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评价探讨

发布时间:2022-04-26 18:24:37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本文根据山西省 2010-2019 年近十年的相关资料,分析了山西省主要自然灾害,分别研究了旱灾、洪灾和地灾,并基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自然灾害综合分析,以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然灾害形成1原因复杂,类型多样,包括干旱、洪水、地质灾害、雷电、高温、热带气旋、低温冰冻、雪灾、冰雹、风灾、沙尘暴等。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飓风、旱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具体情况如表 1.1 所示。近 20 年来,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造成全球 280 多万人死亡,8 亿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000 亿美元[6]。这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正是给人类发出的警示:我们正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灾难在所难免,研究自然灾害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风险管理论文参考

中国每年遭受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每年会损失 5 万亿左右人民币,而这惨重的损失是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单从数字上就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之大。因此,加强对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风险的研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是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也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山西省自然灾害类型包括干旱、洪涝、地质灾害、低温冰冻、冰雹、病虫害、沙尘暴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干旱、洪涝和地质灾害。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雨量有时偏少,受旱频率较高,出现“十年九旱”。干旱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减产或歉收,对人畜的饮水需求造成限制。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干旱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重的特点。每年干旱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最为严重,不论是农业或是群众都是如此。农民以耕地为生,而干旱对耕地的破坏较之其他自然灾害(如洪水、地质灾害、冰雹等)更为显著。有历史记载,在 2007 年,大同曾发生过一起赅人听闻的春夏连旱事件,大同人口大约 300 多万,仅当时的灾难就导致 1/3 之多的群众受此牵连。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基于影响因素,合理构建了评估旱灾、洪灾和地灾的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为例,评估旱灾、洪灾、地灾的风险区划以及三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有助于将评价指标体系拓展到全国各省的自然灾害评估,有利于丰富灾害学的研究视野。

1.2.2 现实意义

(1)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目的是划分是否存在风险或自然灾害因素带来的风险大小,揭示自然灾害风险的区域差异,合理划分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范围。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的耦合致力于预防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发展。

(2)为政府和防灾部门确定重点防灾领域、重点自然灾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自然灾害应急能力,降低自然灾害损失,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助于公众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高风险区的了解,提高公民认识风险、避开风险的意识,从而减少人员伤亡,促进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这对于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山西省气候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自然灾害理论

所谓灾害是由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会对人、物、环境以及社会功能造成损害和损失的事件。

自然灾害是指在大自然作用的形式下形成的,其所到之处造成的损失之巨大是人类社会无法控制和承受的。如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地震、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通常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大多数是人类抗拒不了的灾难。界定自然灾害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谁造成的?造成灾害的至少有两种类型,自然作用和人为引发。自然灾害顾名思义必须是自然作用造成的,如果是人为造成的损失,不能视作自然灾害。二是造成损失的程度?给人类带来的损害和不便必须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如果程度轻微,不足以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生活轨迹,那便不能视为自然灾害。

所谓自然灾害风险,其本质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以及发生后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造成破坏和灾难的危险性大小。

全球的学术研究者都倾向于研究自然灾害的风险性,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形成过程中,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暴露性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防灾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发生的整个过程的影响同样很显著[29],因此,自然灾害可以归结为四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2.1.2 系统耦合理论

“耦合”一词来自物理学,用来描述一种物理现象: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模式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这是一种系统之间往好的方面融合、协调、促进的动态关系。在生态系统领域,任继周先生在我国可谓系统耦合领域的先行者。早在 1994 年,他就提出当两个或多个系统结构功能相似,遇到合适的机会,便可以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系统耦合[72]。

系统耦合最初是物理学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如今在农业、生物、生态、地理等各个领域被学者所认可。由于研究项目的全面性和复杂性,需要各学科的交叉和整合,系统耦合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耦合模式的建立和耦合结果的分析上。从定性到定量,人们逐渐认识到复杂系统存在于自然生产和经济生产的时空之中。探索多个子系统与整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已成为学术界一个重点的研究思路。区域系统耦合的发生,其缘由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存在。在多系统耦合中,有四种流的存在,除了能流和物流外,还有经济流和信息流。那么接下来在系统耦合研究领域中,重中之重便是如何统一和比较各种流[73]。


2.2 山西省气候分析

2.2.1 气候特征分析

在研究自然灾害时,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1)气温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山西气候与众不同,鲜明的四季、同步的温度和湿度、充足的阳光以及显著的温差等特点。山西的气温有明显的地理趋势,南方高于北方,盆地高于山地。

为了分析山西省的气温变化特点,分别按季节和昼夜来进行研究。结合山西省实际气温特点,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将一天分为昼夜进行研究。春季为 3-5月,夏季为 6-8 月,秋季为 9-11 月,冬季为 12 月-次年 2 月,把 3 个月气温的平均值作为该季节的平均气温,根据查阅资料和 2010-2019 年山西统计年鉴以及整理计算数据,得出山西省各地市各季节年平均气温和昼夜气温的簇状柱形图如图 2.1和 2.2 所示。结合两幅图可以清楚地发现,各地年平均气温变化不大,但不同季节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春季年平均气温 10-15℃左右,夏季最高,25℃左右,秋季10℃左右,冬季最低,0℃左右。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在 15℃-20℃之间,夜间气温在 5℃左右,温差在 10℃上下。大同市气温最低,运城市和临汾市气温最高。

管理学论文参考


第 3 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9

3.1 影响因素分析........................... 19

3.1.1 干旱灾害......................... 19

3.1.2 洪涝灾害........................ 20

第 4 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25

4.1 PP-CRITIC 法........................... 25

4.2 灾害风险指数模型..................................... 26

4.3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27

第 5 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实证分析............... 29

5.1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29

5.1.1 数据来源............................... 29

5.1.2 指标权重结果........................... 29


第 6 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评价


6.1 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理

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作用。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的快速消耗,企业废弃物的肆意排放等等这些经济活动,虽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使环境遭受巨大压力,又由于环境的脆弱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灾害的易损性以及环境的不断脆弱,反过来影响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两者相互作用机理如图 6.1。

管理学论文怎么写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1.1 结论

本文根据山西省 2010-2019 年近十年的相关资料,分析了山西省主要自然灾害,分别研究了旱灾、洪灾和地灾,并基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自然灾害综合分析,以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第一,依据自然灾害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对山西省三种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建立各自的指标体系,并采用 PP-CRITIC 法对指标赋权,运用灾害风险指数模型以及加权法进行计算,并且基于 GIS 技术对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和区划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第二,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大致呈现出从北向南递增趋势。北部的风险水平为轻和低,而南部的风险水平为中等。高风险地区是太原和运城。轻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同、忻州和阳泉。低风险区位于朔州和晋城。中等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吕梁、晋中、长治和临汾。总体而言,干旱灾害中、高风险区占山西省区域的近60%。经验证,结论有效。

第三,山西省洪涝灾害风险呈现出从中间向南北两方递增的趋势,并且东南部更甚。各地市洪涝灾害风险差异较大,忻州洪涝灾害风险最小;长治风险最大。山西省洪涝灾害主要以低、中等级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西南部。表明山西省城市洪涝灾害影响程度较大,风险较高。中和高风险区占整个山西省区域的 55.6%。经验证,结论有效。

第四,山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呈现出北部风险较小,南部风险较大的趋势。太原市风险等级最高,忻州风险等级为轻,低风险区分布于山西省北部和南部,分别为大同,朔州,阳泉和运城。中风险主要集中于山西省南部的吕梁、临汾、晋中、长治和晋城。总而言之,山西省南部风险等级总体比北方较大,且中、高风险区占山西省区域的 56%左右,表明自然灾害对山西省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整体影响较大。经验证,结论有效。

第五,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现出北部风险较小,南部风险较大的趋势。太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最高,由于太原市旱灾、地灾发生概率都很高,导致其多种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等级最高。其次高综合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临汾、运城、长治。中等综合风险区域分布在大同、吕梁、晋中和晋城。低综合风险区域主要集中于朔州和阳泉。轻综合风险区域只有忻州,忻州三种自然灾害风险指数均很小,致使其多种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等级最小。中、高综合风险区占到山西省区域的 74.3%,将近山西省区域的 3/4,可见灾害情况不容乐观,需得到各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