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对济南传统村落朱家峪展开个案研究,对朱家裕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剖析,从而为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为传统村落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时期,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依旧存在着经济收入不高,返贫风险较大的问题。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地区现有资源的优化重组,是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布局中,更加注重乡村旅游的独特作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要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国家推出了大量的政策帮助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经济,2018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形成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批关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高效解决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诉求,采取务实举措促进乡村旅游创新发展[2]。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基于文化产业和融合发展的视野,提出了乡村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并且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发展。2023年发布了《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2024年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发布有助于培育乡村旅游业态,带动全国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的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这标志着乡村旅游组织正式出现在政府层面中[6]。早期的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局限于贵族阶层,而非一般的城市居民。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和发展,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应运而生。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指出,乡村旅游是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并积累了丰厚的成果。Gilbert(1986)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定义,强调了农户提供的食宿服务以及典型的乡村环境,这体现了乡村旅游的一种基本形态[7]。在这个定义中,乡村旅游的场所被限定在农场、牧场等乡村地区,服务内容则包括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条件,使其能够从事各种休闲活动。Arie Reichel(1978)等学者则言简意赅地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乡村地区的旅游,具有乡村地区的特性,并就消费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因素进行测度[8]。此后,Frederick(1993)、Luloff(1994)、Slee(1997)等学者的研究开始着重于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9~11]。意识到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后,学者们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的产品形态,Monty(2003)、Huang(2006)、Rewtrakunphaiboon(2009)分别从乡村休闲农场、民宿、旅游度假等不同角度展开研究[12~14]。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2)将该时期的乡村旅游称之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15]。近年来,学者们更加关注乡村旅游地的社会影响,Baquedano-López P(2013)、Barona(2015)、Gannon(2021)等学者基于社区公平、社区情感、居民旅游感知和参与等不同维度进行调查研究[16~18]。
2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传统村落
对于传统村落,本研究范围划定为概念界定、价值评估、保护机制、活化路径四个部分。
(1)传统村落的概念界定
对于传统村落的概念,不同学者和机构从各自的角度和标准对其进行定义,导致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一般而言,传统村落是指那些有一定历史、文化、建筑和生态价值的村落。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紧密相关。此外,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性、整体性、代表性和稀缺性。传统村落不仅包含了村落的房屋和布局,还包括了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要素。传统村落与古村落、历史村落、文化村落等有重叠之处,但又存在差异。传统村落注重传承文化和保护生活方式,而非仅局限于历史和物质方面[57]。
(2)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
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考虑了历史、文化、建筑、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是保护和恢复价值的基础,也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于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目前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等不同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通过专家意见、文献资料和现场调查等方式,对传统村落的各种价值进行描述和评判,比如申遗评估和历史文化名村评估等。定量分析法主要利用数学模型、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对传统村落的各种价值进行量化和计算,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综合评价法结合了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以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模型法等方式,综合考虑了传统村落各项价值的相对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2.2理论基础
2.2.1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66]。
在乡村旅游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创新和实践:
从国家层面,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政、税收、金融、基础设施,实现对人才的全方位支持,促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67]。
从地方层面,结合各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市场需求等特点,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和路径,推动乡村旅游的多元化、特色化和差异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目的地。
从社区层面,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乡村旅游的参与性、包容性和公平性,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游客层面,注重游客的体验设计、体验价值和体验管理,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情感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增强游客的忠诚度和口碑,培育游客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3 济南市朱家裕村旅游开发情况及问题 .......................... 15
3.1 朱家裕村基本情况 .................................. 15
3.1.1 村庄概况 ..................................... 15
3.1.2 旅游人数情况 ...................... 15
4 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投入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实证研究 ...................... 27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 ................ 27
4.1.1 问卷设计与量表 ............................ 27
4.1.2 数据收集 ..................................... 28
5 提升文化建设投入效益,促进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对策 ..................... 39
5.1 优化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投入结构 ......................... 39
5.2 做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39
5.3 完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整体规划 ................................. 40
5提升文化建设投入效益,促进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对策
5.1优化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投入结构
文化建设投入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因此要合理优化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投入结构,加大传统村落文化和旅游产业运营投入。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景区投资和管理,充分挖掘、传承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传统村落景区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吸引游客,提升景区旅游竞争力。
一是用好村落文化的保护开发政策。当地政府要直面文化建设投入带来的正面效果,特别是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地方政府应对这种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综合性考虑和统筹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文旅融合进行引导和支持。出台相应政策,对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能促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项目进行扶持,鼓励支持传统村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游客对传统村落特有文化的关注和理解。
二是发挥好经营主体产业运营投入作用。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更应引导好旅游经营主体的作用发挥。传统村落要根据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细分市场,延长文创产业链条,开发特色性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加特色民宿、参与非遗活动、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方式体验等旅游环节,加大旅游产业运营投入,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村落文化魅力,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以此建立、形成和推广文旅品牌,提高传统村落的知名度、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三是建成文化人才传续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只有人才的供给跟上了,产业才能正常运转、迭代、发展,文化才能复兴繁荣”。要保障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人才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文化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色文化产业的经营都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特色文化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要重视培养过程的公益性和市场性,建立一套可行的、全面的、多层次的综合性教育和培训体系。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朱家峪村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作为“齐鲁第一古村”和“江北聚落标本”的典范,储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如何开发保护好这些资源,进而实现乡村振兴,通过研究分析来看:
(1)应保护好传统村落资源。传统村落的资源保护,既应该重视物质资源的保护,又要重视非物质资源的高质量存续问题。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作为传统村落的独特资源,正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需求。
(2)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乡村的独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应该围绕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尤其是要优化朱家裕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投入结构,以此提高项目质量。
(3)乡村旅游开发须符合市场需求。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在各项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好新型经营模式,做好发展规划,开发好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