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模板代写: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7 18:53:0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笔者认为乡村振兴中本身就有脱贫持续之意,乡村振兴路径也是脱贫可持续的保障,因此寻求推进山东省农村脱贫可持续性的新型治理思路和方法,培育完善山东省农村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动力,也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至2020年底,我国取得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减贫事业的伟大成就,逐步进入统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五年过渡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是党中央对我国反贫困事业的总体部署,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我国减贫事业的终止,未来将长期面对以解决相对贫困为主的持久战,贫困治理工作重点转向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问题。党中央认为处在新发展阶段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步入全面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具有复杂性,治理覆盖范围更具广泛性,处在新发展阶段,凝聚各方力量将新发展理念融入今后的工作中,保证全面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当前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内,农村地区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举措应当尽快落实到位,及时解读新政策,把握贫困治理新趋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将贫困治理工作的制度成果稳步导入乡村振兴的主航道。

新中国改革开放70年来所取得的减贫事业奇迹以及“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规划的有序推进,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由此也迈向了新阶段,相关政策不断倾向于完善乡村的各项建设,助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将长期存在,这意味着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状态和居民之间所存在的收入差距,决定了乡村振兴工作将长期存在。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对农村减贫的战略及相关的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科学研判,逐步优化战略定位。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农业大省,根据山东省的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等资源禀赋,具备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探索工作顺利推进的条件,把可持续性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联系起来,是探索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发展工作的着力点,但当前山东省已脱贫农户存在返贫风险、农村绿色生态减贫力度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处在贫困治理格局变化的战略节点上,如何提升对农村地区返贫风险的关注、提升可持续脱贫的内生动力、推进绿色生态减贫、完善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对于减贫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外学者最早根据收入因素对减贫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相关学者逐渐意识到要多元考虑、综合分析致贫因素,虽然国外对我国特色的扶贫历程和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但对贫困的研究依然有许多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对我们多维度研究减贫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在贫困产生的根源探讨方面,古典经济学家Smith(1776)提出,财富的分配形式是导致贫困问题的根源,市场具有自由调节的机制,财富的分配根据市场竞争下的不同个体进行的行为来确定。①Townsend(1971)率先提出相对贫困理论,并提出了相对收入标准方法和剥夺标准方法去测量相对贫困标准,对于贫困的定义,他认为贫困不只是因为社会中的部分群体缺少基础性物质,更多的是由于社会中的部分人口在资源获取方面的匮乏,如缺乏娱乐休闲、住房以及社会活动等,这导致了这些贫困人口无法达到所处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这种资源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相对剥夺了他们所应该拥有的条件和机会。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1982)认为,贫困不仅是个体自身因食物短缺陷入一种无法满足自身温饱的状态,还包括个体获得食物所有权的缺失,这种权利获取的不足往往是由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相互牵制以及不同阶层权利分配不等所导致的,不管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贫困成因的研究都不能只停留在饥荒的表面,只要不彻底解决人民权利的问题贫困就无法根除。Chamber(1995)开创性地研究了贫困群体无助及孤立的根源,他认为贫困不只是收入水平以及支出水平低,还包括抵御风险能力差、缺乏话语权和具有脆弱性等方面,并将脆弱性定义为暴露于冲击、压力和风险之中的外在方面和孤立无援的内在方面,这都意味着贫困人口缺乏应对和弥补损失的相应手段与能力。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贫困

贫困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因此,人们对贫困概念的界定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而不断变化,针对贫困概念从不同时间、不同机构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贫困理论。

美国学者劳埃德·雷诺兹(Lloyd Reynolds)认为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生活水平收入不足,收入问题是判断居民是否陷入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低下的收入使许多美国家庭没有能够支撑起基本生活的能力,也就无法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这是致使这些家庭陷入贫困的关键。

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所定义的贫困概念综合了许多学者的意见:“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①这时对贫困的定义还是从单一的收入方面着手研究。在2003年,世界银行对于贫困给出了新定义,认为贫困是人们无法用自身能力及资源解决困难的一种生存状态,贫困意味着无法解决基本温饱、医药资源缺乏、失业、无法接触教育机会,丧失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利以及自由,由此可见,福利保障的丢失也会导致贫困。这时,造成贫困这一现象不仅是由于收入不足,还包括教育、健康、住房以及其他公共物品资源的获得等,即使是收入较高,也并不一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教育机会以及其他相关公共服务资源。

贫困的概念界定大致分为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其主要根源是生活中缺乏最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权利而导致。随着认识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于贫困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多维贫困的研究,即在不同的视角下贫困状态的呈现也会有所不同。

2.2理论基础

2.2.1可行能力理论

可行能力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选择自己理想生活的自由,判断一个人是否贫困的标准就是是否拥有这种自由。贫困的本质是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欠缺,在利用可行能力分析方法在分析贫困发生的原因时,应当认清工资收入水平低只是贫困的外在表现,更应该注重的是个人能力的缺失与否。阿马蒂亚·森首次提出了“可行能力贫困”的概念,并详细地论述了可行能力贫困理论。阿马蒂亚·森认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这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①并提出利用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这五种工具性自由来不断提升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政治自由表明自由是发展的主要目的,要让贫困人口能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从政治层面保证贫困人口实质性的自由;经济条件是指主张个人将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利用到市场中,以此从市场活动的参与中获取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条件的提升;社会机会主要是指贫困人口在社会中获得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资源的机会;透明性保证是指保证贫困群体能够在社会竞争的参与中得到公平的对待,保障各项信息公开透明;防护性保障是指一种为贫困群体提供的社会安全保障网,比如通过完善生活、医疗、教育等各项保障制度,一方面可以补充个人参与政治经济的机会,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贫困人口的能动性来削弱自身的剥夺感。阿马蒂亚·森指出,政策的目的不是使福利达到均等化,而是使个人的可行能力得到发展,只有提高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每个人的可行能力一样,才能使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从而消除贫困,这是一种实现国家、地区及个人的价值目标的积极治贫理论,该理论也启示我们在关注收入贫困的同时,也要关注因病、因学等支出型贫困因素。

第3章农村脱贫可持续性研究的必要性分析...................................12

3.1贫困治理工作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的需要.................................12

3.2扶贫的主体对象发生改变的需要.....................................12

第4章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现状..................................15

4.1山东省基本概况............................................15

4.2山东省已取得的脱贫成效...................................16

第5章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21

5.1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21

5.1.1已脱贫农户存在返贫风险...............................21

5.1.2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相对滞后......................................21

第6章增强山东省农村脱贫可持续性的对策建议

6.1提升对农村地区返贫风险的关注

6.1.1健全返贫风险动态监测体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今后随着脱贫长效机制的逐步推动,贫困治理工作需要重点聚焦自身抗风险能力弱、内生动力不足、返贫风险高的群体,为了确保对农村地区已脱贫人口的精准评估,对于返贫风险大的家庭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时阻断因抵御风险能力弱而导致再返贫的状况,山东省需要健全返贫风险动态监测系统。

首先,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对灵活的返贫预警机制,可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已脱贫人口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设立返贫户和边缘户台账,便于识别易返贫群体,及时确定重点返贫风险人群,实现实时监测返贫风险变化,由“事后帮”转变为“贫前防”,返贫预警机制作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能够及时发现返贫风险,防患于未然,今后也应不断健全该机制的完善,以便各级政府能够及时发现返贫风险,提前采取干预行动,推动山东省农村地区贫困治理可持续机制的构建;其次,设立返贫风险响应机制,基于返贫类型与级别的检测,确定相应的干预手段,对非稳定脱贫农户这类重点人群的监测要常抓不懈,对已完成识别的相对贫困人口进行“回头看”,并对具有返贫风险的相对贫困人口进行再筛选与评估,探索防贫保险体系的建立,形成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运作的防贫返贫干预模式,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发力,实现防贫机制与返贫机制的有效衔接,形成上下联动的长效运行模式;针对因病、因学等再次致贫的新增群体,探索再贫困脱贫机制,由相关部门严格把控因风险和意外致贫的困难群体,健全救助补偿机制,必要时给予该群体合理的救助补偿;最后,健全动态评估机制,形成常态化的监测和干预,对系统内已识别出的非稳定脱贫人口进行分类登记与动态管理,通过建立现代化监督体系,如媒体监督、基层监查、地方政府监察等方式,将综合性评估机制融入常态化机制中,健全第三方评估和公众评级,以此提高返贫工作的效率,也便于后续对返贫治理中的相关工作进行动态调整。

结语

2020年我国历史性的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此后,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成为下一步工作开展的关键,当前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与后劲,农村可持续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山东省农村已脱贫地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仍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本文聚焦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从山东省农村地区已脱贫农户返贫问题、公共服务、绿色生态减贫力度、治理主体等四方面总结了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发展现状,对山东省农村脱贫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对农村脱贫可持续性研究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乡村振兴中本身就有脱贫持续之意,乡村振兴路径也是脱贫可持续的保障,因此寻求推进山东省农村脱贫可持续性的新型治理思路和方法,培育完善山东省农村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动力,也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方案,逐步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但当前对脱贫的可持续性问题仍需不断研究,学术界对构建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尚不成熟,后续仍需不断研究及实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