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音配属五色的音乐疗法对老年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探讨

发布时间:2022-06-18 16:16:3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护理毕业论文,本研究最终共有 81 例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年龄在 66~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76.52±5.55(岁),与郑卉等[268]、吴晓军等[269]、钱富强等[270]的调查研究结果类似。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会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且 70~79岁年龄组的睡眠障碍比例最高。试验对象中女性有 53 例,占总人数的 65.4%,与宋锐[271]、叶静等[272]的研究结果一致。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失眠(insomnia)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指患者在适宜的睡眠环境和睡眠机会下,仍然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表现,导致其对睡眠质量或(和)睡眠时间不满意,并影响次日日间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老年失眠症是指因年老带来的全身和大脑皮质等生理变化及精神心理问题所导致的以睡眠节律紊乱和夜间片段失眠为主要特征的病症[2]。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研究显示[3],年龄是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部对睡眠稳态及昼夜节律的调节能力下降,失眠发生率会越高。一项 Meta 分析结果显示[4],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失眠的发生率高达 35.9%[5]。美国慢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6],其 65 岁以上老年人群失眠发生率为 21.3%。可见,老年人已成为失眠的主要人群之一,亟待重点关注。长期睡眠不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速其衰老,可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种慢性病如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的发生风险[7, 8]。研究证实,失眠症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使老年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等均下降,是失智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9, 10]。此外,失眠还可引起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症状,而精神、心理问题反过来又加重失眠症状以及原有基础疾病,最终可形成失眠−焦虑、抑郁−失眠的恶性循环[11]。老年人由于失眠易导致跌倒、车祸、外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给老年人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12]。综上,老年失眠症具有发生率高、危害重的特点,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积极地改善其失眠症状,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临床意义。

2  研究目的

(1)本研究以老年失眠症肝肾阴虚证为研究对象,失眠症在中医上隶属情志病范畴,以中医经典理论“五脏神志论”为理论指导,探讨在该理论指导下五音疗法选乐、施乐,调理失眠症的科学性。

(2)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五音疗法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本研究基于五音−五色的配属关系,将中医五色运用到施乐过程中,以期丰富五行疗法的施乐过程。

(3)深挖中医古籍经典,病证结合,辨证选乐,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科研设计,综合评价该音乐方案在失眠症状改善、负性情绪缓解、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效果。以期从理论、实证角度进一步证实五音疗法调治老年失眠症肝肾阴虚证患者在选乐、施乐上的科学性。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1  老年失眠症的概述与研究现状

1.1  现代医学对老年失眠症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1.1.1  老年失眠症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老年失眠症指的是老年人(≥60 周岁)以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30 分钟)、睡眠维持障碍(觉醒次数在整个晚上≥2 次,醒后很难再次入睡)、晨间早醒(早晨觉醒时间较往常提前 1 小时及以上,且醒后不能再次入睡)、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总时间<6.5 小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影响次日日间功能的病症[43]。国内外研究数据均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眠的发生率越高,并以女性患者更为显著。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慢性失眠的发生率在儿童中为 4%,在青年成人中为 9.3%,在老年人中增加至 38.2%[44]。美国慢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失眠发生率在 18~24 年龄段人群中为14.9%,在 25~34 年龄段人群中为 15.6%,在 65~74 年龄段人群中为 21.3%[6]。西班牙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失眠发生率为 39.8%,女性和男性的发生率分别为 20.2%、14.7%[45]。韩国老年失眠发生率为 32.8%,女性(37.9%)明显高于男性(25.2%)[46]。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47],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 2.64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8.7%,与 2010 年相比,上升了 5.44 个百分点。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及中国老龄委预测分析,到 2025 年前后,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 20%。随着老年人口基数的增多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随之增多的老年问题与疾病给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48]。老年人是失眠发生的最主要人群之一,老年失眠症会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如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发生发展风险[49],给老年人认知功能带来不利影响,是失智症的危险因素之一[50],因失眠导致的日间功能障碍可增加跌倒、车祸等意外事故的发生风险[12],失眠多伴随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焦虑、抑郁情绪反过来也会加重失眠并使失眠症状得以维持,最终形成失眠−焦虑、抑郁−失眠的恶性循环[51]。

2  五脏神志理论的概述与研究现状

2.1  五脏神志理论概述

2.1.1  五脏神志理论的概念

五脏神志理论又称为五脏藏神理论,始见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有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的记载,从五脏整体角度对五脏与神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人体神志活动皆由五脏所主,所以五脏又被称之为“五神脏”。五神藏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脏的功能正常是维持神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的功能正常是五脏功能正常发挥的表现。

2.1.2  五脏神志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五脏神志理论着眼于“神志”一词。神志,在中医学中又称为神明、精神,属于神的范畴。其具体含义有三,一是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情志、感觉等生理活动。人的神志情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喜、怒、思、悲、恐)。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统归于心,但分属于五脏,是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如《素问·宣明五脏》记载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藏神”是中医五脏神志理论的主体,即指人之五神(神、魂、意、魄、志)各藏于所属之脏,并主导人的情志活动[196]。心藏神,统领和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肺藏魄,体现人体本能的感觉、动作及自我防卫能力;肝藏魂,体现精神意识的感应能力;脾藏意,体现与心神相伴随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肾藏精与志,肾所藏之精可化生为髓,髓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与记忆力等思维活动相关。人体情志活动以脏腑气化功能为生理基础,各情志的生成及相互影响以五脏精气的升降出入及其生克制化作用为基础。因此人的神志、情志活动与五脏盛衰有密切关系。虽五脏各有所主之神,但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五脏本为一体,若情志过极即会影响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五脏的功能与精气也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综上,五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决定了人体神智活动是否正常。

护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46

1  研究类型................................................... 46

2  研究对象.......................................... 46

2.1  研究总体............................................... 46

2.2  研究样本.............................................. 46

第四部分  结果 ............................... 62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62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和健康相关资料....................... 62

1.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日间疲劳、中医证候、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情况比较.......... 64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 85

5 1  研究讨论..............................85

5 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85

1.2  五行音乐疗法干预失眠的优势与特色及在临床运用的思考.................... 87

第四部分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和健康相关资料

1.1.1  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

本研究最终共纳入 81 例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年龄在 66~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76.52±5.55(岁);女性患者约占 65.4%(53 人);42.0%的研究对象婚姻状态为丧偶;有 16 位(19.8%)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时长不足 1 年;本研究试验对象的学历多为初中及以下(91.1%);所有老年人均居住在双人间。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

对本研究试验组、对照组所纳入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进行分析,年龄则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入住机构时长、子女探望频率及居住情况则使用 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本研究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在以上提及的一般社会人口学指标间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1  研究讨论

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1.1.1  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分析

本研究最终共有 81 例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年龄在 66~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76.52±5.55(岁),与郑卉等[268]、吴晓军等[269]、钱富强等[270]的调查研究结果类似。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会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且 70~79岁年龄组的睡眠障碍比例最高。试验对象中女性有 53 例,占总人数的 65.4%,与宋锐[271]、叶静等[272]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273],女性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关,生理上,老年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降低睡眠中枢相关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扰乱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在心理上,女性较男性更为敏感,对家庭、生活琐事操心更多,失眠的发生率更高。本研究试验对象的学历多为初中及以下(91.1%),文化水平普偏偏低,文化水平可影响老年人对疾病的应对方式,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可通过查阅书籍、报纸、网络信息等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睡眠卫生相关知识,从而将睡眠问题的不良影响最小化[274]。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婚姻异常(未婚、丧偶)者有 39 人,占 48.2%,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一致[275],无配偶的老年人其自身孤独感更高,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更加严重,进而影响睡眠质量。本研究有 19.8%的老年人入住机构时长不满 1 年,对于新入住的老年人来说,因对机构环境的陌生,无家人、朋友的陪伴,易产生各种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导致各种睡眠问题。研究对象中,有 38.3%的老年人其子女探望频率<1 次/月,家庭支持是睡眠的保护性因素,机构老年人常因子女的忽视而产生强烈的压力感知,诱导各种负性情绪的发生进而导致失眠[276]。本研究老年人均居住在双人间,其睡眠质量可受同伴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影响而更差[274]。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