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论文_我国GPD指标设立的诸种状况

发布时间:2011-06-16 15:01:09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我国GPD指标设立的诸种状况


摘要:GDP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即使在进入“后GDP时代”,在没有一种更为优越的核算指标替代

它之前,国民经济核算论文GDP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确立了GDP核算指标。可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甚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GDP指标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都不可取代。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肯定了“GDP万能论”。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具有

两面性,而且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GDP也概莫能外,因此,对于GDP问题,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和辩证的视角来看待,客观的评价它,能动的改造它,有所

取舍的利用它,由此可见,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确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历史的考察,对搞好我国当前的GDP核算工作,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革新

,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改革开放;GDP指标;国民经济核算


    “GDP核算即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实际就是社会增加值(社会总产品的增加值)的核算,或社会最终产值(完全产值)的核算,它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核心内

容和中心环节。”[1]其范围覆盖全社会的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和经济组织类型,可以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目前,

GDP指标在我国已成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指标,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至今二十多年已经过去了,经过不

断地实践与完善,GDP指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然而,众所周之,由于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GDP指标

的缺陷显露无遗,导致“GDP无用论”“GDP罪恶论”等说法甚嚣尘上。鉴于此,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确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深入探析大有必要,这不

但可以澄清人们对GDP指标认识的盲目性,而且对我国统计事业的改革与完善,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确立的背景分析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MPS体系下的国民收入统计,这个指标仅仅反映的是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运输邮电业等部

门的生产成果,不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生产活动成果。此外,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产物,满足我国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是符合我

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核算体系所依托的基础、所研究的对象、所提供服务的要求大为改变。与

此同时,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范围内的各类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提出尖锐的批评,而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端突出体现在国

民收入核算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上,因此,联合国便加快了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与完善。由此可见,“后GDP时代”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的确立


    我国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之下,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确立相对先进的GDP指标已是大势所趋。

(一)世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日臻完善是我国GDP指标确立的必然趋向
如前所述,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国际范围内的人口激增、粮食短缺、能源危机、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十分严重,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可以归因于经济增长

方式和经济评价指标的滞后。因此人们开始考虑:既然二战之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那么什么是发展,如何衡量和测算发展,怎样追求和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问

题。这些问题也成为经济学家们思量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可见,经济核算与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此,1953年,联合国在对一些国家已有的统计成果研究

的基础上,制定和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辅助表》,确立了以国民经济收入、生产、分配和使用过程为基础,以GDP为核心的价值指标来描述本国国民经济

运行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SNA体系。1968年又发表了经过国际专家小组修改的《国民核算体系》一书,并决定用新SNA代替1953年的旧SNA,其中,国内生产总值

是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干指标之一。但是,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SNA体系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又逐渐总结出了196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

:(1)只注重物质财富增长,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的真实情况;(2)只反映产量而不能反映产品类别,更不能反映产品的质量;(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

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4)不能反映一国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代际关系;等等。[2]所以,一些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在经过大量研究之后,对以国内生产

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提出了修正意见。例如,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和诺德豪斯在他们的《增长过时了吗?》一文中提出“经济福利尺度”(MEW)的新概念,想以

此来弥补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的忽略社会福利的缺陷。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联合国在1993年第27届统计委员会上通过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修改方案》,至

此,国民经济核算实现了全球一体化,而GDP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更加稳固。这就为我国取消国民收入核算,确立GDP指标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

景和理论支撑。

(二)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是我国GDP指标确立的主要动
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自此之后,我国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事业等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

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进行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三种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我

国计划从1985年开始引入SNA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指标。随后,党的十四大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

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规模明显扩大,经济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经济运行方式亦多样化,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也日益扩大,而政府部门对市场经济所能采用的行政手

段却在逐步减少,效用也逐步降低,原有的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要从整体上正确把握国民经

济运行态势,满足政府、社会在新机制下对社会经济运行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信息进行掌握的需要,就必须建立区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核算体系的新体系。

这样,努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新版本,对原有的国民收入核算指标进行大改革便显得刻不容缓。此外,正如许宪春教授分析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客观公正地评价国际上的两大核算体系,勇于采用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被实践证明是比较先进的核

算体系。[3]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领域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SNA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中国不能采用,MPS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适

于社会主义国家,正是这种“姓社”“姓资”的思想包袱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引入。所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确立之后,人们逐

渐摒弃了诸如此类的偏颇观念,开始客观公正地评价SNA体系和MPS体系。这样,确立SNA体系的核心指标GDP指标便顺理成章了。

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确立的过程回顾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有优越的国际、国内环境作经济分析巩瑞波“:后GDP时代”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的确立.39.为保障,但是GDP指标的确立并非是一帆风

顺、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以及碍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等因素,

我国的经济核算采用的是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它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核算

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平衡法,由一系列平衡表组成。显而易见,MPS主要反映的是物质产品

的生产、交换和使用,将非物质性生产的服务活动排除在外,这与改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商品经济目标相悖而行,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运

行过程。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开始考虑引入SNA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随后,便致力于研究联合国推荐的《国民帐户体系SNA》(1968),并以第三产业统计

和GDP核算为开端,逐步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方法。在对SNA引入和研究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三大派观点:一是新MPS主体派,认为新

MPS与我国的统计工作和国情更加接近,更有利于统计数据和历史对比,因而主张以MPS为主体来建立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新SNA主体派,认为新SNA更科学,

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更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因而主张以SNA为主体来建立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中国特色”派,这一派

提出建立既不是MPS,又不是SNA的新体系,而是根据中国的特点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全新体系,实质上是主张搞第三类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三种观点似乎各执

一词、相持不下,然而,谁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在经过千淘万滤之后,人们逐渐达成了对SNA体系的认同感。198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

作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要求在全国开展理论研究、方案设计和试点试算等工作,为下一步改革做好准备工作。1985年3月,国

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继续做好国民收入核算的同时,开展第三产业统计工作,并抓紧建

立GDP核算。根据这一通知精神,国家统计局于当年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GDP核算制度,开始进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并逐步取代原有的国民收入核算。这是我国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由旧体系向新体系转换的开始,当然也是GDP指标确立的开始。198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通知要求每

五年进行一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从此,中国建立了定期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制度,这是我国对GDP核算方法的进一步改进。1987年12月,党的十三

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确定我国的公报由发布GDP数据改为发布GNP数据,即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它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取得的

收入,而不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与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本国与国外之间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收入支出

差(称为国外净要素收入)。然而,GNP总量考核指标的弊端很快就在1988年后暴露了出来。1988年我国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减缓,我

国GNP增长率从1988年的11.2%迅速下降到1989年的3.9%和1990年的5%。[4]这些数据也成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重要动因。南方谈话之后,由国家统计局牵头,国

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协作,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试点,于1992年设计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5],其中,对GDP核算

进行了再次修订与完善。1992年秋,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扫除了理论障碍

。在此期间,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纷纷抛弃MPS,转向SNA。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决定取消MPS,在全球范围内采用SNA。更值一提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

和领域的明显扩大,“三资企业”的数目迅猛增加,人们开始认识到:要反映外资企业增长的情况及其贡献,GDP比GNP更加合适。因此,从1992年起,国家统计局

由每年发布GNP数据正式转化为发布GDP数据,这标志着我国正式以GDP核算取代国民收入核算,作为新国民经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0.核算的主要

总量指标。同时,统计局还颁布了季度GDP生产核算方案,这就能更加直观地反映近期国民经济生产发展的趋势,及时地为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1992年8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从当前起编制国内生产总值及使用表等,把新核算体系的基本核算表建

立起来,同时取消了国民收入统计报表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正式由MPS体系转入SNA体系。我国GDP核算在经过了从生产核算到使用核算、从间接推算到

直接计算、从附属指标到核心指标、从年度核算到季度核算等阶段的改革和发展之后,建立起了一个以GDP年度和季度核算为主,国家、省、市、县共同实施的、相

对完善的GDP核算制度。至于此后对GDP核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及绿色GDP、人文GDP等的提出便成后话,在此暂且存而不论。

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确立的意义探析

(一)GDP指标的确立推动了我国经济统计与评价体系的完善,加快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接轨的步伐GDP核算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新国民经济GDP核

算体系有五张基本表式,它们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投入产出GDP核算、资金流量GDP核算、国际收支平衡GDP核算、资产负债GDP核算。这五张基本表构成了相互

联系、互为补充的统一整体,GDP核算起着核心和基础作用,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总控制数,其它都是其延伸和扩展。[6]因而,确立GDP指标,利用各种GDP统计资料,可

以准确反映统计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发展所作的贡献,以及统计产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和不足之处,从而为国家改革统计制度、制定经济计划、改善经济策略提供科

学的决策依据。由此可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指标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说,GDP指标的发展程度代表着整个统计体系的完善程度。因此,改革开放

初期我国确立GDP核算指标是明智之举,它把国民经济核算中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相互衔接起来,共同构成整个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评价因子,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

统计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此外,GDP核算是开展国际比较和地区经济比较的基本前提。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进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它已经成为

世界各国衡量本国经济发展和进行国际比较的共同尺度,国际其他比较项目也大量用到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实际上,GDP指标在县与县、市与市、省与省之间经济

发展的比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要想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拓宽经济开放领域,执行国际统一的经济核算与评价标准必不可少。同时,GDP核算数据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例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往往

根据各国的人均GDP来确定一个国家的会费,决定一个国家所能享受的贷款额,或者确定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的投票权、分配权等。可见GDP指标不但是一国国民经

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而且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筹码。

(二)GDP指标的确立为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GDP核算不但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

心,而且是整个经济形势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它是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结构、速度、效益的代表性指标。确立GDP核算指标之后,可以通过分析GDP核算提

供的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而详细的数据,把工、农、商、服务等产业及社会福利状况全面的综合起来,从宏观或者微观上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

趋势,指引政府通过规划、计划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协调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相反,如果没有GDP核算以及其他核算指标提供的有关生产

、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那么进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

的制定是不可想象的。正如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所言:“GDP和国民收入帐户的其他指标似乎很玄,但它们是20世纪伟大的发明之一。”[“7]GDP像

太空中的卫星能够描述整个大陆的天气情况的完整图像。没有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正因为如此,GDP依据一定

的理论和经济分析巩瑞波“:后GDP时代”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的确立.41.计算公式成为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破解一国国民经济运行总量及其规律的‘经济

密码’。”[8]除此之外,GDP核算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强弱,试想,“如果我们所提供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不准确,存在虚报浮夸等不真

实的因素,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失信于民,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的声誉,也不仅影响到我国统计部门的声誉,而且要影响到政府的声誉。”[9]总之

,GDP指标的确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整个经济、政治、社会运行的进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四、结语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确立了GDP核算指标。
可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甚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GDP指标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都不可取代。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肯定了“GDP万能论”。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且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GDP也概莫能外,因此对于GDP问题,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和辩证的视角来看待,客观的评价

它,能动的改造它,有所取舍的利用它,来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钱伯海.国民经济核算论文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81.
[2]刘庸,韩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调整趋势的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0(3).
[3]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J].统计研究,1999(9).
[4]戴雪梅.科学发展观、GDP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美比较的视角.统计与决策,2010(1).
[5]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N].国家统计局,1992:3.
[6]钱伯海.国民经济核算原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81-182.
[7]杨仲山,何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SNA)修订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
[8]易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GDP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9]许宪春.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J].统计研究,2002(7).责任编校: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