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代写:基于PMC模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评估与优化——以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30 19:18:2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研究认为,未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首先应加快法制化进程并通过探索不同部门联合制定、颁布政策等方式来提升政策效力水平,以便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吸纳充分的正式、非正式资源;第二,未来政策应增强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各类参与主体的动员,主要是要以实际政策措施发挥家庭内部监督、言传身教功能,发挥社会组织社区动员宣教引导功能;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类分类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生活垃圾

垃圾按其不同材料、用途、收集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类别,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固体废物等,不同种类的垃圾产生源头不同,治理流程和治理政策存在差异。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提出,“‘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本文研究对象聚焦到城市生活垃圾,相较于其它垃圾类型,生活垃圾具有产量大、分布广的特点,且更易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同理,一方面,相较于农村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存量、产量、清运与处理量更大,这使得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具有相对更高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政策文件数量更多,赋予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研究更高的可操作性。

二、生活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看。广义上的生活垃圾分类指的是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最终处置的一系列实践过程,具体包含生活垃圾的前端投放、中端收集与运输、末端处理三大环节。其中,前端指的是居民个体或单位按照标准在投放前将垃圾进行分类,并投放至垃圾桶的行为;中端指的是市政部门、有资质的企业等相关单位对投放好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输的行为;末端指的是相关单位对运输到站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别的最终处置的行为。而狭义上的生活垃圾分类则仅包含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范畴,出于保证垃圾分类治理过程系统性的原因,本研究采取垃圾分类的广义定义,故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视作城市生活垃圾投放、收运、处理的整个治理过程的综合。

第二节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评估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政策工具理论

政策工具理论的滥觞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尼达姆最先就“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作出界定,此后政策工具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胡德的《政府工具》、盖伊·彼得斯和冯·尼斯潘主编的《公共政策工具》、萨拉蒙主编的《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等一系列的经典著作之中,对公共政策执行与优化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宏观来看,政策工具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策工具分类研究、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政策工具运用研究与政策工具绩效研究四个维度。其中,政策工具分类研究主的要内容是通过对政策工具内涵与特点的不同理解确定不同分类标准,进而划分政策工具的具体类型;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则旨在分析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在具体政策情境下的适用性,探索政策工具组合方式与选择标准;政策工具的运用研究主要探索不同种类政策工具使用的前提条件与内在规律;政策工具绩效研究则以建立政策工具评价标准,科学评估政策工具实际绩效为主要内容。从与本文联系较为密切的政策工具分类研究来看,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学界存在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多种政策工具划分方法。具体来看,科臣最先对政策工具进行分类,列举了多达64类常用的政策工具。达尔将政策工具划分为规制性工具、非规制性工具两类。在国内与政策工具应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霍莱特与拉梅什根据政策工具强制性程度划分的“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三分类方法与罗斯维尔、泽格维德根据政策工具对政策主体、客体影响的差异性划分的“供给型公举—环境型工具—需求型工具”三分类方法则更为常见。

第二章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PMC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政策文本采集与筛选

本研究采主要通过以下渠道采集政策样本:白鹿智库、北大法宝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政策子库、各地人民政府以及各政府部门门户网站。政策样本采集步骤如下:

首先,以“生活垃圾分类”为关键词,在白鹿智库、北大法宝数据库中检索,检索时段设置为2017年3月(46个垃圾分类重点示范城市确定时间)至2022年3月(撰写日期),剔除此前发布的政策文本,共计得到8000余条政策信息。

第二步,由于46个重点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并不相同(包含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等多个层次),无法在“高级检索”选项中直接点选某行政级别的城市进行筛选,研究通过手动筛选选择发文来源为46个重点城市的政策样本,剔除其他发文来源样本。

第三步是在已有样本政策中进一步剔除针对某单位内部、某类机构、某类场所生活垃圾分类的专门性较强的政策文件,如某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剔除与不在研究范围内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垃圾分类管理的建议》等文件;剔除不以生活垃圾分类为唯一主题的政策文件,如某市《关于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活动工作指引的通知》等文件。

最后,将各渠道的政策进行比对,剔除重复样本,浏览各项政策具体内容后进一步筛选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密切相关的政策文本,总计67项。

第二节 政策样本基本情况

一、政策公文类型

通过对采集到的67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样本进行通篇阅读发现67项样本政策文本长度在2000字到一万余字不等,政策类型全面,主要囊括条例、办法、计划、方案、意见、通告6种政策类型。具体来看,政策样本以方案类文件为主(见表2.2),如“行动方案”“实施方案”,占比达到37.3%。其次是办法类文件,如“考评办法”“管理办法”等,占比为25.3%。再次是条例类文件,占比为17.9%。计划类文件,如“行动计划”“滚动计划”“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等,占比为17.9%。意见类文件包含“指导意见”“实施意见”等形式,占比为11.9%;通告类文件数量最少,仅一项,占比1.4%。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量化评估分析 .................................... 26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PMC指数计算 ................................ 26

一、PMC指数计算方法 .................................. 26

二、PMC指数评级方法 ................................. 26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优化建议 ................................... 36

第一节 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效力 ........................ 36

第二节 拓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受众 ........................................ 36

结语与展望 ......................... 40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效力

从政策样本统计来看,46个垃圾分类重点示范城市中就生活垃圾分类出台相关条例、办法的城市日益增多,但此类政策文件多是以生活垃圾分类乃至垃圾分类为主题颁布的管理办法、管理条例,政策范围宽泛,视角较为宏观。客观来看,鲜少有城市针对垃圾分类三大环节、垃圾分类奖惩标准等重要子命题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整体效力层次偏低。为提升政策整体效力水平,可以通过政策试点等有益形式将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践中执行绩效显著的政策文件纳入法制化进程,形成如商品包装行业、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填埋焚烧行业、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等相关行业法规,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条件、生活习惯与垃圾特性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相关办法,以相关条例等单独立法的形式确定生活垃圾分类奖补、惩戒标准。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为切实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效力层次不足导致的执行阶段“非政策协调”,必须在政策制定阶段进行科学、全面的政策调研,充分汇聚各部门意见,提前交流可能出现的执行困难,最大程度上提升政策科学性、合理性,以便为政策可行性提供保障。同时,可以通过各部门联合颁布,科学设置牵头部门、执行部门、领导小组组长、成员设置等途径,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争取权威资源与制度支持,发挥“齐抓共管”的协同效力。

结语与展望

与日本、欧洲等垃圾分类治理成效显著的国家或地区不同,在我国庞大的治理规模与生活习惯方面长久的路径依赖之下,垃圾分类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长足进展。实践中,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繁杂,本文聚焦于政策支持问题,力图通过对我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示范城市67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进行量化评估与分析,明确现有政策科学完备程度并提出优化建议,借以提升垃圾分类治理绩效。

研究认为,未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首先应加快法制化进程并通过探索不同部门联合制定、颁布政策等方式来提升政策效力水平,以便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吸纳充分的正式、非正式资源;第二,未来政策应增强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各类参与主体的动员,主要是要以实际政策措施发挥家庭内部监督、言传身教功能,发挥社会组织社区动员宣教引导功能;发挥企业组织技术支持,提供硬件支撑功能;第三是通过协调各类政策工具使用,以及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式加强健全现行政策功能;第四是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拓展奖补优惠措施,配备、培养各类人才的方式完善政策保障。

从单纯的废品回收,到粗放式分类收集,再到目前已经覆盖全国范围的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我国的垃圾分类治理已然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过程,未来亦需徐徐图之,久久为功。随着垃圾分类治理进程推进,笔者相信,相关政策会不断优化、相关参与主体会更加多样,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先进技术、理念、优秀人才不会断涌现,“垃圾围城”困境终将消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