处理行业存在着“重处理,轻排放”的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但配套的排水管网却没有跟上,结果导致污水处理厂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甚至有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成了摆设。城市水环境的保护不仅取决于污水治理,还取决于污水排放。因此,在重视污水处理的同时,也要重视污水排放管网的建设,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排水管网的建设同步进行。二是加强工业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使城镇工业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剧增,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工业废弃物、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对这些固体废弃物和垃圾的处理,己经成为各地政府棘手的难题。实践中,长兴县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7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因此,在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加强废弃物最大限度回收利用的同时,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特别是具有危险性质的有毒废弃物,要建立专门的回收处理系统和设施,建设危险废弃物焚烧厂、处理工厂或安全填埋场等,进行统一集中科学处理。对于城镇生活垃圾,可以进行填埋、焚烧、堆肥等方式进行处理,在相关设施建设上要充分考虑选址、城镇容量和处理能力,以及处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是加强城镇交通设施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车辆的拥有量急剧上升,汽车数量的增加,增加了城镇交通的压力,并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汽车尾气中含NO、CO、Pb等有害物质;另一方面是汽车的噪声污染,在喧嚣的都市中,汽车噪声是城市的一大噪声源。因此,要积极建设生态交通体系。(l)加强城镇道路规划,将道路空间布局与环境保护同步考虑,尽量过境公路与城镇道路分开,避免出现道路拥堵问题。(2)提高道路建设质量,减少道路扬尘问题。(3)建立合理的城镇交通系统,加大公共交通投入。(4)推广使用小排量、环保型和新能源等新车种,减少尾气污染。(5)加强生态隔离带和道路两侧绿化,充分发挥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四是加强城镇绿化建设。城镇绿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园林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能起到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空气的流通等作用,能为居民创造舒适的城市小气候。以2007年为例,长兴县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52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37.8%、42.8%和n.3平方米。加强城镇绿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点线面结合,合理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2)重视防护林绿地建设,发挥涵养城镇水土、防止风沙、隔离污染等作用。(3)加强平面绿化的同时,注重多层次、立体化绿化,并在植物选择上突出季节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特点,提高城镇绿化成效。(4)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发展园林绿化。(5)加强城镇外围和城郊农村生态农业、风景林地、交通走廊隔离绿带、林网化农田等建设,形成绿色敞开空间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协调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有效保证城镇良好的人居环境。三、建章立制,健全多重监督和治理机制在协调农村城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政府始终发挥重要作用。从理论上讲,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维护属于经济生活中的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职责。①从实践看,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必须建立在规范制度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其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作用,同时,注重调动群众监督和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制定和落实相关制度措施,以法律手段逐步建立农村城镇环保体系。以法律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具有强制性、稳定性的特点。长兴县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实施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废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深入开展水、大气等环。境治理。因此,要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与法规,进行环境治理法律手段的优化。(l)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若干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为基础、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相配合、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2)协调法律条款,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法律、法规之间及条款之间的冲突,既不留“真空”地带,又要避免过多的交叉重叠。(3)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发挥政府管理职能,以行政手段加大环境管理力度。行政手段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广泛运用,对城镇建设中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行政手段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如治理机构不够健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必须把城镇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监督治理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环境保护监督治理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健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责任制,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努力形成城镇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合力。三是建立收费、补贴等模式,以经济手段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干预。从国际经验看,以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具有投入少、成本低、效率高的显著优点。实践证明,运用一些综合性的环境经济手段特点是税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可以减少复杂的行政监控措施及其行政费用。①但就国内而言,以经济手段管理环境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经济手段管理环境、治理环境将得到逐步运用和推广。(1)建立收费模式。具体包括:根据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质量收取排污费、对在生产和消费中有污染后果的产品收取产品费、根据污染物处理收取用户费、对环境管理对象收取管理费,以及针对产品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而收取差别税等。(2)建立补贴手段。包括政府提供资助,帮助污染者采取措施降低污染水平;以低利率提供贷款减轻和治理污染:通过税收减免,优待采取防污措施的经济活动者。(3)建立市场。具体有排污权交易、价格干预和责任保险。四是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全民监督、全民参与推动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管理不以仅仅依靠政府行为,必须得到公众的响应和支持。强调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管理,就是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参与环境管理的决策、实施和监督。(l)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意识。通过宣传、政务公开、信息通畅,增强公众对环境建设与管理的认知、理解、支持,使公众真正关注环境建设,并最大程度的参与。(2)健全公众参与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在完善和落实己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众参与的渠道和形式,并使新的参与方式制度化。(3)加大社会信息的开放,从技术层面保障公众参与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政务公开等形式,让公众了解政府决策、决定的事实依据、形成过程、基本目标、预期成本和效益等情况,便于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4)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可以通过重大事项公示、公开听证、社会民意反映、公众接待日、热线电话度、信访等形式,有效保证公众参与环境建设与管理的顺畅。(5)完善公众监督机制。除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决策执行,提高环境建设与管理过程的透明度,确保公众参与不流于形式。四、加强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根本问题在于人,人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中最重要的因素。从小城镇情况看,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城镇化的速度较快,大量农村进入城镇后,思想意识并未因此而城镇化,大部分仍停留在原来的农民意识状态,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作用以及自身行为如何适应城镇生态环境要求认识不足。因此,必须加大教育、宣传和行为引导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环境保护意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从一定程度上讲,解决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环保宣传教育。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环境保护的最终效果。因此,我们应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加大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因特网、宣传橱窗、标语、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传播和普及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境保护、自觉参与环境美化的强大舆论。同时,要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唤醒人们的生态危机感和环境道德意识,地球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后代人,当代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满足的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以满足其利益的机会,不能由于当代人的自私和对环境资源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而使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断,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二是加强行为引导,培养环保自觉。提高居民环保行为的自觉性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行为引导:(l)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使人们的环境行为有法可依,强制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做,并加强执法,通过惩罚破坏环境的行为,奖赏保护环境的行为,从而逐渐塑造全民环保行为。(2)运用各种提示技术,包括文字、图示或声音等,让人们对已知道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行为加以注意。有关部门在设立各种环保提示栏或宣传广告词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的这些研究成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建立社会奖惩机制,即通过对行为之后施以奖惩。根据人们行为的意义、作用、性质、影响力的大小对各种行为作出及时反馈,扬善惩恶,从而提高环保行为的发生率,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率。三是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态理念和日常行为,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坚持“尊重历史、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的原则,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l)保护和继承生态文化遗产,吸收国内外生态文化精髓,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文化。(2)培育居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把建设生态家园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社区的文化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生态建设广泛组织各类健康有益的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制定居民公约,倡导和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3)积极开展有特色的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建设文化中心,要经常组织“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等活动,并通过出板报、发放宣传单、文娱表演等形式进行生态文化宣传,努力将居民的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五、创新方法,引入先进理念和运用科技手段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战略工程。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走出“污染—治理—再染污”的怪圈,摒弃以治理为主的传统思维,树立先进理念,引入科技手段,走防治并举、美化环境、建生态城镇的创新发展之路。一是建立城镇环保指标体系。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标准(见图5一2),制定城镇环境保护目标,积极创建“环境优美城镇”的环境保护指标。以福建省环保局2002年制定的目标为例,要求到2005年,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主要水系的国控、省控断面90%达到或优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按功能分区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城镇污水处理率4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10%的建制镇具有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人均绿地面积8扩;森林覆盖率61%;自然保护区和特殊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10%等等。借鉴福建省的经验,各地区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环保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优美城镇”的环保指标体系,比如可以对公众满意度、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城镇噪声、烟尘控制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环境管理水平、环境基础设施情况等作出数字化要求。通过指标体系建设,增加政府和公众对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视,并有所参照地推动“环境优美城镇”建设。二是创建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城镇居民聚居环境的生态措施选择,应是在满足城镇地方特点、人口结构、经济水平、发展条件限定下所作出的最佳技术选择,对场地设计、建造过程、能源选择、居住形态、户型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①创建生态化的人居环境,要做到以下三点:在规划上,要符合地方特点和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强化地域人文精神;在建筑上,要注重科学规划和节约,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尽量采取节能设计和建设;在配套上,要以优质、高水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塑造环境品质,提升人居生活环境,如建设休闲广场、市民公园等。此外,在生态绿地建设、生活区绿化、道路美化等方面,注重合理布局,建立良性循环系统,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三是大力推行环境无害化技术。新形势下,引入创新技术是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因此,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和大力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走科技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尤其要推动冶炼、开采、纺织、造纸、电镀等高污染企业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排放。要围绕主导产业,聚集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共生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高效型、生产环保型的生态工业园区,通过优化配置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企业共生组合。提高城镇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水平,农业为工业可提供原料,工业企业产生的废物经过加工处理返回到农业,从而形成工农业相互促进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改变城镇生活污染和生产的高能低效污染严重、防污治污手段落后的局面,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四是注重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农村煤气、天然气普及率还比较低,有的地方仍以燃煤、烧柴为主,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既造成环境污染,又破坏生态环境。农村城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对能源消费结构也产生了根本性转变。当前,能源紧张、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成为一大趋势。要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如太阳灶技术、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太阳能温室技术、太阳能照明技术等。特别是太阳能热利用是目前推广应用最普遍的技术之一。建设部制定的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包括实施“中国住宅阳光计划”,扩大太阳能技术在住宅节能改造中的应用。要根据地域特点,积极开发和利用沼气、地热、风能等新能源,在交通工具上鼓励使用油电混合动力、纯电动力汽车,通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变能源消耗结构,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若您对管理学毕业论文有所需求,请到管理学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dxglx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