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景观毕业论文选题:基于体验层次理论的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探讨——以成都杜甫草堂二环高架桥为例

发布时间:2025-07-22 23:19:5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根据城市发展策略和桥下空间经典案例,总结了高架桥下灰度空间利用对于城市整体功能的价值所在,以及发展灰度空间的必要性。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城市迅速发展,人口密度随之增加,车辆也随之变多。为缓解交通拥挤的情况,城市交通增加了多种交通形式,现阶段最多的是高架桥的建设。城市公共景观空间正逐渐成为市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城市空间资源紧缺,城市高架桥下“灰空间”也将变成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高架桥的兴起,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堵塞的问题,也提供了较为安全快速的交通道路,使人们便利了许多。高架桥虽然有许多的优点,但是这种大面积的占据城市空间的灰色条状体,颜色单一枯燥,使城市缺少了生机,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绿化环境。数量的庞大,占地的规模,无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大分布位于城市各个中心,许多区域也没被合理运用,对于城市空间来说,无不是一种资源浪费,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城市问题。

问题一:高架桥贯穿在城市当中,其下部空间也是呈条状分布的,但对于现在的利用状况来说,很少有下部空间与城市的城市空间相结合的情况,相邻的空间也缺少联系和整合。同时,我们也忽略了该部分的合理利用,许多地方都是杂草丛生,无人打理,也缺乏对人性的考虑(见图1),不能够运用该部分的设计去挽留人们短暂的停留。从管理上来看,没有一个整体性和规划性;从景观上来看,缺少空间之间的协调性。

问题二:高架桥数量越来越多,其下部空间就越来越大,人们在修建高架桥时,未能注意到下部的空间利用。缺乏规划意识,例如成都的三环路立交桥下,许多地方都是空着的,杂草丛生,为开发整理出来,对于城市的景观无不是一种影响。(见图2。许多空地裸露着、杂草随处可见,造成桥下空间的景观空缺。)另一种情况为,有了规划意识,但是在实施的方面做的不够,比如武汉四美塘公园,修建时利用两侧绿地和周边空间,设计了高架桥下空间的功能作用,可供人们休息、娱乐、运动。但后来,被旁边的公园管理人员作为了盈利方式,收取人们的票费,这样本该可以免费进入的,变成了要花钱,人们就逐渐的不再去此地,这样也失去了价值。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高架桥的产生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便利,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基础,但是它巨大的体积和沉重的水泥感,却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不便。在这样急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运用其他手段,使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更加和谐。去了解高架桥的优缺点,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看它,把它融为我们城市的一部分,让我们看起来更加的和谐,客观的去分析这类特殊空间所具备的技能和可以改进再利用的角度。引进基与体验层次理论提出立交桥下剩余空间的适配框架,作为本文指导依据,本文以成都市三环以内研究范围,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调查立交桥下灰空间的现状情况和问题,并通过问卷访谈与行为观察的方法来明确居民的行为和需求,同时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等方法筛选评价指标,使用用户体验要素模型与体验EEI模型的相关理论作为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构建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用户体验的相关知识从感官、直觉、行为等内容深刻分析和研究高架桥下灰空间的景观与人们的体验问题,把控城市与高架桥之间的景观联系,利用设计手段,消除下部空间存在问题,并挖掘其特殊属性,发挥其应用价值,打造人性化、服务化、共享化的空间,偿还市民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最终通过深入立交桥下场地的调研、社区居民行为偏好研究和评价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从而提出立交桥下剩余空间优化的策略。

1.2.2研究意义

本文以高架桥下灰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存量更新和成都市开展金角银边的建设,结合体验层次理论内涵和融合多个学科进行研究,分析新时代这类空间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市民对此类空间的需求。目前针对高架桥下灰空间这一类的空间虽然有较多的研究,但多采用较为感性的分析方法或者直接通过场地进行设计,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促进高架桥下灰空间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发展,并丰富体验层次理论在高架桥下灰空间中的运用,高架桥带来的快速、便利,对我们的交通空间起到了质的飞跃,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更加的优化,但是高架桥本身的外观,对于城市整体来说是一种影响,特别是许多高架桥的灰空间没有适当的利用起来。

2相关理论基础认知

2.1高架桥相关理论界定

2.1.1高架桥概述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2.1.2灰空间概述

1975年日本当代建筑师芦原义信[50]在他的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将空间分类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其中把消极空间定义为“没有满足人的意图、没有边界线、向外扩散的无计划且缺乏秩序的空间”。

上世纪90年代,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空间》中指出失落空间是没有充分利用且衰废的空间,这些空间是令人不愉快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需要重新设计。这对环境和使用者都没有,它们没有可以划定的边界,也没有以连贯的方式连接各个景观要素。它强调的是空间环境对使用者人群产生的影响是不愉快和无益处的[51]。

畸零空间主要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尚未使用或使用权未知的不规则的小地块。它是城市的边角余料,很难开发和使用,并且具有特定的尺寸,一般为5000平方米以下[52]。这个概念解释了空间的大小尺度。

2.2高架桥下部灰空间基础理论

2.2.1特点

就目前的现代城市组成来看,在城市交通中高架桥已经不可缺少了。高架桥分属的下部空间与其他的一般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有特异性。是出于一种交叉的灰色区域,利用率不足,从正面来说,是为百姓提供活动范围的空间区域,从负面角度上来看,相对于其它城市空间又具有环境较差的属性;它可以随着不同的需求和环境进行流动的改变,同时空间也可以兼具很多属性,表现出多样性。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丰富的利用方式,因地制宜打造。总体来看,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的特点有下面几点。

①形态上的半开敞

高架桥下部的空间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基面,桥,和顶面。处于一个立体的空间形态,他的形态空间较为特殊,是介于六面围合室内建筑空间的封闭性和建筑外部空间的全开放敞开的状态,属于一种半开放状态[54]。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稀缺性。原有的道路路面因为有了高架桥而产生了立体分面,有了两层分离开来的空间界面。对于第一层,下部来分析,下部空间的顶部因为有一定的遮挡,有遮盖性,并且,在另一个角度界面上,桥墩的数量以及尺寸大小,对下部空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约束。而桥墩与桥墩中的空置区域却使得下部空间具有通透和敞亮的特征我们可以按照它的特点作出突出优点规避缺点的方案。

在关于这种开敞性空间的规划使用上,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利用其优势,例如桥面的遮挡,使得下部空间,不受天气影响,阻隔了雨水以及烈日的阳光,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桥下的特殊地理位置,交通优势发达,去营造一个功能更为丰富的环境。然而,从劣势上看,由于桥体遮挡,采光会受到影响、空气流通较差等问题,我们应该用过设计和规划尽量规避这些不良因素,对于桥墩的部分,我们应该从它的尺寸大小以及数量上充分考虑,合理的利用。所以综合来做一个合理的打造方案。

3 成都市三环以内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现状调研 .................. 31

3.1 调研框架 ........................ 31

3.1.1 成都市一环路 .............................. 32

3.1.2 成都市二环路 .............................. 33

4 基于体验层次理论的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 54

4.1 以吸引为前端的“期许”设计方向 ......................... 54

4.1.1 “期许”阶段的设计路径 ....................... 54

4.1.2 市民改造需求 .......................... 55

5 成都杜甫草堂二环高架桥的桥下灰空间设计实践 .......................... 69

5.1 实践背景综述 ...................................... 69

5.1.1 桥下空间利用现状 ............................ 69

5.1.2 区位分析 .............................. 71

5成都杜甫草堂二环高架桥的桥下灰空间设计实践

5.1实践背景综述

成都二环路高架桥是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交通设施,建成于2013年,全长约28公里。这座高架桥不仅在交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连接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提高了交通效率,还在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桥墩的绿化方面,二环路高架桥采用了攀附力强的植物“爬山虎”进行立体绿化,形成了独特的绿色景观。周边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包括著名的杜甫草堂、浣花溪、望江楼等文化景点,以及东湖公园、东郊记忆、沙河公园等绿色空间。这些景点和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城市增添了历史和文化的深度。

5.1.1桥下空间利用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将成都市区高架桥桥下空间使用情况大致分为绿化带、停车场、城市道路、居民运动空间和小商贩的聚集地。成都城区对于高架桥桥下空间并未进行全面的规划,只有零零散散的规划分布,从而导致对于桥下空间的利用使用情况稂莠不齐,存在着很多问题。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工作和成果

(1)整理了当下国内外关于高架桥灰空间利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实际案例的文献以及各种设计资料,并对方法的共性进行了归纳。并且,对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即高架桥下部的灰度空间,进行了类型的划分以及内涵的总结。完善了针对高架桥下部灰空间利用和发展的文献综述;

(2)对于国内的高架桥类型进行了分类的梳理,总结并且探索了各个类型的桥下灰空间的利用模式,并且针对这些利用模式总结了要点。之后通过探究国内桥下空间主要利用模式,对比总结了国内桥下灰空间利用过往些年的发展以及不足之处,深入分析国内外桥下灰空间的利用案例之后,总结了灰空间的利用核心包含了公共属性,商业属性和交通属性三个大类;

(3)在研究国外高架桥下灰空间公共形式的利用案例之后,本文开启了设计模块,并且对于不同灰空间利用的设计手段进行了总结,并归纳出若干种有价值的设计定式。明确了结论得到了高效空间利用的基本原则包含了可达性,功能性,社交性,舒适性和艺术性五大原则,为桥下灰空间利用设计的实践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4)对于成都杜甫草堂二环高架桥桥下的灰空间进行了设计实践,包括设计了其总体布局,并且完成了设计语言的归总,之后从主次入口,文化体验,休憩活动,摊贩摆摊,共享单车停放,健身运动等区域,进行了灰空间的功能设计,之后分别进行了夜间照明设计,植物设计,材质设计和配套设施设计等等。最后对于一些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节设计,包括了夜间照明设施,植物,配套设施和材质的设计等等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