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细碎化对老年农民务农粘性的影响探讨——基于山东省的实证

发布时间:2022-03-23 09:29:1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留学生论文,论文的研究基于对山东省老年农民的调研,研究结果可从两个大方面来看:一是基于调查现实所展现的直观的现象;二是基于研究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较为深层次的结论。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工作,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 60 周岁,女性 55 周岁,但实际情况是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农村大部分老年人仍然选择从事农业活动。根据宋斌文(2004)的推算,到 2020 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约为25%,即每四个农民中就有一个 60 岁以上的老人,到 2030 年农村老龄化程度为 33.8%,即每三个农民中就有一个 60 岁以上的老人。黄季焜等(2015)的研究表明到 2020 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 55. 6 岁,呈现较明显的老龄化趋势。以上数据显示,劳动力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常态,农村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仍与农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来自劳动收入的占比为 29.1%,其他生活来源及其占比分别为:离退休养老金(24%)、最低生活保障金(4.0%)、财产性收入(0.4%)、家庭其他成员供养(40.7%)、其他(1.8%)。可以看出,在本该老有所依的时候,我国农村仍有很多老年农民主要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需要。
从宏观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的发展会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意味着农业的有效劳动供给不足,会阻碍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大量土地被闲置抛荒,土地上极其有限的投入也影响了土地的产出。土地细碎化问题也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会对降低粮食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农业技术效率等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细碎化以及二者引发的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等问题会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已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土地细碎化等问题,在 2014 年 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而 2019 年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五部分中也提到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土地细碎化的研究
(1)Eduardo Gomes(2019)指出农地细碎化的特点是相邻地块的农业用途不同,这些地块非常小且可以由同一个农民或不同的农民持有。土地细碎化的成因多种多样,各国学者根据实际情况指出了本地区土地细碎化的主要成因,包括生态(Bentley,1987)、经济和人口增长(Cheng 等,2015)、景观保护(Borgi 等,2017;Eiter 和 Potthoff,2007;Plinenger等,2016)、城市化(Quan 等,2006)、交通基础设施(Irwin 等,2007 年;Torrens 和 Alberti,2000 年)、气候变化(Oliver 等,2015 年)和农业政策(例如,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和欧盟农村发展政策(2014-2020 年)等几个方面)。谭淑豪等(2003)认为中国的土地细碎化主要是由供给面因素引起的,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目前土地细碎化的量度主要有 S 指数(Simpson’s index)、J 指数(Jaunszewsik’s index)、I 指数(Igbozurike’s index),定量化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具体的选择和计算要根据实际而定,King 等(1982)提出了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的辛普森指数(SI),运用农场面积、地块数量、地块面积、地块形状、地块空间分布、地块粒度分布这 6 个指标对细碎化程度进行了测算。Paweł Postek 等(2019)研究了波兰四种主要的土地细碎化类型,设计了一个通用的指标(Di)来衡量土地细碎化。Jaroslaw Janus(2018)提出在对空间物体散布进行研究时,比如土地细碎化问题,距离确定方法很重要。中国学者赵凯(2011)则提出综合考虑了土地的块数、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差异和家庭距离地块的远近四个方面的综合定量测定方法来度量土地细碎化程度。
(3)土地细碎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主流的观点为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如土地细碎化会降低粮食产量(万广华等,1996;王嫚嫚等,2017;Hua Lu 等,2018;)、生产效率(秦立建等,2011)、技术效率(苏旭霞,2002;黄祖辉,2014;傅顺等,2018)等。对于生产投入方面,卢华等(2015)用辛普森指数实证检验了土地细碎化对单位产量成本的影响,发现辛普森指数增加一个单位,对应的每单位产量总成本增加 19.4%。近几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到了土地细碎化对于购买农机服务的不利影响(吴明凤等,2017;谭朝阳等,2017;杨宇等,2018)。刘乃全等(2009)调研发现土地细碎化造成了"良田种树风"的现象,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带来了威胁。C. Kosmas 等(2015)认为土地细碎化加速了土地撂荒。Gajendra S. Niroula(2005)提出土地细碎化对土地保护和经济效益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采用。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2.1 概念界定
2.2.1 土地细碎化
土地细碎化是指农户经营的土地地块数量多且面积大小不一、平均面积较小,在地理位置上地块之间分布分散、不相邻。土地面积小较难衡量,从经济学的角度可理解为存在未实现的规模经济。
2.2.2 务农粘性
务农粘性是指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依赖性,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于退出农业生产或者继续参与农业生产的意愿选择,二是预计退出农业生产的时间。本文将老年农民对于退出或继续参与农业生产的意愿选择分为五个方面:老年农民选择将土地传给子女后代耕种;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收取租金;退出土地承包权,一次性收取补偿金;继续自己种地;暂时还未考虑好,以上几种都有可能。关于预计退出农业生产的时间,根据老年农民的意愿退出年龄,从调研的年份(2020 年)算起,每位老年农民都对应一个预计退出农业生产的时间段,对于退出农业生产时间的实证部分,被解释变量是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时间的概率分布(风险率)。

留学生论文怎么写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首先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发生都可以由“经济人”和“利己心”来作最基本的解释,正是出于自利的心理,才会产生交换这种市场经济行为。亚当·斯密提出人的自利动机促使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人们在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的过程中,虽然最初目的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样会使社会的资源得到很好的配置和利用,对社会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经济人”的假设油然而生。斯密虽然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但并没有对其形成清晰的概念界定,后来,穆勒进一步推进了经济人理论的发展,对经济人进行了具体的定义,他不讨论人在社会中的全部行为,而仅仅把人看作是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动机,并研究在这个动机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后果,他认为把人假定为经济人是进行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必要的手段,对经济人假设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后来,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帕累托运用边际分析的工具对理性经济人进行了分析,采用的是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总之,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可以总结为三个基本特征:完全理性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信息充分。
其次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首次提出的“有限理性”这一概念。他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因为人处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中,而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因此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西蒙在 20 世纪 40 年代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论的不合理之处,一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没有考虑到现在的环境与未来的环境的变化很有可能是不一致的,二是假定所有可能的可供选择项所产生的结果都是可以预测的,即可看作是结果已知,很显然,这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两大缺陷。同时,西蒙指出了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传统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追求的在所有选择中找出一个最优的选择,而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追求的是达到“满意”的状态,而非必须找出一个最优的选项来。
老年农民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在做出经济选择时,同样会遵循“经济人”和“有限理性人”两大经济理论假设。鉴于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理论的假设条件过强,我们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理论来分析。为了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状态,会依据现实客观条件和自己目前已知的有限的信息,选择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还是退出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当老年农民做出退出农业生产的决策时,在其子女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本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虽然土地流转市场上存在土地需求方,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充分,老年农民掌握的信息十分有限,可能仍无法将土地流转出去,只能将土地闲置撂荒。

3 老年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描述统计................................... 18
3.1 调研说明.................................................18
3.1.1 预调研情况...................................18
3.1.2 问卷设计.....................................18
4 土地细碎化对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26
4.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26
4.1.1 模型设定..........................................26
4.1.2 变量选取.....................................27
5 土地细碎化对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时间影响的实证研究......................... 35
5.1 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时间的测算.................................35
5.1.1 Kaplan-Meier 存活函数模型................................ 35
5.1.2 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时间的测算及分析...........................36

6 土地细碎化对老年农民退出农业耕地退出要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设计和变量选取
 2、文化程度 3、是否因慢性病而长期服药 ʹ、农业收入是否为个人主要收入来源 ⿏、是否有子女从事农业生产 ǡ、需要抚养的老人与儿童数量(非劳动力)  、耕地所有权归属认知  、是否感觉自家耕种地块太多  、是否流转其他村民的土地 1 、2019 年农业纯收入 11、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否便利 12、村附近是否有企业 13、耕地每亩补贴 1ʹ、养老金满意度 1⿏这 15 个指标。第三节的被解释变量为老年农民期望的每年耕地的流转租金,第四节的被解释变量为老年农民对永久退出土地承包权的一次性补偿的期望要价,变量和变量定义如下所示。

留学生论文参考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随着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业生产经营者老龄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学的劳动供给理论的框架下,当放弃种地带来的休闲效用大于继续种地带来的劳动效用时,老年农民会选择减少农业生产活动直至退出农业生产。在山东省的农村地区,土地细碎化是很普遍的现象,农户经营的耕地地块数量多且分布散乱,这既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不利于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经过土地流转后,土地细碎化现象有所改善,未来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权退出将更加成为农业的发展一个趋势。总的来说,土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会使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的意愿更强。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
论文的研究基于对山东省老年农民的调研,研究结果可从两个大方面来看:一是基于调查现实所展现的直观的现象;二是基于研究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较为深层次的结论。首先,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1)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力是 50-60 周岁的老年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较为明显;(2)在可以实现的条件下,大多数老年农民都做出了退出农业生产活动的选择,包括将土地传给子女后代耕种、将土地流转出去来每年收取租金或者是交回土地承包权来获取一次性补偿等选择;(3)无论从每户耕地块数、每户单块耕地面积还是 S 指数来看,都映射了农村的土地细碎化现象较为普遍。其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土地细碎化现象会促使老年农民倾向于退出农业生产活动,做出土地传给子女后代耕种、进行土地流转或是退出土地承包权的意愿选择;(2)土地细碎化现象的存在会增加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活动的风险,缩短其退出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的 S 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老年农民退出的风险就会增加 67.6%;(3)从调研的 2020 年算起,预计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的比率会在第 7 年到第 11 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退出的平均时间为 11 年;(4)土地细碎化程度对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时的土地流转租金要价和土地承包权退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