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的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19 19:48:5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留学生论文,本文选取农户截面调查数据为依据,无法对农户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在其亲环境采纳行为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的相应影响作用做出判断。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设立农户对于亲环境采纳行为的固定观测点,获取农户在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和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及亲环境行为等方面的面板数据,以全面验证上述三者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1.1 不合理土地利用行为加剧中国土地污染

伴随着中国城市与乡村一体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而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却是严重的土地污染。土地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农业生产的直接污染,农户为了作物增产而加大化肥施用量,为了快速治理病虫害而加大农药施用量,为了生产反季节经济作物而大量使用地膜等,从而使得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残留进入土壤,大大破坏了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了土地污染的加剧。另一个则是来自工业污染的间接转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加快引进投资的速度,这就使得很多重型污染企业被搬迁到农村里,而其排放的废气、废渣、废水,则最终会进入土壤,导致严重的土地污染,进而导致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最终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农业生产的直接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间接转移,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污染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邵帅等  2020)。而农村地区产生严重土地质量退化的一大原因,则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维护和修复的忽视,再加上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使得农村土地污染变得日益严峻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的农地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而究其根本,在于对农地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对地力的严重透支,长期的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等,致使土地处于带病耕作状态下,进而导致了严重的土地过劳问题。消极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生产方式,诸如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废弃物的随意堆弃,以及地膜的不回收处理,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土地污染等问题。截日目前,中国的化肥生产与消费和农药生产与消费均位列全世界第一,除此之外,化肥和农药的年均施用量均呈现大幅增加趋势,具体而言,从化肥农药的总体施用量来说,远远超于国际上公认的化肥农药安全施用量(张慧鹏  2020);从化肥农药的最优施用量来说,也远远超于国际上公认的化肥农药最优施用量(仇焕广等  2014),但从总体来看,化肥和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却在很大程度上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占比不到 35%(田云等 2015)。长期在农地上过量施用农药,无疑会直接增加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而长期在农地上过量施用化肥,也会直接导致农田土壤板结,进而降低土地的生产水平和肥力,最终导致农产品品质的大幅度下降。为了提高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农户大量增加了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投入和使用,这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满足他们的生产预期,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以土地的重度污染和严重耗竭作为代价。从目前的占比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土地面积不足世界整体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世界整体平均水平的 40%(张维理等  2020)。农地生产潜力提高与农业环境污染恶化并行,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土地污染改善与农业环境治理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从二元利益非一致性视角探讨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问题,通过构建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在对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验证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其次探讨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在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最后探索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转化的实现途径,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第一、构建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农业用地污染的严峻现实问题与农户土地利用的责任主体地位,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凝练出本研究的科学问题,依据行为经济学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分析逻辑、计划行为理论等构建二元利益非一致性视角下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以期解决由于目前理论研究框架的缺乏而不能对现实问题作出回答的困惑,尝试性地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测度农户的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基于大量的文献筛选、研读、梳理与整合,开发设计出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的测度量表,包括经济利益内部(长期经济利益与短期经济利益)非一致性测量量表,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长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非一致性测量量表,同时对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测量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为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与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奠定基石。

第三、检验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经济利益内部(长期经济利益与短期经济利益)非一致性、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长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及行为、对农户绿色农药施用意愿及行为、对农户秸秆还田实施意愿及行为分别的影响大小与影响差异,同时分析上述三种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总体影响情况。本研究所包含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互为构建本文中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理论分析框架的稳健性检验,用以验证本文所构建的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是否具有可被进一步检验的稳健性和应用范围更广的可能性。

第四、分别厘清三种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在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内在机理,进而探寻三种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在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转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深入分析三种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在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转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为农户三种不同类型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的协调和平衡提供指引与方向,使得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更具严谨性和全面性。

第五、探索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转化的实现途径。基于前文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在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亲环境行为转化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探索性的设计出促进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亲环境行为转化的实现路径,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留学生论文参考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构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利益与利益格局

“利益”这一概念,早已在中西方思想史上被多次论证和阐述,中西方思想史曾将利与义作为论述的核心内容并加以延伸。西方思想界很早就有关于利益问题的一些认识。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指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伊壁鸠鲁认为:有关于利益的合作与契约,往往来源于自然的正义,它是为了将民众伤害彼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White 1982)。霍布斯也对利益的概念作出了阐述:利益是人性的本质和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他认为对于每个经济主体来说,其行为目的都是朝着他们的利益方向而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利益的客观合理性(Adamczyk et al. 1998)。随后法国哲学家爱而维修则更近一步的探索了利益这一研究主体,包括其本质、主要内容与内在特征,并强调不能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分割开来,而应将二者有机结合(Denis et al. 2006)。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研究了利益的历史作用,他从辩证唯心主义角度入手对其进行探讨,认为热情是来源于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Zweerde 1997)。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思想家们对利益进行了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贤们就已展开对利与义间关系的思考。孔子提出了利是义的对立面这一论断,并建立了小人与君子的判断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罗国杰  1994)。墨翟则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并对利与义的关系进行探索:义,利也(盖明  1997)。

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人的利益来自于其自身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们因需要而建立一定的交互与联系,而这种需要只有在社会提供的手段的帮助下,并辅之一定的条件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求是由社会决定的利益,利益的内容,以及实施的形式和手段,并不是由任何个人来决定的(Haug et al. 2001)。于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利益就产生了,它的本质被深刻地、科学地揭示出来。那么,什么是利益?现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它的意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概括出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达利益和不同需要(钟肇鹏  1988)。  法丽娜(2009)将利益定义为以某种社会关系为中介的需要对象,社会实践是克服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即需要的被满足。郭根山(2021)将自身利益视为生产力发展和人类需求进阶到一定程度的人的生存和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如果说需要可以作为利益的自然基础,那么社会资源就可以作为利益的载体与具体内涵。张长功(2021)指出,利益是基于特定生产基础获取社会内容与特征的一种需要形式。薛纪湉(1993)将利益定义为主体对客体的特定利益的价值主张,反映了特定客体能够满足经济主体的特定需求。张兴国认为,利益是经济主体对周边世界某些对象的需要,是对他所在社会关系依赖和需求的直接表现,也是其所在集体进行特定活动的源动力(张兴国,1991)。


2.2 理论基础

本文从农户行为理论研究入手,探讨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并据此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中个体行为决策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个体行为研究的经典分析框架(计划行为理论),并对其不足加以阐述,同时说明本文选择该理论模型进行拓展的原因,以达到指导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研究的目的。

2.2.1 农户行为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农户的生产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观点,一、基于古典经济学将农户假定为“理性人”;  二、在风险、不确定性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将农户假定为“有限理性人”;三、将心理学引入行为经济学中研究农户的生产行为。

2.2.1.1 经典经济学

对理性农户的分析是从古典经济学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据这个分析框架,农户是非常同质和独立的经济主体,根本没有个人情感,他们行为的重要基础是对一切事物完全知情,并有不同的成本和收益组合,农户对比了不同投入产出的收益后,选出一个能够为其行为提供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帕累托计划。

理性小农的主要代表者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 Schultz(1964)。在其经典代表著作《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中,Schultz 将农户的生产决策过程定义为一种理性决策过程,农户并不会做出生产资料的低效分配,在完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农户的生产决策被认为是类似于一定资源和环境下资本主义企业表现出的逐利性特点,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逻辑较为相似。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边际递减规律决定了小农经济的效率低下和增长缓慢。想要摆脱小农的贫困陷阱,就得给小农创造相应的投资机会。现代农业科技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可以克服效率低下和增长缓慢的双重困境。  Becker(1965)也认为在建立了生产消费模型后,农户对时间和投入进行比较和分析,其行为也符合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决策逻辑。

留学生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的测度 .............................. 48

3.1  样本区农户基本特征 .................................... 48

3.1.1  农户个体特征 ................................. 48

3.1.2  农户家庭特征 .................................. 49

第四章 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的影响........................... 84

4.1  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现状 ............................. 84

4.1.1  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的测量及信度效度检验 ........................ 84

4.1.2  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 ........................ 87

第五章 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108

5.1  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现状 ............................ 108

5.1.1  全样本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现状 ............................ 108

5.1.2  粮食种植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现状 ..................... 109


第七章  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行为转化的实现路径


7.1 政府层面

农业用地污染的治理、农业环境质量的提升以及农业绿色生产模式的开发,都不同程度上仰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无论是从农业绿色生产模式的顶层设计方案来看,还是从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案看来,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引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户往往会倾向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其在理性的行为目标下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因此政府便成为了农户是否实施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主体,只有通过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实时监管,不断净化和规范市场环境,并大力支持和鼓励农业组织的发展,基于此促进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实现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农田质量的提高。

7.1.1 加强宣传力度与技术指导

政府力量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核心,政府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方针,是鼓励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对农业绿色生产和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宣传力度和技术指导,将直接决定农户是否愿意实施绿色生产模式和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第一,加大政府对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宣传力度,告知农户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加之通过电视、网络、纸质媒体等途径对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宣传,提高企业、农户、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对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认知水平,促使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参与到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中,从内外两个渠道促进农户的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第二,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加快土地利用亲环境生产技术的传播。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农技推广专项资金不足、农技专业知识储备欠缺、农机专业人员老龄化等诸多挑战。因而亟需对目前农技人员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换代与升级,通过吸纳和引进一些新的农技专业指导人员来为集体增添一些新鲜血液,以此来提升原有农机专业人员对待工作的热情,增强农机专业人员与农户间的密切关系;第三,通过培育和组织田间学校,建起农户与农业高新科技间的无线链接,构建起农业科技领域转化为生产力效益的最佳实现路径。田间学校的开办与组织,应以服务农户内在需求为核心主旨、以增强农户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农户实践能力为动力、以鼓励农户相互交流为途径、发挥流动性课堂这一天生优势、实现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的无障碍信息技术交流、以及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无障碍信息技术交流。而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农作物种植类型之间,往往会有很大不同,因此田间学校应采取灵活的开课政策,依据农户的个性化需要和种植目标、采取非固定地点、非固定时间的开课方式,就农户面临的不同困境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本文从当前中国农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农户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行为是农业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的现实背景出发,在综述现阶段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的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甘肃、陕西、河北和山东四省 764  户粮食种植户和 758  户蔬菜种植户的研究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和有序 probit 模型等多种实证方法,验证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与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户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和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农户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现状

通过对有机肥施用行为、绿色农药施用行为和秸秆还田行为这三类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下粮食种植户和蔬菜种植户的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的感知情况与水平进行测量与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在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下,粮食种植户和蔬菜种植户的二元利益非一致性无论从各测量题项还是整体来看,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有机肥施用行为和绿色农药施用行为中,粮食种植户的长期经济利益与短期经济利益非一致性显著高于蔬菜种植户,而在秸秆还田行为中则显著低于蔬菜种植户;在有机肥施用行为和绿色农药施用行为中,粮食种植户的长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非一致性性显著低于蔬菜种植户,而在秸秆还田行为中则显著高于蔬菜种植户;在有机肥施用行为和绿色农药施用行为中,粮食种植户的长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非一致性性显著低于蔬菜种植户,而在秸秆还田行为中则显著高于蔬菜种植户。

(2)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和行为现状

通过对有机肥施用行为、绿色农药施用行为和秸秆还田行为这三类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下粮食种植户和蔬菜种植户的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和亲环境行为实施现状进行测量与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有机肥施用行为、绿色农药施用行为和秸秆还田行为这三类不同的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下,农户的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普遍较高,且在有机肥施用行为和绿色农药施用行为中,粮食种植户的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均显著低于蔬菜种植户,而在秸秆还田行为中,粮食种植户的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则显著高于蔬菜种植户。

②无论是针对全样本农户、粮食种植户还是蔬菜种植户,农户对有机肥施用行为、绿色农药施用行为和秸秆还田行为这三类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实施程度相较于其实施意愿均较低,说明农户的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未能全部转化为实际行为,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粮食种植户对有机肥施用行为和绿色农药施用行为的实施程度均显著低于蔬菜种植户,而对秸秆还田行为的实施程度则显著高于蔬菜种植户。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