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环艺毕业论文范例:适应性理论指导下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思考

发布时间:2022-09-23 20:42:3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在明确适应性理论的可行性后,利用其研究框架对我国一线城市中不同类型功能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进行验证,分析再利用的目标对象剖析其存在问题或内在价值,根据外部因素变化得出预期达到目标,通过分析项目中运用的设计方法是否能够解决目标对象的问题或发挥其价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达到的目标,来判断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否有效和成功。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支持

随着逐渐认识到工业遗产所蕴含的丰富价值、特殊意义和时代精神,国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程度也逐渐加重,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并先后五次开展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和名单公布。同时为了展现工业遗产意义、创造新的时代价值,对其开展再利用行动,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政策,在2017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业态发展”,在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资委、国家文物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明要发扬中国工业精神、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在相关文件发布后,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工作落地落实,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发布了省级和市级的相关文件,加强政策引领作用,使得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工业文化全方位发展格局能够稳步推进。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2、工业遗产资源丰富

我国虽然不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但我国工业发展时期也长达上百年,且辐射范围广阔和涉及地区数量丰富,使得我国目前拥有的工业遗产资源充裕,根据我国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的摸底统计结果来看,保护等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级别。通过五次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目前已有195处工业遗产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各个省市还设有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名录,如四川省分三批确立了二十一项省级工业遗产。也正是我国这些工业遗产资源在产业转型、停止生产后,处于荒废阶段,但又占据大量的土地、剩余繁多的工业厂房和生产设备等,虽然不能再投入工业生产使用,但仍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适应性理论

适应性理论的概念最早由Simpson提出,主要应用于生物进化表型特征的研究,后又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及气候学领域。而Smit在1999年提出了基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框架,明确了适应性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两种科学性作用[1]:一是验证了什么样的适应途径是可行的,二是为后期提出建议可以进行哪些调整。而适应性理论系统化的框架定义主要基于三个问题:一是谁或什么适应?二是适应什么?三是适应是如何发生的?

1.2.2我国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是指发达及具有地缘资源和竞争优势的城市,我国对一线城市的分级划定是采用一级指数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指数以下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算法框架,对上一年的商业资源集聚地、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进行打分,通过分数的计算和排名,得出目前我国一线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1.2.3城市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定义及特征

工业遗产最权威的阐释是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将其定义为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2]。而在我国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来源于我国的第一个工业遗产保护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文件中指出工业遗产应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3]。

第二章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分析综述

2.1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类型特征

2.1.1界定范围

一线城市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代表的范围、含义也不同,因此,在对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之前,需要对其地理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

1、北京市

北京市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处于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之中,区域位置较好,陆路运输条件较好,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生产制皂中心,开放程度较大。

2、上海市

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经济竞争力强,制造业功能齐全,发展迅速,较早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还兼顾举办许多等大型国际活动,与其相关的艺术展览、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发展也优于其他城市。

3、广州市

广州市是由我国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吸收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发展产业多为轻工业、高科技或新兴产业,互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8.56%。

4、深圳市

深圳市不仅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还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资源丰富的同时开放程度较高,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可以说是新的产业产品研发与制作基地,产业发展重点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为主

2.2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发展现状

2.2.1形成与发展

1、北京工业遗产形成与发展

北京工业发展概况可以根据历史发展和事件节点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工业发展萌芽阶段(1911年以前),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大量通商口岸的开设,使大量外国资本进驻国内沿海城市,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开设大量的以外资为主的工业企业,但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作用和身居内陆的地理位置,这一事件节点影响下的工业发展并未涉及北京,直到由清政府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后期,才在北京创办神机营机器局,开启了北京工业发展的开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加大了外国资本输入的力度,大量外商办和中外商合办企业建立。接着是多元发展时期(1911年-1949年),清政府官办企业被北洋政府接收,逐渐走向自主发展阶段。但由于战事频繁,北京的经济建设发展断断续续,导致工业建设发展十分有限,一度停滞不前。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建设困难,北京被日本军队占领时期,日本大力遏制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抗日战争结束后,由国民政府将原工业工厂通过改组和重组的方式,改造为新的企业,但正是这样的过程中,厂房和设备被变卖,工业建设基本停顿、生产规模大幅缩小,艰难保持着维持状态,同时民族资本类的工业企业受到外资和官僚资本的挤压,发展艰难,多数为手工生产,缺乏大型工业企业。在此时期内有官办、官督民办、官商合办、华商办、外资办和中外合办等多种形式,但由于受到外资办和中外合办的排挤和影响,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大量的原料和、设备需要依靠外地供应和进口,导致成本高、质量差。继而是大力建设期间(1949年-1976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便进入工业发展的新时期,国家以多种形式接受外资企业、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建设并扩大国营企业、对私营企业进行扶持。在一五、二五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机会地建立新厂,电子、化学、建材、电力等工业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工业在全市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同时国防工业开始朝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建设起一批军工科研机构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而在三五、四五时期,工业发展方向转向了小玻璃、小水泥、小石灰、小钢铁、小煤碳为主的地方“五小”工业,最终北京形成了以钢铁、石油化工、机械、仪表为重点、辅以轻纺等轻工业在内的结构完整、种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但比重分配不均,使得在发展过程中造成能源大量开采使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后期城市转型发展埋下了隐患。最后便是调整和升级阶段(1976年至今)对工业布局、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对于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定位发生了转变,也是为了满足奥运会的需要,关停、搬迁污染、扰民类的企业,优化第二产业,转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将老工业企业进行串联,形成产业集群和布局;同时淘汰落后技术,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北京由原来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架构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也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

第三章适应性理论及其作用............................23

3.1适应性理论解读及应用...........................23

3.1.1概念解读....................................23

3.1.2起源要求.................................23

第四章适应性理论对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动因与联动...........32

4.1影响适应要素的动因..............................32

4.1.1对工业遗产的日趋关注和重视.......................32

4.1.2已完成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显现的问题......................33

第五章利用适应性理论验证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39

5.1验证方法..............39

5.2结合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验证.....................40

第六章适应性理论验证基础上的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方法

6.1什么适应

适应性理论的第一部分便是“什么适应”,即适应对象,而本文的适应对象是指工业遗产中所包含的可再利用元素,根据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的概念,可以将此划分为场域、功能、建筑、景观、空间等五大元素,以下将通过分析适应对象的准确定义、包含内容、突出特征和价值、适应原因,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设计方法。

6.1.1场域

对于“场域”一词的理解,可以将其拆分为“场”和“域”两部分,“场”字的组词包括场所、场地,意思是指活动的处所、地方,也可以表达为适应某种需要的空地;而“域”是指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即为相关场所划定明确的范围,则可以理解为区域、范域。工业遗产的场域是指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20],包括其中的工业厂房、工业生产设备、生活楼房、宗教教育场所、交通运输要道等内容,这些元素的构成使工业遗产的场域呈现出建筑占地面积和规模大、场地规划逻辑简单明显但刻板、功能作用单一、缺乏景观类设施和活动空间等特征。也正是因为以上特征,在面对城市建设主题转变和规划方案更新时,使得工业遗产在面临再利用工作开展时,具备可操作性强、空间可塑性强、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可以更好的符合适应因素要求,更加有效的推进场域规划工作的展开。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第七章结语

本文首先对我国一线城市进行现状描述和范围界定,并进行城市工业遗产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说明,继而对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研究基础,分析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从中发现再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再利用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入气候学的适应性理论来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和难点。

通过对适应性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得出研究框架和应用延展,主要包括谁/什么适应、适应什么、适应是如何发生的。继而通过“适应性”和“工业遗产”知网搜索结果的分析得出其对工业遗产的必要性、目标原则,证明适应性理论对我国一线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的有效性和对不同领域的作用,并提出影响再利用的六点动因:(1)对工业遗产日趋的关注和重视(2)已完成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显现的问题(3)修复生态环境的急迫性(4)城市发展的推动(5)产业转型的需求(6)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在对动因分析梳理清晰后,可对预期发展方向进行预见和推测,可以带动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定位的升级、将工业遗产价值当代化、促使已出现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改善生态环境、助力相关战略政策的落地实施。

在明确适应性理论的可行性后,利用其研究框架对我国一线城市中不同类型功能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进行验证,分析再利用的目标对象剖析其存在问题或内在价值,根据外部因素变化得出预期达到目标,通过分析项目中运用的设计方法是否能够解决目标对象的问题或发挥其价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达到的目标,来判断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否有效和成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