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论文《案例教学法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1-12-15 10:11:23 论文编辑:硕士论文代写

 

 
 
[摘 要]案例教学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以来,已经在MBA教育中备受关注。本文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案例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本科教育;应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经过多人的继承、发扬和不断完善,192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开始正式推行案例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被引进我国以来,已经在部分高等学校的MBA教育中备受关注,但在本科教育中应用还不十分普遍,甚至有学者认为本科生在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推行案例教学。事实上,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本身所具备的应用性、创新性等特点,单靠纯理论教学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对于理论的深度有更高要求,培养的是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和教师,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实践导向,一般以培养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工商管理活动的通才为目标。可见,对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打好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来处理在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多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都要穿插一些实例,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通过案例的组织、讨论和练习可以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殊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干中学”使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内容化为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逻辑推理与学生的真正要求不能完全等同。为此,我们于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对我院2001级、2002级和2003级学生对案例教学认识的差异程度进行了一次全面问卷调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26份,收回有效问卷696份,有效回收率为84.26%。调查发现有95.54%的学生认为实施案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的,82.51%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会产生很大或一些影响。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各年级学生对案例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无明显差异。因此,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案例教学方式。
 
二、 案例教学效果及其原因的分析
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解决日常管理问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案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效果还不能令学生十分满意。据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何志毅教授对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4%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感到满意,76%的学生感到不够满意。据我们问卷统计也发现:有39.05%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感到满意,57.41%的学生感到不够满意。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案例的原因一般认为案例教学单纯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不少人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经费上的投入极其有限。现有的案例主要来自公开发行的书籍和资料,有的就直接引用国外企业资料。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国外案例是很难引人进入情景的,尤其是国外中小型的本地化企业案例,学生既不了解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也无从查找企业的相关资料,分析起来常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难以符合教学需要。由于教师缺乏财力、时间进行大量的调查和案例编写工作,加之又不计工作量,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客观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推广。据北京大学案例中心测算,一个优秀案例的成本至少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清华大学案例中心向全国招标的付费标准是平均1000元/千字;哈佛商学院,平均每名主讲教师有一名研究人员配合工作,包括案例的收集、调查和编写,并且定期出版案例集供教师选用和交流等。而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因而选材恰当、目的明确、针对我国企业管理现状而编写的案例寥寥无几。
(二)学生的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照搬书本,学生还不太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常出现“冷场”,不能较好地表达观点,不能听取他人意见等等,使案例教学的效果不能充分体现。(三)师资的原因一个好的老师不但要对管理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或感性认识,比如经常下企业做调研和咨询等。但是,由于我们的老师多年来习惯于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模式,要真正适应案例教学方式还需要时间。国内师资不熟悉案例教学方法从客观上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案例教学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有的研究学者都在摸索中前进,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培训体系;二是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操作经验,对企业运作的理解仍然限于书本知识,因此也很难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在主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动力不足。由于采写的案例不是研究成果,对职称评定帮助不大,教师更愿意花时间去做学术研究和发表论文,而不是参与案例采写。案例教学本身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很多案例并无明确的是非或好坏标准、案例讨论时教师提供给每位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是人人平等、成绩的记录难以准确客观等等,也给案例教学的推广增加了难度。
 
三、完善案例教学体系,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在授课之前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的组织计划,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案例类型、案例来源、布置学生个人阅读并分析案例、小组讨论、案例交流发言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案例讨论地点的安排、案例总结点评等。
(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与教学案例是否适用有很大的关系。好的案例不一定是适用的案例,只有适用的案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适用性。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案例,也是易为学生所接受与认同的案例,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教师能否把握案例,取决于教师对案例涉及的环境背景了解的程度,对案例涉及的领域是否熟悉,对案例涉及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经验。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案例,主要看案例是否有令人感兴趣的情节,案例引发的问题是否是学生所关心的。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上的问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使用的案例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描述的问题是他们身边曾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是他们经常遇到或可能遇到的管理问题,只有具备如此特征的案例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各种真实生活情景产生移情作用,并予以接受和认同。此外,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切合度也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雷诺兹根据案例资料维度、分析方法、价值维度等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将案例分为七种类型(见表1)。
 
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学的目标、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刚离开中学校门不久,既无实际管理经验,知识面又很窄浅,给他们提供综合难度大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应先使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如Ⅰ、Ⅱ类为主,少量Ⅲ类)予以启蒙,引领入门后,到大二、大三、大四选用案例可由Ⅲ~Ⅶ类渐增难度。
(三)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根据本科生的具体特点,实行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切不可搞案例教学而丢弃了理论教学,因为学生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那么,理论教学应该为案例教学作准备,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案例教学应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分配以2∶1或者3∶1为宜。
(四)加大案例建设的力度,努力提高案例质量实施案例教学,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案例。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注意积累系列化的案例资料,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进度安排,每章配备1—2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综合性的大案例,在阶段性案例讨论中使用;有内容丰富、篇幅短小的小案例,供平时使用,以加强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在收集案例的过程中,注意以国内案例为主、国外案例为辅。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己尝试编写案例,效果会更好。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一个好的案例必须蕴涵一定的问题,问题要能启发人们思考,问题越能诱人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此外,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不能从书本上得到的,而是通过讨论,互相协作、互相启发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管理案例必定是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和管理理论知识的编写者在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后编写并进行反复修改而成的;此外,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入的讨论。
(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正如一个好的电视节目离不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与其在传统的讲授教学中的作用一样重要。组织者的作用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所要讨论的案例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处理讨论过程中出现冷场、偏题、过激等各种特殊情况,有能力引导和控制局面。今后,要积极派教师参加国内举办的案例教学训练班,到国内知名大学参加案例教学学习,聘请国内教授讲授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培训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六)建立与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由于我国学生长期以来“习于旧日被动的学习习惯,过度仰赖教师的资讯传递”,有一些学生不积极思维,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因此,良好的案例教学必须有对应的激励机制:将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该课程平时成绩挂钩。2003—2004第二学期我们在2001级工商(2)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考试中采用学生平时作业、出勤、案例交流和报告、期末考试的组合方式,平时分占60%,期末考试占40%,把考试溶入到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重视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当然,为避免因此造成的学生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必须在讨论之前让学生明白在案例教学中根本就不存在判断对或错的“标准答案”,成绩的评定取决于学生事前的准备、讨论时的参与及事后的总结。此外,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必须让学生明白:积极参与讨论是让自己的观点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锻炼自身能力的好机会,因为通过参加案例讨论有利于锻炼个人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现实工作中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厉以宁,曹凤岐.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和丕禅.管理学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
[4]关辉.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0.
[5]何志毅.对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林祖华.高等院校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亟待加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7]马建新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