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社区理念下住区健步系统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2022-06-07 21:55:5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研究通过系统论的引入,以健康社区理论为基础,健步空间景观环境的构建为核心,通过道路物质环境与空间元素构成两个方面分析并总结了住区健步系统构建的构建原则、规划思路及设计策略。首先从道路的布局形式、路网形态、步道密度及空间尺度四个方面对健康步道物质环境的构建展开了相应研究,增强步道便捷性及通达性基础指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康促进”的区域建设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及国务院联合其它部门发布了多项政策指引(如图 1.1 所示),健康城市、健康社区与健康建筑的协调发展逐渐引发学界关注。2017 年 9 月,WELLCommunity 评价标准作为全球首个社区层面的指标体系应运而生,表明健康评价体系开始由建筑单体向社区整体进行延伸。2020 年 9 月,立足于我国社区发展状况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T/CECS 650-2020,T/CSUS 01-2020)颁布实施。步道作为健康社区在健康促进方面的空间载体,是新时期建设健康、安全、舒适的高品质社区步行环境的关键,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建筑—健康个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步行作为最健康的交通方式,具有强身健体、促进社会交往、利于身心放松的功能,健康的步行环境对居民来说非常重要。现阶段,我国住区步行系统在规划建设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社区健步空间不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健步环境,怎样通过规划手段构建全龄化、平疫结合、功能性与景观性并存的健步空间成为国内外各界聚焦的热点。

住区空间品质的提升,不仅仅是简单的提升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步行空间的营造促进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通过对国内外步道规划的设计手册指引与编制手册对比分析,为建设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提供构建原则及设计策略。确保住区健步系统能够满足使用者基本的运动需求,研究拟建立一个以步行系统为结构骨架、以公共空间为支撑、以重要景观场所为节点的步行网络系统。以住区健步空间为基本单元,通过圈层化的设计模式实现住区—社区—城市慢行交通网络的整体化布局。

1.2.2 研究意义

(1) 理论层面

住区健康步道是高质量城市发展在住区层面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中国”和“健康城市”的重要探索,对营造步行适宜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丰富人居环境的建设内涵,对提升城市步行空间环境的整体品质具有积极影响;将健康步道置于步行物质环境和健步空间要素相结合的层面,有助于完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中健身指标内容上的评分细则,为健康步道的发展提供系统构建的设计策略,丰富步行交通领域的理论及模型。

(2) 现实层面

基于健康社区,对住区健康步道微观层面的空间要素进行整合分析,为宏观健康城市步行交通的网络构建提供支撑,以理论落实规划,营造适宜步行的空间环境;健康步道系统研究可以有效梳理“健康社区”中健康步道的布局方式、空间尺度和空间元素,为宜居、宜行的“健康城市”提供现实参考;住区健康步道是居民日常社交的联络网,良好的规划设计能够增强住区与城市步行交通的衔接程度,完善城市步行交通空间共融、共生的关系,有利于我国“步行优先”战略决策的有效落实。

2 住区健康步道相关理论与规划指引

2.1 步行健康性环境的理论发展

2.1.1 健康理论

20 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步道相关理论、政策和措施,巴黎步行城市建设为步行者提供了近 50%的慢行交通空间,营造出良好的步行环境;瑞典马尔默行人优先政策将行人出行方向与步道空间进行联系性设计,开始重视步道空间的植物配置;德国“人之城”以不同色彩和铺装方式区分步道的空间属性,实现了舒适的交通体验。哥本哈根政府连年对城市中心地区居民步行环境进行改善,步行空间的面积正在逐年增多,其规划理念是通过步行设计平衡慢行空间与时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从而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虽然步道建设在构成要素上逐渐向系统性迈进,但仍然还是停留在城市层面,直到彼得·卡尔索普“紧凑型城市”的提出,步道建设才开始正式向社区层面迈进,他建议通过社区步行带动邻里交往,提倡步行空间与交往功能的融合。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 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7]。"随着健康理念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现代健康观在四肢健全、没有疾病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将健康的概念细化为 4 个健康维度,12 项健康指标。

WHO 在最新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中公布:全球真正健康的人仅占 5%,疾病人数约占 20%,高达 75%的人群具有亚健康特征。健身步行和跑步作为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健身方式,可以增强人体心肺功能,达到促进健康的作用。健康步道与健康理念的融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建设符合居民健步行为需求的功能性健康步道。2020 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许建在“城市健康步道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实践”汇报中,以健康理论为基础将健康步道细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提出了健康行为的目标,文章基于此视角对健康行为需求与健康步道的功能进行了总结。

2.2 相关理论的介入

2.2.1 “生活圈”理论

生活圈是基于空间设施与居民行为和活动模式在时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受区域范围内行为活动发生的时空间及功能特征的综合影响,居民的出行能力,设施的服务半径及需求频率对居民生活空间的圈层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圈”并没有明确的行政边界,“圈”层规划模式削弱了住区空间的碎化与割裂状态,提升了区域的连通程度。孙道胜提出建立以住区为中心点进行外向扩展,选择不同层级范围且具有一定距离特征和方向的“日常生活圈”;柴彦威将“日常生活圈”细化为社区生活圈、扩展生活圈、基本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及都市区之间的协同生活圈五种类型[9],表明“社区生活圈”是城市最基本的圈层。

生活圈的划分从时空间行为视角出发,充分体现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全部活动与健步行为特征,在群体健步活动轨迹的基础上进行了从基于地到基于人的视角转换,具有空间重叠与嵌套的复杂关系、尺度众多、圈层化明显及功能多样等特征。本文“住区生活圈”更加侧重于健步系统在步道交通与步行空间方面。

2.2.2 行为心理学理论

环境行为心理学又称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空间形态、尺度、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生态学、心理学、生理学、景观设计学及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环境行为学主要侧重于人类活动及生活中所显示的行为需求、特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明确相应环境中人类的行为活动与以及其对空间环境所做出的的反应,以此研究结果作为空间环境设计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与空间品质的目的。

行为学理论在特殊性上指出了人类步行具有的多种特征,从住区居民的使用需求出发,针对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及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健康步道的系统构建更好地在布局形式、空间设计和空间要素等方面满足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针对环境行为学的需求研究,研究充分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及 Alfonsn 的步行需求理论模型,将人居环境中的行为需求与步行环境相结合,营建景观环境舒适及通行合理的健步体系。

3 使用者步行行为需求与空间构建分析................................32

3.1 居民特征分析.....................................32

3.1.1 群体属性...........................................32

3.1.2 健步频率与周期..................................33

4 健康步道网络整体化建设与尺度适宜性分析.................................49

4.1 健康步道的“圈层”理论与整体化................................49

4.1.1 圈层结构与模型..................................49

4.1.2 步行网络系统性规划分析................................50

5 住区健康步道系统构建的设计策略...................................65

5.1 步行系统的构建原则..................................65

5.1.1 “系统论”的引入......................................65

5.1.2 健步系统的构建原则..................................65

5 住区健康步道系统构建的设计策略

5.1 步行系统的构建原则

5.1.1 “系统论”的引入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各因素,依据某一法则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多层次结构特征[25]。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指出: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情况,那么由该类事物所组成的整体就可以称之为“系统”。系统论的定义包含了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是系统构成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结构”是系统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排列方式,会随着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功能”是以系统与空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效用为主要表现;“环境”是系统与系统外部产生联系的空间,,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空间载体,其核心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本研究将健步系统理解为由步行环境中若干个不同空间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进行系统研究时着重从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以健康步道本体的物质环境与健步空间景观要素的营造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层次分析,完善“健康社区”理论下住区健步系统的构建体系。

5.1.2 健步系统的构建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城市步行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各类空间元素的简单集合,应从整体分析空间层次之间的关联,明确整体空间的层级结构,再合理布置各空间层级中的构成元素,保证层次分明与和谐统一。构成健康步道的空间元素众多,应将空间元素进行整合。住区健康步道的“连接”与“交流”作用是城市步行系统发展的根本,健康步道在系统规划中应以线性景观空间为基础,线面交叠,确保健康步道在形式和设计、精神与感知等方面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形成富有变化的健步空间。

(2)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一切健康活动发生的前提,安全的步行环境是休闲和交往活动的基本保障,健步系统的设计首先应该重视步行空间的安全性,考虑并化解不利于安全的环境要素,营造安全畅通的步行环境。从环境的安全性、环境安全、心理安全三个角度切入,首先确保健康步道的铺装材质、坡道设计及修缮工艺具有安全性,避免步道设计不合理、材质健康性能弱(摩擦系数过低,防滑倒性能差);其次,以使用者的健康、舒适为出发点,构建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的健步空间(例如:步道家具棱角应避免尖锐造型,进行圆角处理、夜间照明合理、植物种类符合健康种植的要求等);心理安全的形成源自于环境和精神的交流,环境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使用者的心理安全。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1) 健康步道的空间塑造在满足居民交通需要的同时直接影响到居民健步行为的舒适性,而健康需求需要通过健康行为的发生得到满足,住区健康步道作为由人、空间、环境、行为及需求等多种因素相互渗透形成的复杂整体,应该以多维度视角进行分析。研究以居民行为特征及健步需求为出发点,以健康步道的性能指标中比值最高、最基本的 5 项基本指标作为健步系统构建中的指标依据,将居民健步行为的需求模型与健步系统性能指标相结合,生成了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系统构建目标,为健康步道的物质环境与空间建构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依据。

(2) 论文在“生活圈”理念的基础上,以 5 分钟住区理念生活圈的空间界限通过细分法将住区细化为若干个圈层半径为 400—500 米尺度结构的基本步行空间,形成包含居住、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商业等功能混合的基本“健步单元”,提出“通达的步行空间——适宜步行的健康步道——步行适宜性健康城市”分级规划,通过各级住区与相邻住区、重叠住区之间健康步道的衔接关系营造高质量的健步系统,以“健步生活圈”为基本单元,构建出“住区步行道路—城市步行网络”的两级步行圈体系。

(3) 研究通过系统论的引入,以健康社区理论为基础,健步空间景观环境的构建为核心,通过道路物质环境与空间元素构成两个方面分析并总结了住区健步系统构建的构建原则、规划思路及设计策略。首先从道路的布局形式、路网形态、步道密度及空间尺度四个方面对健康步道物质环境的构建展开了相应研究,增强步道便捷性及通达性基础指标。其次,以健步空间景观构成的单项影响要素为视角进行了要素构建方式的归类整合,营造住区健步环境的舒适性,最终生成健康步道系统构建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