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例代写:家长参与初中劳动课程实施的问题与策略思考——以广州市G中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4-01-14 15:57:2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初中劳动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分析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希望能为当下家长参与初中劳动课程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第一章研究概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的政策来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受相关政策影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这一话题成为国外研究者的关注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也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展开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研究主要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影响因素、效果以及有效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1.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

国外对家长如何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有如下一些学者的研究。格罗尔尼(Grolnick W S)和斯洛维克泽克(Slowiaczek M L)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分为三类:(1)行为参与,比如参加学校的家长会;(2)认知参与,比如带孩子进行社会研学;(3)情感参与,比如就学校生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1]。以上学者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按照行为、认知、情感三个不同层次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进行划分。相比之下,希尔(Hill N E)等人则根据参与场域的不同,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分为:(1)在校参与,比如做学校志愿者、参加学校的家长会;(2)在家参与,比如家庭督导;(3)学术社会化参与,比如与孩子交流关于教育及其价值的期望,培养孩子的教育和职业抱负等[2]。以上学者的研究不管是从发展心理学还是参与场域等视角出发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划分,其中包含的家长参与活动均有部分是相同的。基于此,爱普斯坦(Epstein J L)在收集与研究众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将家长参与的所有活动归纳为六大类: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辅导;参与决策;与社区合作[3]。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逻辑,围绕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的认识、内容、方式与效果四个方面,确定以下四个具体研究问题:

1.当前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在认识、内容、方式与效果方面的现状如何?

2.当前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在认识、内容、方式与效果四个方面各存在什么问题?

3.导致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当下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教育论文参考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劳动课程实施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述,劳动课程是一门旨在通过各种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以促进学生意志力的锤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品质的课程[1]。

课程实施则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学者们在对课程实施的概念界定上有如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落实到实践的过程,是一种过程观[2];第二种观点主要关注课程计划真正在实践中落实的程度以及影响落实的因素,是一种结果观[3];第三种观点直接将课程实施等同于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课程计划落实的过程[4]。结合以上不同学者的观点,从本质上看,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将处于理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既定的课程教育目标。

本研究中将劳动课程实施定义为:学校通过组织和设计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以达到协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锤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品质的课程目标。

(二)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主要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国外对家长参与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相关概念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国外研究中,家长参与用英文表示为“parental involvement”,也有类似的词汇,如“parental participation”“parental engagement”和“parental involution”等。这些词汇可能带有主动参与的积极含义,也可能带有被动卷入的负面含义,但在大多数研究中,实际指代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差异。本研究使用最为常见的“parentalinvolvement”用法,其通常被翻译为“家长参与”或“家长卷入”,本文具体采用“家长参与”这一翻译。

二、理论基础

(一)共同责任理论

在工业革命前,家庭是孩子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负担了孩子主要的教育责任。工业革命后,随着学校成为主要教育机构,家校分离现象在西方国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平权运动提倡教育机会均等。英国的《普劳顿报告》认为,家长是潜在教育效益的主要来源,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之后,在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爱普斯坦在研究家校合作过程中提出了共同责任理论[1]。

共同责任理论是指教师和家长都要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承担共同的责任,教师和家长要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保持联系与沟通,经常就有关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并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并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2]。与共同责任相对的是分工责任。分工责任是指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家长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沟通,也没有明确的合作目标,从而造成了学校与家庭在合作中各自为政的局面。学校和家长在合作过程中没有进行共同的沟通与交流,也没有确定合作目标,导致家庭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各自努力[3]。虽然分工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省去家长与学校为了合作而付出的精力,但同时也导致双方无法及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配合与解决[4]。对此,共同责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合作而非分工,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责任,而不是分工责任。

第三章 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24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 .......................................................................... 24

二、 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以及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 27

第四章 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

一、 家长方面 ................................ 53

(一) 家长的思想观念落后 ....................... 53

(二) 家长的教育能力不足 ............................... 55

第五章 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的对策分析 ............... 63

一、 家长方面 ................................. 63

(一) 提升家长的思想教育观念 ...................... 63

(二) 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 ................................... 64 

第五章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的对策分析

一、家长方面

(一)提升家长的思想教育观念

家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的参与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系统劳动理论得以实践并保持教育连贯性的有力保障。然而,目前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上仍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家长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教育观念。

首先,父亲应当意识到自身参与对于孩子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父亲是孩子的重要角色模型。一般而言,当父亲积极参与孩子的劳动教育时,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和模仿他们所看到的积极劳动行为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态度。父亲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劳动教育和生活经验。与母亲相比,父亲在性别、兴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通常有不同的特点,这使得孩子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经验中学习。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与学生父亲沟通、开展培训等方式,鼓励父亲积极参与孩子的劳动教育和生活,与母亲一起肩负起孩子成长的责任。

其次,家长应当意识到家长参与在劳动教育的责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劳动品德、习惯和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和源头,没有家长的参与,劳动教育是不完善的。因此,面对家长缺位孩子教育的情况,学校应该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明确自身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讲座和网上培训等方式引导家长,让家长明确如何在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此外,学校应该向家长展示家校共育后学生的劳动素养变化。在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学校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变化,将这些记录分享给家长。这不仅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让家长看到自己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鼓励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和协同共育意识。

教育论文怎么写

结论与展望

在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呼唤下,家长参与为初中劳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家长参与初中劳动课程实施不但可以帮助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让初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触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共同责任理论和交叠影响域理论,在对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的认识、内容、方式、效果四方面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过程中,发现当前广州市G中学存在如下问题:在参与认识方面:家长的参与意识薄弱,对家校合作关系认识片面;在参与内容方面:家长对劳动课程内容的参与不全面,并倾向于参与劳动技能要求低的内容;在参与方式方面:家长倾向于以低层次的方式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父亲存在参与缺失现象;在参与效果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重技能指导轻素质教育”,缺乏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合作。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四方面提出促进家长参与初中劳动课程实施的对策:在家长层面,学校需要帮助家长提升思想和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灵活安排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合理规划劳动课程实施的内容,给家长提供有效参与的指导与支持,建立完善的劳动课程实施评价制度;在教师层面,学校应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提升教师的劳动专业能力以及增强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在社会层面,应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同时多方提供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创新之处: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从学校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来研究家长参与,尚缺乏具体到学科课程的微观研究。而与劳动课程相关的研究中,虽有不少学者认识到了家长参与对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但也未聚焦该视角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广州市G中学家长参与劳动课程实施的认识、内容、方式和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初中劳动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略)