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双重约束对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影响探讨

发布时间:2022-04-13 19:53:2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金融博士论文,本研究基于黑龙江、河南、浙江和四川四省 957 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基于科学假说,运用多种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当前三农的信贷双重约束与信贷认知偏差问题,重点分析信贷信贷双重约束对农户一般绿色技术采用和正外部性绿色技术采用影响机理,分析其信贷需求特征,探讨可能的信贷支持路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在高速增长状态,但取而代之的代价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耗竭。十八大以来,我国首次将“生态和谐”概念放在未来发展的重要考量,通过高质量发展将高消耗和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消耗和高产值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在新冠疫情波及全世界的状况下,2020 年 9 月习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绿色发展即是国家基本发展战略,更是我国对国际世界最庄严的承诺。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却出现了乡村衰落问题,乡村面临着产业发展滞后、传统文化衰落和生态环境堪忧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两山”理论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绿色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积极的作用,相比较于国家财政一次性的生产投入,一般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投入更能发挥市场作用,特别是在绿色生产方面持续性保护上更需依赖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期投入。因此,如何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生产行为,提高其绿色技术采用已成为当前政策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农业绿色生产的主体应是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在各主体中,普通农户和小规模的种植户数量大占比高,是进行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主体。企业与合作社规模大,发展能力较强,且独特的运行特征决定了其在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涉农企业在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成效显著(韩俊,2018;陈锡文,2018)。绿色农业生产需要农业生产者改变常规生产方式,资金和技术投入大持续时间长,短期内无法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Meredith 等,2014)。因此,研究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绿色生产行为及其资金需求特征,针对性的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乡村振兴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绿色发展迟缓和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双重现实困境。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否仍然存在、现状如何、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推进模式如何?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有何异同?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种类与特征如何?信贷双重约束是如何影响农业经营主体不同类型的绿色生产行为?从企业视角而言绿色转型视角下企业绿色生产行为有何特色?在识别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双重约束下不同绿色生产行为特点情况后,如何科学设立信贷支持方式助力绿色转型实现乡村振兴,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目的可归纳如下:首先,以相关政策文件、调查数据和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分析我国资金供给不足问题和信贷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背景,并从微观农户视角,深入理解我国一般农户的信贷可得与信贷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其次,根据两类不同特点的农业绿色生产行为,选取代表性绿色技术,从具有主管能动性的微观农户视角,研究农户该类技术采用,分别在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信贷双重约束对两类技术采用的影响,并根据不同技术特点,分别研究农户分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下的差异性;最后,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研究主体,通过多案例分析法,总结具有被动性质的企业在信贷供给不足背景下其绿色生产行为特点,提出可能的信贷支持方式。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经营主体

从广义角度而言,农业经营主体泛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从狭义角度来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指直接从事农业成产与加工的农户、企业和一体化组织,当前学术界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义与研究主要集中在后者狭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以往学者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学界普遍将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分为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主流政策界还是学术界,均将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立起来,并认为中国未来必将消灭小农经济(赵磊,2005;邓秀新,2013)。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农村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小农户利益被剥夺和土地流转冲突等(李云新,2015;叶敬忠,2018;李菁,2014),更重要的是,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小农户未来仍将会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在此背景下,十九大首次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战略目标,该项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更体现了政府对小农户主体的高度关注。当前学界研究对于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界定具体如下: 

小农户概念至今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就恩格斯对“小农”生产关系“质的界定”概念而言,小农户应指拥有土地生产属性较少的小规模农户。从量的标准属性而言,标准应界定为“家庭耕种的土地面积”或“家庭农业收入量”等定性标准。毛飞(2018)和叶敬忠(2018)小农户界定为“在特定资源禀赋下以家庭为单位、集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农业微观主体”  ,中国官方标准将小农户界定为农地面积在 50 亩以下的农户为小农户。有学者为方便研究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户生产异质性行为,将高于当地农户经营面积三倍以上的农户界定为规模户,其余农户界定为小农户(徐志刚,201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 2001),借鉴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侧重农户异质性研究,对小农户与规模户划分采用此类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理论

由于农业本身弱势多风险的特点,发展农村金融、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摆在眼前的重要任务。所以如何改善农村信贷可得性一直备受关注,现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金融理论,国内基于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运用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涉农金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等,在上述涉农金融理论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就社会实践而言联合国 2005 年提出了普惠金融概念,并对普惠金融概念进行了定义与划分,当前普惠金融已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的认同与响应。

农业信贷补贴论在上世纪 80 年代在涉农金融理论中居于主体地位。该理论认为,由于农业生产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乡村普遍会存在资金不足现象,但商业银行出于逆向选择问题不可能为农户提供相适应的信贷资金,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民生的保障性质,政府需要投入外生性的政策资金,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满足农业生产。后续的研究指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存在一定的缺点,一是先验性的认为农民没有储蓄需求,但这一前提假说并不具有普遍性,实际上,如果存在储蓄机会和激励机制,大多数普通农户都会进行储蓄。二是信贷补贴导致的逆向问题,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低息贷款补贴很可能被集中补贴在社会资本丰富或富有的农民身上,普通农户或贫困农户反而不可能获得补贴。

金融博士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信贷双重约束与信贷认知偏差分析 ....................... 29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描述................... 29

3.1.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29

3.1.2  样本地区农户信贷需求现状 ......................... 31

第四章  信贷双重约束对农户一般绿色技术采用影响 ........................ 50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0

4.1.1  耕地质量提升型农业技术属性分析 ........................... 50

4.1.2  理论分析与假说 ........................... 51

第五章  信贷双重约束对正外部性绿色技术采用影响 .......................... 65

5.1 理论分析 ........................... 65

5.1.1 信贷供给不足下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理论分析 ............................. 65

5.1.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差异性分析 .................... 67

第六章  信贷约束限制涉农企业绿色转型影响案例研究

6.1  企业绿色转型理论分析

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概念,国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多从宏观发展视角出发,如界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任保平,2018;金碚,2018;张军扩等,2019),对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与测度(魏敏等,2018),寻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路径(陈昌兵,2018)。基于上述研究研究内容,企业绿色转系的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产业政策理念下的命令-控制型政策推动的高质量发展,另一类是市场参与者主观能动性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周志龙等,2021)。

6.1.1  产业政策理论下绿色驱动的命令-控制政策

命令控制型政策推动属于产业政策的概念范畴,产业政策是指由于产业机构演变规律、市场失灵和规模经济等原因(Altenburg 等,2017;林毅夫等,2016),政府为改变行业或产业间资源分配,针对某些行业实行差别化待遇的政策,产业政策重点在于提高生产力,并以此增加资本和劳动力回报率。但现有研究表明,生产力的改进速度远远低于 GDP 的增长速度(Wiedmann 等,2015),并且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通过绿色驱动型的命令-控制性政策,解决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农业转向绿色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求。绿色驱动型的命令-控制政策通过内化环境外部性成本,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规定社会参与主体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边界,具体形式以立法管制与标准政策为主。

金融博士论文参考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绿色信贷发展迟缓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定量与定性分析了信贷双重约束及其导致的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受限行为。基于黑龙江、河南、浙江和四川四省 957 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基于科学假说,运用多种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当前三农的信贷双重约束与信贷认知偏差问题,重点分析信贷信贷双重约束对农户一般绿色技术采用和正外部性绿色技术采用影响机理,分析其信贷需求特征,探讨可能的信贷支持路径。同时本文根据走访的 11 家农业龙头企业,选取 2 家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其绿色信贷需求特征。根据上述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信贷支持绿色发展路径上,我国形成了从初期的响应国际规则信贷支持阶段到当前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不同于国外发展模式的产业政策与行政竞争发展模式。首先,在涉农信贷供给端,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金融支农的相关政策,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回归本源,但农村仍然存在着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金融机构偏离本源、金融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农业需求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其次,在国内信贷发展路径上,本研究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将我国绿色信贷发展阶段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基于响应国际规则的绿色信贷政策响应关切期,第二阶段为绿色信贷政策的主动跟进与快速发展期。最后,基于政策分析和国外绿色信贷发展模式对比,将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模式总结为产业政策与行政竞争导向两类绿色信贷推进模式。

第二,微观而言涉农信贷供给不足不仅导致了农户的信贷双重约束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农户产生了正规信贷的认知偏差,信贷认知偏差使得农户逐渐远离正规金融机构,反向影响农户的正常信贷需求,使得农户放弃正规信贷申请形成信贷约束,最终形成了当前恶性循环的农村金融发展怪圈。基于四省调研数据发现,分别有 32.10%和 49.87%的农户存在供给型信贷约束和信贷需求抑制问题,就影响因素而言,家庭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农户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主要原因;农户自身金融知识、户主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显著影响农户信贷需求抑制。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